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乾县时令特色饮食
麦仁稀饭:将大麦去皮后熬煮成的一种饭食。熬麦仁稀饭时,先一天晚上将麦仁淘洗干净,用清水泡起来,使之充分吸收分水,第二天早上煮起来比较好熟也比较好吃。把泡好的麦仁放入冷水锅慢慢煮,煮开的时候会有一些浮沫,轻轻的撇掉即可。锅滚后,用大火熬煮十分钟,再用小火熬煮二十分钟。相对来说,因为是要把整颗的麦仁煮熟,所以熬麦仁稀饭比较费时间。麦仁稀饭的一个好处就是清凉解渴,夏季很多关中人都喜欢喝麦仁稀饭。麦仁稀饭还有一大特点,极耐咀嚼,这是很多年轻人所厌烦的。一般会在麦仁稀饭中加入适量的红豆,熬成的麦仁稀饭颜色红红的,更好看。
稃子:稃子俗称土醪糟,是广泛流传于北方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大麦去皮后按醪糟工序发酵酿制而成,味道淡淡的甜,酸甜似醪糟,又有麦仁的咬头,具有生津润燥、化谷消胀、理气宽胸、利水泄湿之功效,味道甜美香醇、冷热皆宜,广受人们喜爱,是那年月人们解馋的小吃。现濒临失传,在城市已不见此物。
珍子:夏季人们所吃的大豆豆(乾县方言,颗粒的意思)珍子,不像冬季吃的把玉米脱皮后的颗粒还要再加工,最少再碾两三遍(细珍子),而是整颗的玉米粒(大珍子)。因为是整颗的玉米,所以煮起来还是比较费时,往往是前一天晚上就先泡下。第二天下锅后,先大火烧,三滚之后,再小火慢慢的熬。这大豆豆珍子吃起来极是筋道,夏季吃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尤其以中老年为主。所以,在县城一些小吃店还是会有卖的。
冬季人们吃的是细珍子,细珍子讲究要文火慢慢地熬,要稠一些,最好是能够用筷子夹起来。经常听到一些上年龄的人说,“大锅珍子,小锅的面”,意思是大锅的珍子熬得效果好,油香油香的。农村人冬季熬珍子时,经常会在其中煮一些红薯。就的菜,过去常见的就是自己腌制的酸菜、咸菜、绿辣子,好一点也就是红(白)萝卜丝。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很多人的习惯还是这样。
倒是农村人现在很少有人吃了,关键是现在农村人也以米面这样的精细粮食为主,珍子这类的粗粮吃的人越来越少。碾珍子的经济效益不好,碾珍子的机器也就慢慢地被淘汰了。
南瓜包子:顾名思义是南瓜馅的包子,南瓜包子中的南瓜一定要老南瓜,刮去外边的硬皮,切成细丝,过去人们吃南瓜包子是因为南瓜产量好,南瓜便宜;现在人们吃南瓜包子是图个新鲜。
小蒜盒盒:小蒜是一种野菜,春季的小蒜盒盒一直很受人们欢迎。其实小时候,除了用小蒜做菜盒外,小蒜也经常是人们的下锅菜。经常有农村妇女在地里干了一晌活,整熬煎回家做饭没有下锅菜,抬头一看地头的嫩嫩的灰灰菜或者小蒜,不由一喜,今上午的下锅菜有了。回家的时候,就在地头揪一把灰灰菜或者小蒜回家用铁勺一炒就完事了。
那时的下锅菜就这样简单,很多时候都是野菜,但是那时觉得简直是香极了,现在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后来跟同事探讨起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时人们的物质缺乏,所以觉得香,现在什么东西都不缺,所以就不觉得香了。还有同事分析,那时候用铁勺炒下锅菜时,火的温度较现在的电磁炉要高一些,所以效果能好一些,听起来好像有道理。
乾州碎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