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景之七十七 灵山胜景 (一)
无锡景之七十七
灵 山 胜 景 (一)
2011年8月摄
灵山大佛建造缘起
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有一座被称作“鱼米之乡”的城市——无锡,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浩浩荡荡三万六千顷太湖孕育了历代贤儿女,发凿于隋唐时代的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打造了水网交错、人家枕河的江南水乡风情。无锡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一颗明珠,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旅游城市。无锡延伸入太湖中有一个半岛,因传说岛上留有秦始皇所骑骏马的蹄印而得名“马山”。这里山不高而俊秀、水不深而清幽,丘陵起伏、郁郁葱葱、一级空气、二级水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就位于这个岛上。
在岛上的几十个山峰中有一座小山与众不同,这座山就是小灵山,小灵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刹——祥符寺。祥符寺在历史上规模宏大,高僧辈出,法务兴隆,香火鼎盛。传说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曾驻锡于此,因见寺后主峰钟灵毓秀,翠霭多姿,与天竺佛陀说法处的灵鹫山颇为相似,遂将其命名为“小灵山”,并由其大弟子窥基在此开宗立派,创建了佛教中著名的“慈恩宗”。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将这段历史总结为八个字——“山连鹫岭,法继慈恩”,意指小灵山与印度的灵鹫山,祥符寺与玄奘法师开创的慈恩宗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斗转星移,一千三百多年来,小灵山祥符寺几经兴衰,终于在抗日战争中因掩护抗日志士而惨遭僧人被戮、庙宇被毁的命运。昔日香火鼎盛的一方宝刹落入屋宇残破,佛像毁败,荒草凄凄,僧人四散的境地。
时光飞逝,进入九十年代,为保存古迹,弘扬文化,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由中国佛教协会、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起,恢复了千年古刹祥符寺,并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一代高僧茗山法师出任住持。同时,为促进佛教文化的交流、满足海内外广大佛教信众宗教生活的需要,完善中国佛教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发展无锡地区的旅游业,在寺后的小灵山上修建了一座高达88米的灵山大佛。
灵山景区主要景点有:
大照壁
大照壁长40米,高8.6米,它被称为华夏第一壁。照壁向太湖一面,刻有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的题诗“湖光万顷净琉璃”,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佛教七宝为金银、砗磲、玛瑙、红珊瑚、琉璃、琥珀)。佛经上说,琉璃世界清净、美好,这句诗把灵山喻为琉璃世界,与三万六千顷的太湖交相辉映。
照壁向大佛一面,中间刻有赵朴初老先生所写的《小灵山》诗一首:
昔游天竺访灵鹫,叹息空荒忆法华;
不意鹫峰飞到此,天花烂漫散吾家。
诗意叙朴老曾到印度灵鹫山去游访,看到已没有佛祖在世时在那里讲经说法的繁盛,觉得非常可惜和心酸。现看到建成了灵山大佛后,千年古刹祥符寺香火旺盛,重现了当年灵鹫峰的繁荣,不胜感慨。
五明桥
照壁对面,柔美的“五明桥”横跨玉带河上,精美的汉白玉桥身凸显典雅、古朴。 “五明”是古印度对人类文化的总括以及对人类知识、学问的分类。“明”指学问、学科,“五明”是指人类文化有五大学问,分别为1、内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学问。2、声明:声韵、语言之学;3、因明:逻辑、论辩之学;4、医方明:医药、体育、养生之学;5、工巧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各行各业的技艺学问,如农业、商业、工业、建筑、音乐、文学、军事、管理等等。
每座桥分别以“五明”之一命名,桥栏杆则选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汉白玉,体现了灵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游客可选择走不同的桥,圆自己不同的愿望。
胜境门楼
走过五明桥,便可见一座气势恢弘,庄严而不失精美的“胜境门楼”。门楼糅合徽式建筑之古朴端庄,北方皇家建筑之雄伟大气以及藏式建筑之鲜明活跃风格于一体。正门悬挂 “灵山胜境”匾额亦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门楼反面,另一梵文书写的“灵山胜境”匾额,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羡林教授亲笔题写。“
洗心池
出“灵山胜境”门楼,就正式进入了佛国胜境。在开始佛文化旅程之前,可先去 “洗心池”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通常有成语说“洗心革面”,意思是彻底改变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从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从心灵智慧出发。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本来是清净光明,尤如明镜,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和困扰越来越多,就好像一面洁净的镜子有了尘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彻万物了,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通常意义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恢复本来的清净光明,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达到真正的觉悟。有幸到此,就让我们通过洗手,带走尘世烦恼、荡涤心灵染污,使疲惫烦恼的身心有一个彻底的转换,换一种清新自在的状态进入灵山胜境,。
佛足坛
净化心灵之后,前往灵山的第一个景点“佛足坛”。面对游客的这两只长1.2米,宽0.6米的巨大佛足印,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足迹。据说,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寂灭时,于印度摩揭陀国留下脚印,并对其弟子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日后,信众便以佛足作为膜拜之圣物。
佛足足底平满,五趾齐平,两足掌中间刻有法轮,喻意法轮常转,佛法无边。足趾上有“万”字符,象征万德庄严。
般若门
般若门也称之为智慧门。它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手工雕刻的石牌坊。在每根石柱上面都有一只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俗话说“雄师一吼,百兽皆服”,在佛教中把狮子吼喻为弘扬佛法,也象征着佛法无边。
在般若门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对大字。“度”在佛教是到达彼岸的意思,也是修行者的行为准则。
般若门南面“山灵地灵人灵灵心能成大佛,水净空净陆净净土即在此方”,这副抱柱联由祥符禅寺修复后的首任方丈茗山法师所题写。意指灵山是一块佛门净土,风水地,人杰地灵;般若门北刻有“青天有眼观察世间善恶两样安排,红日无私照彻大地山河一律平等”一联,由上海九旬老人顾老题写,上联要世人多行善事莫作恶,下联指世间众生一切平等。
菩提大道
穿过智慧门,便是“菩提大道”,大道两边植有百余棵银杏树。在我国历来是把银杏树视为佛门圣树来代替菩提树的,因银杏树的树龄很长,可以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因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觉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称为“觉悟之道”。
菩提大道中央饰有七朵莲花,取自佛祖出生时“步步生莲”的典故,走在莲花上就如与佛祖在同行。菩提大道两侧是投资三千多万建设的绿化带,引进了许多珍贵树种,如榉树、檫树、罗汉松、白皮松等,这草坪也是引自美国矮生百慕达与雁麦草混播的终年常绿草坪,让游客从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境。
九龙灌浴
九龙灌浴是根据佛经上所记载的佛祖出生时的故事而建造的,据说在佛祖一生下来他就能走路和说话,他不用旁人扶持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而且脚下步步生出一朵莲花来,最后他站在一朵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天上地下,为我唯尊”。顿时天空出现了九条龙喷出净水为他沐浴,仙女们也纷纷散下花瓣,奏起仙乐,供养佛祖。
“九龙灌浴,花开吉祥”景观,气势磅礴、蔚为奇观,重现了佛经中佛祖诞生之时祥瑞异相。开启时,当《佛之诞》音乐奏响,顶端六瓣莲花缓缓绽开,金身太子佛像从中冉冉升起,顺时针环绕一周,隐喻“花开见佛”、“佛光普照”。周围蹲踞的九条巨龙将一齐喷出高达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当这九股水柱直冲天际轰然交汇沐浴佛身时,广场四方鼓乐齐鸣,喷泉水体百媚千姿……
金身太子佛像全身镏金,共使用黄金18公斤,重12吨,高7.2米。莲花座下面是狮子鼓,狮子鼓下面是四大天王,是佛祖出生时的守护神。周围几个漂亮的仙女称为“八供养”,是佛祖出生时的供养人。
吐水的凤凰称为八凤饮水,水是经过引自德国200多万的净化器,净化后的水,在佛教称为“八功德水”,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才有,游客可以放心饮用,功德水清甜甘冽,可保佑饮水客身心安乐,福慧双收,平安吉祥。
转经廊
九龙灌浴广场四周是转经廊,里面安放着转经筒,共108个。这是藏传佛教祈福用的法器,转经筒一周等于读诵“三藏”一遍,功德无量。“转经”的本义是读诵佛经,把108个转经筒全部转过来,这就如同诵读了百遍经文,功德十分浩大,可保佑转经筒人福寿延年。
“降魔”铜雕
在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之“九龙灌浴”后,便是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铜雕。这座长26米,高将近8米的大型铜雕,展现了佛祖“降魔”的过程。
叙佛祖刚刚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但没有悟出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行,到了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个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了”。佛祖在树下静思了七天七夜,就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来袭,享乐的诱惑、财势的诱惑、美女的诱惑等,最终佛祖把它们一一降服,得道成佛。
铜雕背面,是启功先生题写的“佛法”,字若行云流水。去恶行善,是人类需要弘扬的永恒价值观念,值得玩味。
阿育王柱
在铜雕后面,高高耸立着一根阿育王柱,它是由整根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高16.9米,直径有1.8米。阿育王柱最顶端的四只狮子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象征着要把佛教弘扬到四面八方。狮子下面刻有法轮和四种动物,分别为狮子、牛、马及大象。法轮喻意法轮常转的意思,狮子代表释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负重,马代表王子逃离皇宫,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处的标志,它体现和见证着佛教文明承前启后的发展历程,也是国泰民安、佛教兴盛的标志。这根阿育王柱无论从高度、重量、价值,还是坚固方面,都远胜印度现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陆上罕见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称“中国第一柱”。
广场旁边四根石柱称为经幢,上面刻有经文,映衬出阿育王柱的雄伟庄重,佛教的博大精深。
在灵山景区瞻礼九龙灌浴的盛大场景,仰观巍然耸立的阿育王柱,远眺矗立于群山之间庄严雄伟的灵山大佛,这三大神奇的雕塑,三项艰巨的工程,也正体现着灵山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增进人类文明乃至促进世界和平的任重道远。
天下第一掌
天下第一掌广场左侧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宽5.5米,仅手指直径就达1米,掌心千辐轮直径2米,总重量达13吨。这是按灵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令众生无畏无惧。因“佛手”与“福寿”谐音,有幸来到灵山,带着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可让大佛驱除烦恼,保佑平安。
百子戏弥勒
天下第一掌广场右侧为大型青铜艺术珍品 “百子戏弥勒”,它高3米,宽7.8米,重9吨。斜倚而卧的弥勒神情和蔼,笑容可掬。在弥勒硕大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他们有的在叠罗汉,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树枝桶弥勒的肚脐,更有调皮的竟然在弥勒身上撒尿。但弥勒一点也不为所动,依旧乐呵呵。
这些小顽童为何如此捉弄弥勒呢?据说他们是在考验弥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称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实证明,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是真正拥有快乐的人。
祥符禅寺
天下第一掌广场向北,走过普渡桥、大觉桥和慈恩桥便进入千年古刹“祥符禅寺”。天王殿两边,是钟楼、鼓楼,钟楼里置有“江南第一钟”,重12.8吨,高3.5米,下口直径2.5米,由安徽芜湖造船厂铸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会举行隆重的撞钟仪式。
大雄宝殿前有一尊立佛,佛高8米,由江苏著名雕塑家吴显林设计,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据这尊8米高小佛通过计算机放大11倍建造的。“大雄宝殿”上方额匾为朴老题写,两旁边的抱联“山灵地灵人灵,灵心能成大佛;水净空净陆净,净土即在此方”,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原方丈茗山所题。
殿后杏坛广场有一棵古银杏,是祥符寺悠久历史的见证,植于唐贞观年间,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此树姿态奇异,树乳累结,每年秋天枝头都挂满白果。据说,这棵千年银杏曾数次遭到雷击,主干中间空心,其间藏有一条青色巨蟒。巨蟒平时不出来,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从树上游下来,悄悄地绕寺一周,然后返回树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为祥符禅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们认为青蟒是神虫,到寺内进香后,一定要到古银杏树前烧香磕头。每到白果丰收之时,巨蟒便在树内摇动树身,白果纷纷自动落下,从而免去僧人采摘之苦,后来有游方僧人说青蟒是青龙山山神。
登云道
杏坛广场北面便是登云道,登云道与中山陵石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视差作用下,登云道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登云大道一共218级,共分七个平台,符合俗语“救一生灵,胜造七级浮屠”之说,因此登上登云大道也是一种修行。
登云道中间设有七幅巨型石刻,组成一副灵山史卷,让游客能够了解灵山的历史。登云道上的一口古井,称为“六角井”,据说茶圣陆羽曾品过井中的泉水,认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誉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灵山大佛
登云道顶端,便是灵山大佛。灵山大佛是在德高望重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主持下建造起来的,得到了中国佛教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襄助。在灵山大佛建设过程中,赵朴初先生还提出了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伴随着灵山大佛的建成,得以圆满了东方灵山大佛、南方天坛大佛、西方乐山大佛、北方云冈大佛、中原龙门大佛之“五方五佛”的格局。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灵山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17米,由1560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的,总用铜量达到了700多吨,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到9000多平方米,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了35公里。在大佛的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现代高新科技,如先进的抗风、防震、避雷等措施,其中,避雷针就被巧妙的藏在大佛的发髻里。由于使用了特型铜壁板和先进的焊接技术,大佛的外型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大佛右手指天,称为“施无畏印”,那是大佛在为众生除去痛苦;左手指地,称为“与愿印”,那是在保佑众生平安快乐,庄严安详的灵山大佛是集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体的大型艺术珍品。
佛教文化博物馆
灵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层为佛教文化博物馆、随喜堂、万佛殿,它们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进底层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馆,顺“清凉世界”拾级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馆“镇馆之宝”——汉代金丝楠木雕刻的北京万寿山五百罗汉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艺术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电梯上莲花宝座,去抱抱佛脚,祈求一生平安。
梵宫
大佛景区东侧为灵山梵宫景区,灵山梵宫建筑气势磅礴,布局庄严和谐。高三层的梵宫采用退台式建筑布局,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
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砖木格局,以石材等坚固耐久的材料为主,汲取了中华传统木雕、石雕、玉雕等装饰精粹,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一座地标式传世建筑得以完美呈现。
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以其之“特”与灵山大佛之“大”、九龙灌浴之“奇”构成全新灵山胜境的三大奇观。步入梵宫,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琉璃巨制、扬州漆器、油画组图、景泰蓝须弥灯、景德镇青花粉彩缸、瓯塑浮雕壁画,这些艺术珍品在灵山梵宫各区域演绎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色彩,作为东方佛教艺术荟萃载体的灵山梵宫堪称是东方的“卢浮宫”。宫内珍宝荟萃,光彩四溢,大块的石板建筑,金色的攒尖屋顶,精美的佛像浮雕,无不充满着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气息。2009年,无锡灵山梵宫建筑获全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
五印坛城
在梵宫的正南面,与之遥相呼应的建筑就是“五印坛城”。坛城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藏传佛教风格的建筑。“五印”代表五方五佛,也代表佛的五种手印相,分别为:施无畏印、与愿印、说法印、触地印、定印。坛城代表佛的完美世界,游客可登上坛城绕行,以表达对佛的尊敬。
坛城四周一圈的水面为香水海,是根据佛经上记载大千世界中其中的一海而建。大千世界有九山八海,中间的为须弥山,香水海是中间的海。据佛经记载,注满香水的海,代表了佛教中的八功德水,正所谓:“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
曼飞龙塔
梵宫景区东面是曼飞龙塔,曼飞龙塔是南传佛教中的代表建筑。塔身以白色为基色,显示出多层立体感,造型美观,玲珑精致。曼飞龙群塔是金刚宝座式的群塔,塔基为一圆形须弥座,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塔身上有各种浮雕、陶塑、佛龛、佛像和其他纹饰。整座塔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刹杆上装置着上下串连的华盖和风铃,微风拂来,叮铛作响,悠远肃穆。
结束语
灵山大佛于1994年10月奠基,于1997年11月15日落成开光。开光之日,海内外高僧大德及各地信众十万余人亲临现场。是日慈云瑞霭笼罩大佛金身,至开光仪式举行,祥云飘升,大雾竟奇迹般地散去,预示法轮常转佛光普照。
数年以来,灵山景区始终坚持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注入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景区的硬件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掀起了灵山旅游事业发展的新高潮,并向符合国际标准、具有更高服务水准的精品景区迈进。
P1
P11
P12
P14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