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消失的老行当——(一)修理钢笔

(一)修理钢笔

祝忠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许多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失传了,有些行业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手艺”和“行业”。

在这里,我第一个想写的是修钢笔的,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许是因为钢笔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所具有极其重要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在我上学的时候,钢笔是文化的象征、知识的象征,拥有一支钢笔是多少农村孩子的梦想。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视若珍宝,一旦不小心有所损伤,就想着去修一修,而不是现在人口头上所说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因为在那个年代,因为口袋没有钱,所以“旧的去了,新的并不会来”,这个时候,修钢笔的师傅就成了最可爱的人,成了我们的救命恩人。

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乾县有个手艺很高“修理钢笔”的老袁师傅,常年奔波在城乡各个中小学之间。老袁师傅,中等个子,挑着一个货郎担子(其实就是两个木头箱子),态度和蔼可亲,一笑露出一个明光闪闪的“金牙”。他的配件十分齐全(笔帽子,笔尖子,吸水管子,笔舌头),无论什么型号的钢笔,他都能给配齐修好。

那个时候,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用铅笔,写错了,用橡皮擦可以擦掉,便于改正。三年级以上才用钢笔,学生钢笔一般五六毛钱,常用的“新华”新民”只有一块多钱,“金星”就属于高级钢笔了,后来又兴时“包尖”的。

农村孩子大多家境困难,从小就懂得节俭,有的学生三分钱买一个“蘸水笔尖子”,在竹扫帚(扫把)上截取一个二十公分左右的小竹管,插上蘸水笔尖子,当做蘸水笔使用。其实那个时候商店里也有蘸水笔,笔杆是木制的,仅仅一毛多钱,但就是这一毛钱,家里人也可能拿不出来,只能因陋就简。好在那个时候,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都比较紧张,大家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也不会笑话。

后来,当钢笔和笔记本成为礼物相互赠送的时候,在钢笔上刻字也成为一种时尚。刻的内容可以是诗词名句,以毛泽东诗词名句为主,当然还有一些是刻上对方的姓名以及简单的祝福语。

蘸水笔,最大的缺陷是没有笔帽,携带不方便,弄不好就把笔尖子碰坏了。二是蘸上墨水后要在墨水瓶口刮两下,不能蘸水太多,不然墨水容易滴在作业本上面,老师和同学称作“笔尖下蛋”。那时候农村孩子没有见过“餐巾纸,卫生纸”之类,口袋里经常有粉笔头,万一“笔尖下蛋了”,就用口袋里的粉笔头迅速吸干墨水。

现在从学前班开始,彩笔、铅笔、圆珠笔、钢笔,一次性中性笔,各式各样,品种多极了。文具店已经看不到“钢笔”“红蓝墨水”“蘸水笔”这些文具了。所以“修理钢笔”的手艺自然就失传了,这个行当也就消失了。

作者简介:祝忠建,阳峪乡祝家堡村人,1956年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88年转业地方工作。
(0)

相关推荐

  • 方长荣丨你还记得这些民间手艺吗

    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说吃饭的行当特别多,只要上心甭管哪个行当都能干出名堂.究竟有多少行当谁也没有统计过,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行当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就是再传统. ...

  • 第733篇:被遗忘的钢笔

    收拾家务的时候,寻到了被遗忘很久的钢笔. 这支钢笔有些年头了,嗯~18年了.这是我刚读大学时,全校征文比赛得的奖品.我清晰地记得,这是一等奖的奖品. 看着钢笔,我想起大学里很多时光,那时真的就是朝气蓬 ...

  • 【美文选萃】 刘持跃 | 女人似笔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细雨,原名刘持跃,河南省南阳县人氏,退休干部,现居住河南南阳油田,有多篇文章在<石化老年&g ...

  • 王小丫和她的裙子。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一群半大的孩子从书包里掏出墨水瓶,拧开盖儿,像是约好了一样一齐扔了出去,小瓶子翻转着,飞出来的墨水看着很蓝,落下的墨水溅在一位老人的鞋上,老人回头看着 ...

  • 可以自动上墨水的钢笔 你用过吗?#好物推荐

    可以自动上墨水的钢笔 你用过吗?#好物推荐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窑匠,年轻人不知道是干啥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很早以前,人类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遗址),后来演变成半地穴式(陕西半坡古人类遗址),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很早以前,人们生产生活中用到很多石器.农业生产上用到石器的,如用来碾地的石碾子(碾地.打磨地用的工具,也有叫地滚子的)直径大约20厘米,长约一米五六,两头有脐窝,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糙”风箱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风箱构造原理及"糙"风箱 风箱,关中地区方言也有叫风先,在二三十年前,那可是农村人的宝贝,家家户户必备,有了它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俗话说的"赶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祝忠建 盆缸瓮长相相似,用途相近.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农村人还可能见过,有些记忆.城市的年轻人,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物了. 盆缸瓮都是陶土制作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修自行车的

    (十一)修自行车的 自行车作为汉语词语出现是在1866年,这一年清朝派出了第一个出洋考察团,其中19岁少年张德彝在游记里使用到"自行车"一词,这是该事物在汉语中首次出现,并被一直沿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

    (十)麦客 乾县人没有外出割麦子的传统习俗.但是,因为土地充裕,所以每到麦收季节,总有大批的麦客从外地蜂拥而来赶场子.一顶草帽(斗笠),一把镰刀,镰刀把上挑着一个蛇皮袋子(塑料编织袋或者就直接是化肥袋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乞丐

    (九)乞丐 首先,要声明的一点,乾县人没有外出做乞丐的传统习俗,但是在乾县曾经有过乞丐这样的群体.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我想写乞丐这一职业的念头萌发的时间有点早,但是一直以来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写,以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打胡基

    (八)打胡基 胡基是方言,换作书面语就是"土坯",是平原地区人们盖房砌墙必备的建筑材料,是广大贫苦人民立足实际.就地取材无奈之举,也算是聪明才智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过去,砖是手工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