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消失的老行当——(一)修理钢笔
(一)修理钢笔
祝忠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许多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失传了,有些行业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手艺”和“行业”。
在这里,我第一个想写的是修钢笔的,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许是因为钢笔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所具有极其重要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在我上学的时候,钢笔是文化的象征、知识的象征,拥有一支钢笔是多少农村孩子的梦想。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视若珍宝,一旦不小心有所损伤,就想着去修一修,而不是现在人口头上所说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因为在那个年代,因为口袋没有钱,所以“旧的去了,新的并不会来”,这个时候,修钢笔的师傅就成了最可爱的人,成了我们的救命恩人。
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乾县有个手艺很高“修理钢笔”的老袁师傅,常年奔波在城乡各个中小学之间。老袁师傅,中等个子,挑着一个货郎担子(其实就是两个木头箱子),态度和蔼可亲,一笑露出一个明光闪闪的“金牙”。他的配件十分齐全(笔帽子,笔尖子,吸水管子,笔舌头),无论什么型号的钢笔,他都能给配齐修好。
那个时候,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用铅笔,写错了,用橡皮擦可以擦掉,便于改正。三年级以上才用钢笔,学生钢笔一般五六毛钱,常用的“新华”新民”只有一块多钱,“金星”就属于高级钢笔了,后来又兴时“包尖”的。
农村孩子大多家境困难,从小就懂得节俭,有的学生三分钱买一个“蘸水笔尖子”,在竹扫帚(扫把)上截取一个二十公分左右的小竹管,插上蘸水笔尖子,当做蘸水笔使用。其实那个时候商店里也有蘸水笔,笔杆是木制的,仅仅一毛多钱,但就是这一毛钱,家里人也可能拿不出来,只能因陋就简。好在那个时候,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都比较紧张,大家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也不会笑话。
后来,当钢笔和笔记本成为礼物相互赠送的时候,在钢笔上刻字也成为一种时尚。刻的内容可以是诗词名句,以毛泽东诗词名句为主,当然还有一些是刻上对方的姓名以及简单的祝福语。
蘸水笔,最大的缺陷是没有笔帽,携带不方便,弄不好就把笔尖子碰坏了。二是蘸上墨水后要在墨水瓶口刮两下,不能蘸水太多,不然墨水容易滴在作业本上面,老师和同学称作“笔尖下蛋”。那时候农村孩子没有见过“餐巾纸,卫生纸”之类,口袋里经常有粉笔头,万一“笔尖下蛋了”,就用口袋里的粉笔头迅速吸干墨水。
现在从学前班开始,彩笔、铅笔、圆珠笔、钢笔,一次性中性笔,各式各样,品种多极了。文具店已经看不到“钢笔”“红蓝墨水”“蘸水笔”这些文具了。所以“修理钢笔”的手艺自然就失传了,这个行当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