“破圈”与重构,《我是唱作人》与音乐的“三个和解”
撰文丨秋 葵
编辑丨奈 奈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用三个纬度的和解,《我是唱作人》努力打破音乐圈鄙视链。
刘欢在《歌手》里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是因为被更少的人听到而更有价值。但在“物以稀为贵”法则下,音乐圈的鄙视链,一直存在。
在首期《开饭啦,唱作人》中,八位代表着不同华语音乐风格的唱作人在闲聊中,对这样的鄙视链感同身受:古典看不起爵士,爵士看不起摇滚,摇滚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说唱,说唱看不起抖音。有的歌手处在鄙视链的上游,有的歌手站在下游,“高级”与“不高级”两个标签,自动把音乐圈划成了楚河汉界,壁垒森严、阶层分明。
正因为此,去标签化的打破圈层一直是乐坛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很多人在不断尝试却总是处处碰壁,好作品越来越难“破圈”。
推动音乐多元化创作的爱奇艺,这次借《我是唱作人》努力撕开一个裂口。囊括全了各大类型音乐人和音乐风格,没有高低之分,自成一派,各有所爱。在创作和展示的过程中,各个圈层的音乐在交流、审视,同时也让大众乐迷了解音乐创作中的不同流派、风格、个性和技巧表达。
总导演车澈开播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希望在这个节目里,能达成“三个和解”。和解的过程正是包容并蓄、打破壁垒、求同存异的过程。以此解构并重塑华语音乐生态的《我是唱作人》,思路精巧、野心颇大。
音乐人的和解
以对抗求同存异
《我是唱作人》录制第一期结束之后,官方放出了“开饭啦,唱作人”这个巨型花絮,在延伸节目中,总导演车澈坐镇,午饭一桌,原本四散的唱作人,熟不熟的,迅速因为一桌热饭熟稔。在话题上,他们找到了可以聊下去的东西。
于是,王源,热狗,梁博等等,除去毛不易减肥缺席,这群人在饭桌上直面蔬食餐饭,半根吉他弦都没捻,却把音乐聊得风生水起。
聊天过程中,王源说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声,可能很多人都觉得他已经够红,但是他自己本身热爱的却是音乐,相比于喜欢他而言,他更希望大家喜欢的是他的作品。
同样身为音乐人,梁博对王源的这一番话也是颇有感触,作为过来人,他开导王源:作为偶像最重要的还是独立,如果独立的话大家会从心里边尊重你的人格。
在车澈眼中,音乐人和音乐人的和解是《我是唱作人》“破圈”的第一维度,当然,生活中的和解就像饭桌上的坦诚一样,充满温情,具体到舞台上,真正的和解是让音乐人在对抗中看到对方的实力和闪光点,试着了解彼此的类型,心存敬畏、求同存异。
《我是唱作人》总导演车澈、总监制陈伟
于是,在《我是唱作人》首期节目里观众看到了这样的开场:
当主持人Producer C注视场内,等候第一位唱作人登场试唱demo时,所有唱作人都坐立不安,就赛制来说,《我是唱作人》残酷性远超类似音乐节目,它的出场顺序是按照各位唱作人棚内各自演唱demo,然后互相投票得到的结果,而最终排名则是通过两两PK决定的。
而作为一首歌的原始状态,demo很难展现完整的表演效果,它会将创作者的优缺点一并放大,当众试唱无异于交出自己的底牌。
两方面的压力让唱作人面面相觑,谁都不想第一个站起来,几分钟的低压之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源站了起来,其他人则长舒了一口气。
每首demo唱完,其他唱作人互相点评,看惯了其他音乐节目其乐融融的互捧,《我是唱作人》的点评过于真实残酷,汪苏泷在唱小样的时候看歌词的行为,曾轶可直接说:“我自己写的东西我一般都会记得。”曾轶可演唱期间,高进则耿直表示:“听不太懂”,王源评价说:“要不就天堂,要不就地狱”。
这种交锋,并非节目组刻意去制造戏剧冲突,而是另有深意。
在车澈看来,每个唱作人,在经历了竞技、晋级,淘汰之后,可能依然不喜欢对方做的音乐,但通过这个节目,大家至少看到彼此对于音乐的认真和敬畏。“试着了解彼此的类型,即使最终还是不喜欢,但尊重彼此的音乐态度,并可以学到很多对自己今后创作有益的东西。”
这其实就是车澈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唱作人之间的和解”,每个人对音乐的看法和追求不一样,对音乐的审美也不一样,但是风格迥异的唱作方式才会迸发出火花。只有如此,不同音乐圈之间的壁垒才能被打开缺口,尊重和交流才能慢慢去打破坚硬的鄙视链条。
与自己和解
跳出创作的舒适区
在唱作人之间和解的基础上,《我是唱作人》的最大篇幅放在了唱作人与自己和解上。节目最核心的创新是唱作人竞演代替导师选择。八位唱作人身上分别代表着华语音乐遇到的不同问题,在“剧情式真人秀”的基础上,竞演的高压激发出唱作人们更真实的反映。
音乐这个行业是残酷的,才华可能被掩盖,风格可能被质疑,但个性不等于傲慢,每个唱作人一路走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以及对音乐理解的深入,都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创作思路,这是音乐的进阶,也是与自己的和解。
与此同时,《我是唱作人》评审团也有很强的,求新求变,求高级感的整体评价标准与导向,他们要求唱作人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必须表现得让人眼前一亮。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观众可以切实看到每个人的成长和变化。
当然,和解,不等于屈服,它是成长乃至挫折磨砺后,对音乐的升华和提纯。
第二期节目中,曾轶可带来了一首《流言》,在国内观众常听的音乐里,类似的作品还比较少,曾的音乐触觉十分细腻,看似柔和,却内藏锋芒,态度鲜明。正因为此,曾轶可以往的作品毁誉参半,爱她之人与恨她之人都旗帜鲜明,她正是活在流言和偏见中受到伤害的那一个人。
虽然依然在坚守自己的风格,但这次《流言》的旋律性比较强,更易于被听众捕捉和感知,结合比较高级前卫的编曲,是一首比较能走入主流的好作品。另外,在编排上《流言》降低了歌手演绎的难度,曾轶可一向被争议的唱功问题,在这次表演里并没有凸显出来,整体分值很高。
“音乐洁癖”梁博,则一直认为不唱原创就没有意思。以往低调到极点,7年只发2张专辑的梁博,流量综艺一概不谈。这次为了比赛,梁博自带“顶配乐队”,在第一期演出了长达7分钟的《表态》,这种和解与其说是对市场和流量的妥协,不如说是梁博沉寂多年后,希望借此来证明自己对音乐的思考和积累,同时让它们接受观众的检验。
《表态》这首作品基本上集梁博过去之大成,它的编曲延续了过去梁博的风格,但旋律上又像《男孩》一样更面向大众,旋律节奏上的过渡也比以往更流畅。审视梁博过去的作品,佳作固然很多,但部分作品旋律过于慢热,要到高潮部分才开始动听,甚至有时候,主歌和副歌曲子给人一种割裂感。
但两期节目下来,他的编曲越来越成熟,事实上,越是这种抒情摇滚,越考验创作功力和音乐本身的厚度,梁博在音乐领域的探索,从各种乐器的应用,不同曲风的尝试,到歌词、节奏,让人看到了一个真正音乐人的专业素养。
可以看出,节目中所有的唱作人们都带着明确诉求,每个人都希望进步,都有改变的欲望,都迫切需要表达的出口。
此外,节目的赛制也在倒逼选手进步。车澈透露,每位唱作人每一周都要拿出全新的原创作品较量。因为赛制压力或对作品的不满意,有唱作人把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原创歌曲全部毁掉,在赛前三天重新写。
与观众和解
破除偏见回归音乐本身逻辑
在前两个纬度和解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进阶,每个唱作人都在如实呈现自己的创作历程,而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抛开偏见,真正听过每位创作者的音乐再做评判。
在《开饭啦,唱作人》,梁博表示“抛开成见”这几个字是每个人都应该说的,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各自的精彩,任何人都不应该带着偏见,这句话本来是梁博开导王源的,但推而广之,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观众对一名音乐人的评判。
就像曾轶可在第二期中表达的:废墟之中,别人可能觉得那就是一个废墟,可能任何人都不会靠近,但其实,也许里面有一朵玫瑰呢?抱着这样的心态,多年前在她引起极大争议的时候,很多人甚至对她有天然的抵触。但在热度退散后,开始听她的歌,在节目中体察她的对音乐的诠释和诗歌一样的语言,越来越多的路人开始抛掉有色眼镜开始正视她的作品,她和她的作品才有机会站在主流视角下,接受这么多的赞美。
王源作为当下娱乐圈的顶流,一直属于话题焦点,不管做什么都很容易被网友放大,也因此遭遇过不少网络暴力。从刚出道到成年网络暴力从不间断,哪怕在考大学后这他也依然承受了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
他这样的流量鲜肉,更渴望借助《我是唱作人》来证实自己,打破偏见。两期节目,王源的进步是明显的,首期节目挑战热狗失败让他意识到这种比赛也是有技巧的,一首歌不一定技巧要多高,重点是打动现场的听众,所以第二期节目中,一首《吆不倒台》,重庆方言rap让他逆风翻盘,成功击败OG热狗。
很多唱作歌手,因为唱功限制了自己的创作,写出来的歌没有起伏,而王源这次写了一首音域大到自己的唱功都未能驾驭的好歌,唱功是可以被训练的,王源这首歌的创作并没有局限在自己的舒适音区内,这种创作意识值得尊重。
狭路相逢的舞台上,每个唱作人依靠自身实力说话。101个评审不看流量、不看咖位,被打动了就投出自己一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硬核投票"。通过一次次的投票摘除偏见,促使唱作人和市场、观众之间达成某种和解,让一切回归音乐本身的逻辑。
结语:
在传播碎片化的时代,音乐很难再以完整的形态呈献给大众市场。这是目前多数原创音乐人遇到的尴尬,也是《我是唱作人》诞生的契机,而音乐多元化的核心在于包容并蓄与公平竞争,在实践中去标签化和劝服性。
通过三个纬度的和解,《我是唱作人》在展示音乐完整形态的同时,也在努力以综艺这种大众娱乐产品去推广相对小众和圈层的音乐,真正从根部实现“破圈”。
【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