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之(十六)城关镇
行走在乾县之(十六)城关镇
一、乾县历史沿革
乾县古称好畴、奉天、乾州,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商周为岐周之地,夏为雍州之域,战国时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始置好畤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好畤属京畿辅地。秦始皇曾追斩嫪毐于好畴,并在乾地建有梁山宫、甘泉宫。北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隋时改为上宜县。唐时又置好畤。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因朱濉之乱,德宗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年)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以奉天县置乾州。 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置乾州,奉天、好畤屡次更迭。明清时置乾州,辖奉天县。民国二年(1913年)改乾州为乾县。
1949年5月,乾县解放,归属陕甘宁边区彬县分区。1950年5月,陕西省整编为九个专区,乾县划归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改由省直辖。1959年1月,乾县、永寿、礼泉三县合一,县名乾县,直属省辖。1961年10月,恢复原三县旧制,乾县改属咸阳专区。1968年9月改专区为地区,归属未变。1984年,实行市管县,咸阳地区改置为咸阳市,乾县为咸阳市管辖。
二、城关镇概述
城关镇2015年已改为城关街道办事处,包括原来的城关镇、乾陵乡、长留乡和漠西乡。全镇共辖46个行政村,175个村民小组,辖:东街、西街、南街、北街、花口、北寺、三元、青仁村、安家寺;袁家庄、秦家庄、新巨州、老鸦嘴、木卜、赵后庙、铁炉、前孙段、后孙段、北巨村、长安村、北仁张家、北仁邱家、北仁宇家、州小村、大亓父、小亓父、亓母村、草谷村、小留村、中留村、南仁村;西金村、东金村、寥家沟、殷家、黑豹峪、丈八头、马家坡、张家堡、前林沟、玉皇洞、邀前(邀驾宫前堡)、邀后(邀驾宫后堡)、陵前村、石马道、神坡原、柳树渠、沈家池潦、东皇门;高庙(包括高崖、庙底等村)、贾赵、陈东(陈家庄东村)、陈西(陈家庄西村)、陈后(陈家庄后村)、安家庄、宇村、马桥、夹道、吴村、龙岩寺、夹北、倪家、大桥、孙家、白村、南白村、北塄、四冢顶、四里坊等村组。
全镇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11公里,城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中南部属平原地带,北部属丘陵旱腰地带。紧连祖国东西的312国道、209线穿镇而过,交通通讯发达,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集农、工、商为一体,人口为全市之最的大镇。
三、乾县古县城
乾县古县城亦别具一格,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唐时,乾州城周边皆为沟壑江流,其形如龟,人们为防御土匪入侵遍水而建城墙攻势,后官府将城墙连接,便是乾州城雏形。据《资治通鉴》载,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国师桑道茂建言:“臣观乾方有天子王气,宜高大城垣,以备非常。”德宗采纳了桑道茂的建言,诏京兆尹(掌治京师的官)严郢带领神策军及民众数千人扩建县城。围绕旧城加修了周十里,高三丈二尺的外城,并修了深二丈,阔三丈的护城河。从此,乾城有了内外城之分,内城称子城,外城称罗城。后子城倾塌,今城即罗城。后果然发生“泾原兵变”,皇帝往奉天,度过解难。
乾位又属玄武,故古乾州建城时取象玄武筑以龟城,象征玄武之地。北城狭长伸出为龟颈,北门及瓮城为龟头,南门短秃为龟尾,东西门和小东门、小西门为龟之四足,南北十字高突,酷似隆起的龟背,纵横街巷,宛若龟背上的花纹图案。武则天无字碑立于此地,故又有驮碑之寓意。
史载,历代对城墙做过多次修复加固,至明万历年间,城内建筑格局基本定型,有“九楼八涝池,七十二个半巷子”之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城墙尚保存完善,50年代后拆毁。现仅存龟头和西部半壁残垣,但其高大雄奇仍可见一斑。
清乾州(乾县)城72条巷:陈家巷、钟楼巷、北一社、二圣庙、顺林巷、泰山庙巷、菜园巷、兴国寺巷、步家巷、马王庙巷、桥西巷、桥东巷、桥南巷、桥北巷、东三关庙、顺城巷、将军铺、段家巷、新开巷、亓家上坡、御园巷、饮马道巷、崔家巷、永太巷、新太巷、仓巷、粮食市、花市巷、上家巷、太平巷、文昌宫、前门州、东二街、盐店巷、高庙巷、北马道巷、北斗巷、柴市巷、大正街、考院巷、风水台巷、大东巷、东正街、西正街、南马道巷、三元巷、宋家巷、鱼肚巷、草市、贡院巷、郭家巷、史家小巷、儒林巷、学前巷、文昌巷、学东巷、兴龙巷、王家小巷。(其中三元巷3条,共62条巷,号72条巷)
四、历史人文遗址
乾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已查明有88处古遗址,在古村落遗址中有3处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4000年前乾地为黄帝之后的郮 [zhōu]国属地,是黄帝祭祀天地的地方。夏、商为雍州之域,周太王徙居岐阳为岐州属地,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
秦家庄遗址:在乾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漠谷河东岸,西距老巨州村200米左右,北靠秦家庄村,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遗址内发现灰坑多处,呈袋状,一般距地表2米左右,径2~2.65米。文化遗存有石斧、陶器等,主要是夹砂红陶和彩绘泥红陶,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该遗址现为耕地,保护一般。
鼓楼:亦名谯楼,位于县城北十字西北隅,县政府东南角。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明知州杨殿元重修,题额曰“响彻奉天”。民国年间,曾将钟楼之金泰和钟移其上,作为防空警钟(现钟已不存)。鼓楼建在一高5.6米,南北宽18.55米,东西长12.50米的砖砌方台上。台中有东西过洞,洞高4.20米,宽2.75米,为县衙东偏门。楼分两层,下檐高(至台上部)3.3米,二层檐高(至第一檐)2.5米,五檩四椽。屋脊饰以砖鸡及透花砖,四周有10根明柱。该楼于1995年拆除。
古寺院遗址:乾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还表现在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俗文化上。乾县自古佛教盛行,境内名刹古寺颇多,唐代所建的兴国寺、化度寺、云寂寺、中曲寺、龙崖寺,明万历年间建修的铁佛寺,皆为史志有载的名刹。近几年来,多数修葺一新。以铁佛寺、弥陀寺、化度寺香烟最为茂盛。
兴国寺大殿:在县城北寺巷兴国寺内,五间,东西面宽17.55米,南北进深13.10米,建筑面积229.25平方米。五檩四椽。屋脊饰有五鸡六兽,为清代重修,现彩绘一新。
城隍庙上殿:位于城内西大街北侧,乾县二中院内。上殿居北,距大门约250米,南临新建成的教学大楼。五间,东西面宽22.2米,南北进深14.8米,建筑面积328.56平方米。七檩六椽,前檐下饰有木雕龙头。屋脊有砖刻鸟兽等。为明代建筑物,年久失修。(见照片④)大门原有古建木牌坊一座,建筑雄奇,雕刻精美,巧夺天工,于“文化大革命”中拆毁。
文庙遗址:位于县城内东大街中段南侧,现乾县师范学校即其旧址。始建于明。原庙门面南,建大成殿五间,前有丹墀,东西庑各十间。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殿上高悬“万世师表”匾额。文庙西为儒学署,上有明伦堂三间,堂之南,东西对峙为分教斋三,会馔堂一,又有诸生号房东西各十间。戟门外东为文昌祠,西为斋宿房,又其外为棂星门,往南为学门。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建国后尚存大殿及东西庑,后因乾县师范扩大校舍,仅留古柏3棵,石碑4通。
龙崖寺遗址:位于漠西乡马桥沟以西1000米处,东宇村、吴村与寺背后村之间,北倚北原,东近沟壑,西南面为平地。其范围南北约600余米,东西近100米,面积10亩有余。建国后改建为龙崖寺小学,尚存上殿、前殿和偏房,后扩建校舍逐步拆除。上殿古朴高大,室内绘有壁画。砖瓦残片到处可见,并有清代重修龙崖寺碑记。为寺庙遗址。
司郎庙遗址:又称药王庙、高庙、文殊阁。位于城内东边,踞高庙巷东口,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原建有廊房、陪房、上殿、戏楼等,民国时改建为敬业小学,建国后为高庙小学,历经修葺,古建筑拆毁殆尽,仅留石柱础50余个,础石雕有花纹,鸟兽图案,残砖断瓦俯拾即是,并有大量完整的阴刻“奉天”砖,现室内铺地。院内遗留清代碑石数通。始建于明末清初。
赵后庙遗址:位于长留乡赵后庙村刘家与张家之间,建国后改建为赵后庙小学,原有大殿两座,山门、戏楼、偏房等数十间,后建校拆毁,残砖碎瓦散见,院内尚留元代重修庙宇碑记一通。始建于唐玄宗时。
兴隆寺遗址:位于长留芗老巨州村东,居前后两村之间,东北300米处为秦家庄村,现为秦家庄小学。遗址南北80米,东西40米。原有大殿一座,三间箍成窑洞式,并有偏房数间,后拆毁。始建于清。
兴国寺遗址:亦称北寺。位于城内西北隅步家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70米,现有正殿五间,偏殿三间,楼房十四间,是乾县佛教协会所在地。
兴国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选址于梁山之南,漠水之东,位于秦梁山宫遗址的东北方。是一块依山傍水,林木茂盛的风水宝地,也是清静优雅,景色宜人的佛国净土。寺院当时占地100多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雕梁画栋,宝塔玲珑。僧众济济,香火鼎盛,信徒众多,远近闻名。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设立奉天县以祀乾陵。北寺位于县城外西北方,与县城相呼应。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扩建奉天城,筑子城周五里,罗城周十里,北寺被包容在罗城内的西北方。后来的北寺街即因北寺而得名,故尔当地人说:“先有北寺,后有奉天。”
唐德宗为避朱泚之乱,于建中四年(783)驻跸奉天,曾多次亲临北寺顶礼膜拜,祈求佛祖佑护,早日平叛,使大唐国祚绵延。朱泚之乱平定,唐祚中兴,唐德宗升奉天为赤县,封北寺为兴国寺,使其受到国寺的礼遇。就连寺院内德宗皇帝饮用过的一口甜水井,亦被寺为“御井”。
元末动乱,兴国寺遭毁,明洪武十八年,知州蒋伪重修,古建连袂,有前殿、中殿、上殿、偏房、廊房等数十间。塑像多而精美,并有钟、鼓等物。
寺院分东、中、西三院,东院为僧舍膳房,中院为大殿经楼,西院为塔院,有大小宝塔七座。正统四年,知州苏璟再次捐款维修,兴国寺更加宏伟兴盛。成化二年,僧人在寺内掘土得玉匣,内装琉璃瓶,瓶里藏有佛舍利。当时管理佛教的僧正司就设在兴国寺。僧玉悟晓把佛舍利献给朝廷。宪宗皇帝龙颜大悦,认为佛舍利现世,乃国家祥瑞之兆。于是钦赐朝廷珍藏的大藏经全套,号称“龙藏”。并交还舍利,勅赐舍利宝藏予以珍藏之。这件事在明、清、民国州县志书均有明确记载。梁山坊里强村发现的明代“重修大佛禅寺碑记图”石碑亦有明确记载。
清代,兴国寺一直受到官府保护,民众尊崇,四方香客络绎于道,八方信徒虔诚礼拜,钟声佛号不绝于耳,梵音真谛教化万民,依然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寺院。
民国十七年,寺院被驻军拆毁,尽为瓦砾。民国二十四年,乾县地方绅士捐募,民国二十四年,乾县地方绅士捐募,又建正殿五间、卧佛殿五间、山门三间、中殿三间、厦房五间、兴国寺香火得以延续。
1966年“文化革命”期间,兴国寺僧人被迁送到外乡去参加劳动,寺院于1972年被乾县党校占用。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仅归还寺院原有面积的六分之一。
三官庙:在县城内三元巷。
火神庙;在长留乡亓母村。
郎庙:在漠谷河临乾陵一带,已淹于乾陵水库之下。
太白庙:在县城西大街,明天启三年(1623)建,今县二中学校北半部为其旧址。
吕祖祠:祠纯阳祖师,在县城内学习巷。
名宦祠:位于县城东大街南侧,距大东门约400米,为文庙之组成部分,今乾县师范即其旧址。祀唐贾隐林、苏弁、宋杜衍,明赵时、李维祐,清戴盛聪、杨允昌、谢嵩龄、叶柳、田瑛等10人。
乡贤祠:与名宦祠同址,祀唐赵隐、赵植,元杨奂,明宋廷佐、李时茂、王恭、步文政、赵天一等人。
黎公祠:在县城内文昌路南,祀明大司马黎玉田。
4、古树木:在城关镇,存留着大量的古树木,其中:在木坡村有2株皂角树,分别距今300年和260年;在柴市巷有1株槐树距今300年;在原乾县师范学校,有3株柏树距今都已1300多年;在吴村有1株龙爪槐距今400年,1株皂角距今400年,1株龙爪槐距今300年,2株槐树距今400年,1株槐树距今140年;白虎门村有1株槐树距今360年;柳池村有2株槐树距今500年;乳台村1株槐树距今300年,1株皂角树距今200年。
未完待续。
看完后,如果还觉得可以的话,请动动手点个赞;如果觉得喜欢的话,可以转发分享;再要觉得不好意思的话,就动动手打个赏,一块两块不算少,五块十块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