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伤科、正骨推拿疗法

    (颞下领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小儿桡骨头半脱位、腕骨脱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髌骨脱位、膝关节脱位、跖跗关节脱位、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脱位、锁骨骨折、腰部扭伤、颈部扭伤、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腰部拉伤、股部拉伤、跟腱拉伤、撕伤、震伤、陈旧性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外伤后遗神经麻痹症、风寒湿筋骨痛)

    伤科、正骨推拿疗法包括王子平医师的伤科推拿法、刘绍南的伤科十七法、黄乐山教授的正骨推拿法、葛长海老医师的中医正骨手法、扳法推拿和伤科背法等六种疗法。这些疗法皆适于临床伤骨科治疗。然而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治疗特点。伤骨推拿法的特点有:手法与练功相结合;推拿按摩与正骨相结合;手法中重视经穴,注意点、面、线相结合;在软组织手法中强调:理顺经络、舒筋活血;注意手法力度;手法时要求心明手巧与“寸功”;强调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推拿正骨医生要强调练功;强调中西结合,重视解剖生理等知识;赞成“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的观点等。伤科十七法的特点有:使用独特的“一指禅”伤科推拿整骨法;强调手法用力机巧,会其标节,理正错骨等。正复位并固定,上述症状即可得到缓解或消除。如由于长期慢性劳损引起的患部血供不足,神经营养失调,从而造成长期慢性疼痛不适,这时如能给以适当的手法治疗,可使症状得到改善,有的甚至可以消除。中医伤骨推拿手法就是使异位的骨折、关节、肌肉等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如背法对脊柱新产生的牵、伸、上下震动旋转和左右摇动等动作,可使本来紊乱的脊柱小关节的功能恢复如常。

    二、伤科、正骨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

    1.伤骨推拿法手法矫正性旋转摇晃、摇、拔伸、捺正、背、托、斜、扳腿、按压踩乔等。

    2.伤科十七法(一指禅伤科推拿整骨法) 旋臂抬举法、对肩法、旋后屈肘法、缩颈牵臂法、足抵上臂法、屈肘牵拔法、缠肘法、双手扣腕法、拔指法、屈髋牵引法、叠膝法、扳踝法、扳颈法、拔颈法、屈膝双提踩伸腰法、抬腿屈腰法、三人牵腰理脊法等。

    3.正骨推拿法正骨八法一手摸心会、离拽分骨、旋转捺正、交错捏合、推拉提按、屈伸折顶、抖顺扣挤、理肢顺筋;推拿十二法一捏、弹、按、压、揉(捏揉、按揉)、点、推、疏、摇、牵、搬、盘等。

    4.中医正骨手法摸、理、牵、折、旋、摇、扳、拿、挤、合、分、捏筋、拍打等十三种。

    5.扳法推拿扳、摇等。

    6.伤科背法背。

    具体操作方法(着重介绍伤科十七法、正骨八法,其它方法操作从略)介绍如下:

    1.伤科十七法

    (1)旋臂抬举法:病人取坐位,医生位于病人侧后方,从其患肢腋下插入医生的同侧臂,利用医生的肱肘和前臂来带动病人患肢,并做被动的由其前方旋上抬举活动,而且逐渐增加其举臂的高度。与此同时,医生另一手于病人肩部伤处推拿施术,并借推拿施术的力量固定关节和躯干,制约旋上抬举时的力量,使之适度,以免遣成暴力,该法适用于肩关节粘连或肩关节及肩周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2)对肩法;病人取坐位,医生位于患肢的侧前或侧后方,并甩同侧手紧握患肢肘关节(肱髁部),自对侧肩(健侧)进行间歇性推送,使患肢手指尽力探触健侧肩峰及肩背至最大限度活动范围。医生另一手为患臂疼痛部位进行手法推拿操作。该法适用于肩关节粘连或肩关节、肩周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3)旋后屈肘法:病人取坐位,医生位于患肢的前侧方,将相对的前臂插入患肢腋下,继而握其患肢腕上部,使其被动旋内向后展伸并屈肘。同时嘱病人尽力旋背后与伸屈肘相结合,将患者肩关节部作固定制约,并于其疼痛点施以推、捏等结合手法。该法适用于肩关节粘连或肩关节、肩周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4)缩颈牵臂法:病人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肢之侧前方,将患者手腕置于术者相对肩颈部,术者利用缩颈耸肩的动作夹住其腕;并使患臂做被动的向外牵拔摇动。医生一手放于患臂肱部,稳固护肘关节;一手放于其肩部以固定肩关节及体躯,并施以相反的牵拔之力,同时间歇做推、拿捏等手法。或者将病人患臂平伸,掌心向上,放于医生相对的肘弯部,医生利用肘之旋曲使前臂或掌根扣紧患肢或上臂,做向外牵拔摇动作及外展内收等活动;医生另一手在其患肩疼痛部位施以按、推等手法。该法适用于肩关节粘连或肩关节、肩周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5)足抵上臂法:病人仰卧,医生在其患侧取平坐位,以其足抵其患肩腋下,用力上抵,两手分别握其患肢腕部和肘部,做由外展位逐渐内收的牵拔,然后借其肩部肌群的收缩力量,使其脱位或错移的肩关节复位。复位时术者抵其腋下的足跟,可抵制腋下肩周肌群的收缩力,并感觉复位时肱骨头的滑动,可作为其复位的参考。该法用于肩关节脱位或错移。

    (6)屈肘牵拨法:病人坐位,助手一人位于患者健侧,将两手经其胸前及后背伸入其患肢腋部,并握紧肱骨中部做固定。医生以与病人相对之手紧握其患肘尺桡部,向术者怀中牵拔,并制约牵拔的力量;另一手紧握其患肢腋上部,用力做与上法同向之牵拔,并逐渐拉直患肘;当患肘逐渐被拉直时,紧握患肘的医生之手,予错移之骨或屈拘之肘前窝施以推复之力,完成脱位肘关节之复位或撕破关节的粘连。此法亦可术者一人施行。病人取仰卧位,医生以足抵其患肢腋下,余下施手法及步骤皆同于上法。该种手法适用于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粘连等。

    (7)缠肘法:病人取坐位或立位,患肢垂放。医生一手有力而灵活地握住患肢腕上部,另一手拇指轻轻按放于桡骨头部,其余四指稳托患肘部,同时术者用握腕之手托患者前臂做缓缓的前臂旋外之屈肘缠绕动作,当压放于错位之桡骨头部的拇指指下感觉桡骨头之滚动,有时可听到程度不同的一声微响,脱位之桡骨即复位。该法适用于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或用于成人肘关节疾患。

    (8)双手扣腕法:医生双食、中指环托患腕掌部,指由上扣于患腕掌背面,并位于掌骨末端固定其指,医生双手拇指经手背上而压于患腕错移之骨上,随着牵拔其腕部做掌屈或掌背伸活动之际,正复错移之骨。该法适用于腕部骨位错移及腕部软组织损伤。

    (9)拔指法:医生以食、中、无名指紧握病人伤指,小指等叉开扣紧患者伤背部末端,拇指顶于伤脱部,趁牵拔之力,使错移之掌指关节顶复。该法适用于掌指关节及指关节错移。

    (10)屈髋牵伸法:病人取仰卧位,医生位其患侧,以腹部顶压其患肢膝部位,作屈膝、屈髋的内收、外展等顶压牵伸活动,同时用手抵其髋关节相应部位(如腹股沟处),施以按压、顶、点、推、拿等手法。该法适用于髓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

    (11)叠膝法:病人取俯卧位,医生位其患侧,一手握其患肢踝部,做被动屈膝(防止患者因疼痛旋转肢体),另一手掌或拳垫于膝部腘窝内撑拔关节,或以拇指施推、捏、按等手法于膝之内、外侧的伤部筋肌,在屈叠膝的过程中配合治疗。该法适用于膝关节周围韧带等软组织损伤。

    (12)扳踝法:一手执其踝部,做背伸、屈、内翻或外翻活动,另一手拇指于伤部施以按、压、推、点等手法,并在关节被动活动时正复关节的错移。该法适用于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13)扳颈法:病人取坐位,医生跪立或站立其后,一掌压病人头顶(左向扳时右掌压于头顶,右向扳时则相反),向前后左右进行扳动;术者另一手手病人颈后随扳动用拇指按压、推捏其颈之伤部,其余四指并拢扣颈,以保护椎关节和制约扳颈力量,使之适度。该法适用于颈椎关节错移、颈椎增殖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14)拔颈法:病人取坐位,医生半跪于其侧,以膝及身躯紧靠病人,固定其躯体,防止病人活动。医生一臂沿病人下颌后屈时,嘱病人闭嘴合齿,将其颌围拢做稳力升拔(其力不可旋扭和骤然突升),医生另一手在颈部固定,并以推、按、点等手法配合施术。或病人取垒位,术者站其后,并提屈一腿,压病人肩部以固定,术者两手交叉托住病人下颌,做稳力升拔,每升拔一次即换压病人对肩一次,使颈关节均衡升拔。或病人取俯卧位,医生以两足抵其两肩,手交合扣其颌下,向外牵拔。此法适合于重病不能坐位者。拔颈法适用颈部挫伤、颈椎小关节紊乱或嵌顿及增殖性颈椎炎、颈僵硬等症。

    (15)屈膝双提踩伸腰法:病人取俯卧位,术者位其一侧,面背病人,屈一膝压放于病人腰部,以固定身躯和制约伸腰之程度,然后,双手挽握病人踝上部,提踩屈病人双膝,使其腰后曲,做背向之提拉牵伸,使其错扭之关节得以复位。施术可根据临床需要,或提拉一侧,或两侧轮换提拉,或坐于患者腰部同时提拉。该法适用于腰部、腰骶、臀部等损伤。

    (16)抬腿屈腰法:此法分两步施术,①病人取仰卧位,两下肢展伸。病人抬起患者一腿,使其足跟放压于术者肩部,然后双手交叉紧扣于其膝部,以防压膝后左右旋扭,同时医生前伸对侧的腿,以足背抵病人髋下,固定其体位,然后向前扛抬患腿,病人腰、腰骶即被牵引,关节、痛筋即被升拔。②医生将患腿抬到病人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后,医生以同侧手从肩上取下其足,握其踝上,做踝屈膝之挤压,用对肩手压于病人下肢上,再突然向外拽伸其腿,可连拽二、三次。该法适用于腰部、腰骶、臀部等损伤。

    (17)三人牵腰理脊法:病人俯卧位,双臂前伸盘置额前。助手一人,位于病人头上部,两手插其腋下扣紧,配合下部牵引时向上牵拔,助手另一人,坐于病人两膝之间,将其小腿夹持在腹股两侧,双手各托握其膝,向上略抬,并向后下牵拉,着力需稳平,使脊柱关节得以升拔。医生以手(指)法施于患部,以正复脱损,视临床需要,亦可与侧屈牵拽配合。

    2.正骨八法

    (1)手摸心会:利用手的触感,判断骨折的部位、成角、移位和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再辅以x线片,即可考虑骨折复位的方法和机能。

    (2)离拽分骨:“拽之离而复合”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首要步骤。离拽就是由助手在骨折两端、沿骨干轴线行对抗牵引,以克服肌肉的张力,矫正骨折的重迭移位或成角畸形,以及骨折断端的相互嵌插,为骨折对位创造条件。

    (3)旋转捺正:在牵引下,徐徐转动骨折远段,以矫正骨折的旋转畸形。

    (4)交错捏合:用拇指及其余各指捏定骨折两断端,按其远段移位的方向,相对交错用力捏合,以矫正骨折的前后及侧方移位。

    (5)推拉提按:即使用推、拉、提、按等手法矫正骨折的畸形和大骨干的骨折及大关节的脱位。

    (6)屈伸折顶:屈伸即在牵引下利用关节的屈伸活动矫正骨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主要用于近关节部位的骨折。折顶即用双手拇指抵住向前移位的断端,顺其原有成角方向,加大成角,待两端同侧皮肤接触后再行反折,骨折即可复位。主要用于整复肌肉发达部位或牵引不能矫正重迭移位的骨折。

    (7)抖颤扣挤:即当骨折已基本复位后,用双手紧紧捏定骨折部位,做轻微的快速颤抖,以进一步矫正残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将夹板捆绑完毕后,可用掌根在肢端沿骨干纵轴方向做轻轻的扣击动作,或用双手在骨折两端做轻轻的对向挤压数下,使骨折断端吻合更为紧密,以增加折骨复位的稳定性。

    三、伤科、正骨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

    由于该手法主要用于伤骨科病症,因而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关节(活动性关节)及其附近区域,如颈部、腰部、肩部、臀部(髋部)及四肢等。

    【主治病症】

    一、颞下颌关节脱位

    病人坐靠背椅,须低位以便医生施术。助手双手固定病人的头部(或头倚墙),医生站在患者前面,可先用伤筋药水(舒筋止痛水、茴香酒)在颊车穴处揉擦数遍,以缓解咀嚼肌的紧张,必要时还可加用热敷。医生用纱布或胶布裹住拇指,防止复位时襁患者咬伤,同时嘱病人不要紧张,尽量放松面部肌肉,张大口,如此即可进行复位。

    1.口腔内复位法 医生用双手拇指伸入患者的口腔内,按亍两侧下臼齿上,其余四指在外面托住下颌,两拇指先往下按,俟下颔骨移动时再往里推之,余指同时协调地将下颌骨向上端送,听到滑入关节的响声,说明脱位已复入,此时拇指速向两旁滑开,随即从其口腔内退出。

    2.口腔外复位法用口腔内相同的手法,在口腔外进行复位。医生站在患者前方,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下颌体与下颌支前缘交界处,其余四指托住下颌体,然后双手拇指由轻而重向下按压下颌骨,双手余指同时用力将其向后方推送,听到滑入关节之响声,说明脱位已整复,此法适用于年老齿落的习惯性脱位者。复位后,托住颌部,维持于闭合位,然后将四头带兜住下颌骨,其四头分别在头顶打结,固定时间2~3天。其目的是保持复位后的位置,使关节囊得到良好的修复,防止再脱落。固定期间嘱病人不要用力张口,不要吃硬物。如为习惯性颞颌关节脱位,病人可配合自行按摩,两手食指或食中二指放在翳风穴上,按压揉摩,以痛为度,每日3~5次,每次按揉50~100下,直至痊愈为止。

    二、肩关节脱位

    对肩关节脱位,尽可能争取早期手法复位,因早期局部瘀血、疼痛与肌痉挛较轻,给予止痛药物即可,不必麻醉。若脱位超过24小时者,可选用针刺麻醉、血肿内麻醉、中药麻醉、全身麻醉或局部中药热敷,配合按摩,以松解筋肉紧张。

    1.拔伸足蹬法 国外称此为希氏法。病人仰卧,用拳大的软布垫于患侧腋下,以保护软组织,医生立于患侧,用两手握住患肢腕部,并用足(右侧脱位用右足,左侧脱位用左足)抵于腋窝内,在肩外旋、稍外展位置沿伤肢纵轴方向行缓慢而有力的牵引,继而徐徐内收、内旋,利用足跟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挤入关节盂内,当有回纳感觉时,复位即告完成。在足蹬时,不可使用暴力,以免引起腋窝血管神经的损伤。若用此法而肱骨头尚未复位,可能系肱二头肌长头腱阻碍,可将患肢进行内、外旋转,使肱骨头绕过肱二头肌长头腱,然后再按上法进行复位。

    2.椅背整复法 国外称此法为科克氏法。让病人坐在靠背椅上,把患肢放在椅背上外,腋肋紧靠椅背,用衣服(或大卷脱脂棉)垫于腋部,避免损伤,然后一人扶住病人和椅背,医生握住患肢,先外展、外旋拔伸牵引,再慢慢内收将患肢下垂,然后内旋曲肘复位,用绷带固定。

    3.拔伸托入法病人坐位,医生站于患肩外侧,以两手拇指压其肩峰,其余四指插入腋窝(亦可左侧脱位,医生右手握拳穿过腋下部,用手腕提托肱骨头;右侧脱位,医生用左手腕提托),第一助手站于病人健侧肩后,两手斜形环抱固定病人,第二助手一手握患侧肘部,一手握腕上部,外展外旋患肢,由轻而重地向前外下方作拔伸牵引。与此同时医生插入腋窝的手将肱骨头向外上方钩托,第二助手逐渐向内收、内旋位继续拔伸,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觉,复位即告完成。

    4.膝顶推拉法让病人坐在凳上,医生与病人同一方向立于患侧,以左侧脱位为例。医生左足立地,右足踏于病人坐凳上,将患肢外展80~90°,并以拦腰状绕过医生身后,医生以左身握其腕,紧贴于左胯上,右手掌擒住患者左肩峰,右膝屈曲小于90°,膝部顶于患者腋窝,右膝顶,右手推,左手拉,并同时左转身,徐徐用力,然后右膝抵住肱骨头部向上用力一顶,即可复位。

    对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疗效虽好,但操作较困难,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臂丛神经损伤、肱骨外科颈骨折筹,因而手法复位前成人可作尺骨鹰嘴骨牵引,儿童可作皮肤牵引,在肩外展位牵引1周左右,然后在麻醉下作肩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动作持续有力,范围逐渐增大,以松解关节与周围粘连,使关节周围挛缩的肌肉松弛和延伸。这一步骤应耐心细致,有时需1~2小时,经过牵引舒筋与活动解凝这两个阶段后,可采用下述手法整复:

    1.卧位杠杆整复法又称牵引推拿法。在全身麻醉下复位时,第一助手用宽布套住病人胸廓向健侧牵引,第二助手用~手扶住竖立于手术台侧的木棍,另一手固定健侧肩部,第三助手牵引患肢,外展到120。左右,医生双手握住肱骨头,三个助手同时用力,第三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内收患臂,利用木棍为杠杆支点,迫使肱骨头复位。

    2.立位杠杆整复法在臂丛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病人取坐位,第一、第二助手分别站在患者前、后侧,用肘部同抬一条圆木棍(硬木制成,长约1m,直径3~4cm,中部均匀地包卷棉花),棍置于病人腋下,棍中部之棉花对准腋窝,嘱两助手用力将棍向上抬高,使患肩处于抬肩位为度,医生站在患肢前外侧,双手分别握住病人上臂中部及下部,使肩部外展45。,向下用力拔伸,同时逐渐摇转,肱骨头松动后,第二助手将棍子拿开,第一助手于健侧双手指交插扣紧,抱住患侧胸廓腋下部,不使其身体向患侧倾斜。医生一手继续握住患肢上臂中部进行持续牵引,另一手拇指置于患侧肩峰,余指插入患侧腋下,提托肱骨头,同时外旋、逐渐内收上臂,听到响声即已复位。复位后必须予以妥善固定,使受伤的软组织得以修复,以防日后形成习惯性脱位,一般可用胸壁绷带固定法,将患侧上臂保持在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60~90°,前臂依附胸前,用纱布棉垫放于腋下和肘内侧,防止胸壁与上臂内侧皮肤长期接触发生糜烂。将上臂用绷带包扎固定于胸壁,前臂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托于胸前,固定时间2~3周。

    三、肘关节脱位

    新鲜肘关节后脱位病史短(24小时内)者,一般无需麻醉,病史长(超过24小时)或患部筋腱紧张,可选用针刺麻醉、血肿内麻醉或臂丛麻醉。

    1.拔伸屈肘法病人取坐位,助手立于病人背后,以双手握其上臂,医生站在患侧前面,以双手握住腕部,置前臂于旋后位,与助手相对拔伸,然后医生以一手握腕部继续保持牵引,另一手的拇指抵住肱骨下端(脉窝)向后推按,其余四指抵住鹰嘴向前端提,并慢慢将肘关节屈曲,若闻入臼声,说明脱位已整复。或卧位,患肢上臂靠床边,医生一手按其下段,另一手握住患肢前臂顺势拔伸,有入臼声后,屈曲肘关节。

    2.膝顶拔伸法复位时病人取端坐位,医生立于患侧前面,一手握其前臂,一手握住腕部,同时以一足踏于凳面上,以膝顶在患肢肘窝内,沿着臂纵轴方向用力拔伸,有入臼感后,逐渐屈肘,患肢手指可触及同侧肩部即为复位成功。对新鲜肘关节前脱位,复位手法简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肢上臂,另助手握住患肢腕部,顺势牵引前臂,医生用两手拇指由肘前顶住脱出的尺桡骨上端向下向后推入,余指由肘后抵住肱骨下端向上向前端提,有入臼声,说明已复位。肘关节前脱位,常伴鹰嘴骨折,脱位整复后按鹰嘴骨折处理。

    对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即超过2~3周者)者,手法复位前可作尺骨鹰嘴牵引1周左右,配合推拿按摩及舒筋活血的中药煎汤熏洗局部,使关节周围挛缩组织逐渐松弛。然后在臂丛麻醉下作肘关节屈伸、旋转及左右摇摆活动,力量由轻而重,范围由小渐大,通过牵引舒筋与活动解凝这两步骤后,肘关节已相当松动,才可进行手法整复。复位手法可采用拔伸屈肘法与膝顶拔伸法,若估计复位比较困难,可采用《陈氏秘传》整复法:即令病人仰卧,医生章于患侧,用一条宽布带绕过患侧肱骨下端的前面,布带两头系于术者腰间,向后微微弓腰,扯紧布带。两助手分别握着上臂和前臂,徐徐拔伸牵引,医生两手大拇指顶住鹰嘴向前、向下推挤,余指把住肱骨下端向后拉,在协同配合下助手慢慢地将肘关节屈曲,闻到入臼响声,说明脱位已整复。若手法复位不成功,不必强求,以免造成损伤,可改行手术治疗。复位后,用绷带或虿角托板固定屈肘90°位,并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固定2~3周。

    四、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幼儿,是临床中常见的肘部损伤。一般不需麻醉,家长抱患儿正坐,医生与患儿相对,以右侧为例,医生左手拇指放在桡骨头外侧处,右手握其腕上部,并慢慢地将前臂旋后,一般半脱位在旋后过程中常可复位。若不能复位,则右手稍加牵引至肘关节伸直旋后位,左手拇指加压于桡骨头处,然后屈曲肘关节,常可听到或感到轻微的入臼声。或可屈肘90°向旋后方向来回旋转前臂,也可复位。复位后可用颈腕吊带悬挂于屈肘位2~3天,并嘱家长为小儿脱衣服时多加注意,避免牵拉患肢,以防屡次发生而成习惯性脱位。

    五、腕骨脱位

    腕骨脱位以月骨脱位最常见。

    1.拇指整复法病人在麻醉下(如臂丛麻醉、局麻),取坐位,肘关节屈曲90°,两助手分别握住肘部和手指对抗牵引,在拔伸牵引下前臂旋后(即仰掌),腕关节背伸(四指向上一拗),使桡骨与头状骨之间的关节间隙加宽,医生两手握住病人腕部,两手拇指用力推压月骨凹面的远端(按在骨陷之所),迫使月骨进入桡骨和头状骨的间隙,然后逐渐使腕掌屈(掌往下捺,微带拽势),当月骨有滑动感,中指可以伸直时,多数表明已复位。

    2.针拔整复法麻醉后,在无菌操作及x线透视下用注射针头或细钢针刺入以顶拔月骨,使之复位。复位后可用塑形夹板或石膏托将腕关节固定于掌屈30~40°位,1周后改为中立位。

    六、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脱位

    掌指关节脱位整复法:麻醉下,医生用一手拇指与食指握住脱位手指,呈过伸位,顺势作拔伸牵引,同时用另一手握住患腕关节,以拇指抵于患指基底部推向远端,使脱位的指骨基底与掌骨相对,然后向掌侧屈曲患指,即可复位。

    指间关节脱位整复法:医生一手固定患肢掌部,另一手握伤指末节顺势拔伸牵引,同时用拇指将脱出的指骨基底部推向前方,然后屈曲手指,即可复位。复位后用铝板压弯塑形或用绷带卷垫于掌关节与指关节的掌侧,固定患指于轻度屈曲对掌位l~2周。

    七、髋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前应解除病人疼痛,可选择全麻、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病人仰卧于木板上,木板平放在地上,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许可,可立即进行手法复位。

    1.髋关节后脱位

    (1)屈髋拔伸法:病人仰卧,助手用两手按压髂嵴固定骨盆。医生面向病人,骑跨于屈髋屈膝各90。的患肢上,用双前臂、肘窝部扣在患肢胭窝部,逐渐拔伸,使股骨头接近关节囊破裂口,在向上牵拉的同时,略将伤肢旋转,促使股骨头滑入髋臼,感到入臼声后,再将伤肢伸直。

    (2)回旋法:病人仰卧,助手以双手按压双侧髂嵴固定骨盆,医生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手以肘窝提托其腘窝部,在向上提拉的基础上,将大腿内收、内旋,髋关节极度屈曲,使膝部贴近腹壁,然后将患肢外展、外旋、伸直(再令舒直)。在此过程中,其骱有响声者,复位即告成功。

    (3)拔伸足蹬法:病人仰卧,医生两手握患肢踝部,用一足外缘蹬于坐骨结节及腹股沟内侧,手拉足蹬,身体后仰,协同用力,两手可略将患肢旋转,即可复位。

    (4)俯卧下垂法:病人俯卧于床缘,双下肢完全置于床外,健侧下肢由助手扶持,保持在伸直水平位,患肢下垂,助手用双手固定骨盆,医生一手握其踝部,使膝关节屈曲90°,利用患肢的重量向下牵引,术者还可轻旋大腿,用另一手在靠近胭窝处向下加压,增加牵引力,使其复位。

    2.髋关节前脱位

    (1)屈髋拔伸法:病人仰卧于地上,一助手按住双侧髂嵴固定骨盆,另一助手屈曲其膝关节并握住患肢小腿,在髋外展、外旋位渐渐向上拔伸牵引至屈髋90。位,与此同时,医生双手环抱大腿根部,将大腿根部向后外方按压,股骨头即可纳入髋臼。

    (2)反回旋法:其操作步骤与后脱位相反,先将髋关节外展、外旋,然后屈髋屈膝,再内收、内旋,最后伸直下肢。

    (3)拔伸足蹬法:病人仰卧,医生两手握患肢踝部,用一足外缘蹬于坐骨结节及腹股沟内侧,左髋脱位用左足,右髋脱位用右足,足底抵住股骨头,手拉足蹬,徐徐用力。拉松后,用两手将患腿内收,同时足向外支顶股骨头,即可复位。

    若为中心性脱位,则病人仰卧,一助手握患肢踝部,使足中立,髋外展30°位,轻轻拔伸旋转,一助手把病人腋窝行反向牵引。医生立于患侧,一手推髂骨部,一手抓住绕过患肢大腿根部之布带,向外拔拉,即可将内移之股骨头拉出,触摸大转子与健侧比较,两侧对称,即整复成功。亦可采用持续股骨髁上牵引,移位的骨碎片可能与脱位的股骨头一并复位。

    3.陈旧性后脱位凡适应手法整复者,先作胫骨结节骨牵引1周左右,克服肌肉、关节囊、韧带和其它软组织的挛缩,待股骨头逐渐拉至髋臼平面后,在麻醉下先作髋关节各方向的摇转、扳拉等。手法要稳健,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反复操作,以松解股骨头与周围组织所形成的疤痕与粘连。然后按新鲜髋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予以复位,复位后处理也与新鲜脱位相似。复位后,一般用皮肤牵引或沙袋制动,髋关节后脱位者,应维持髋部在轻度外展旋中位3~4周,使其损伤的软组织获得良好的愈合机会。髋关节前脱位在皮肤牵引时,必须维持在内收、内旋、伸直位,避免患肢外展。髋关节中心脱位可以在外展旋中位牵引6~8周。

    八、髌骨脱位

    髌骨脱位手法整复,一般不需麻醉,病人平卧,医生立于患侧,一手握其足踝上方,一手拇指按于髌骨外下方,余指托于腘下,使患膝在微屈状态下轻轻作屈伸动作,在伸直动作的同时,拇指向内前方推按髌骨,使其复位,然后使患膝伸直。内侧脱位则手法相反。复位后用夹板绷带包扎或石膏托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3~4周。

    九、膝关节脱位

    在麻醉下,病人仰卧,一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肢大腿,另一助手握住患肢踝部及小腿作对抗牵引,保持膝关节半屈伸位置,医生用双手按脱位的相反方向推挤或推托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如有入臼声,畸形消失,即表明已复位。复位完成后,宜行轻度的屈、伸、内收、外展动作,以理正移位的半月板或卷缩的关节囊,然后用注射器抽尽关节内的积液与积血,以防血肿机化粘连。

    十、跖跗关节脱位

    在麻醉下,一助手握小腿下段,一助手握足趾,向远侧拔伸牵引。医生用对掌挤压按法,将脱位跖骨推回原位,然后按摩理筋。复位后在足背及其两侧相应的部位放好薄棉垫,取两块瓦形硬纸壳内外相扣覆盖,用扎带扎缚两道。一般固定4~6周。

    十一、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脱位

    一般不需麻醉,助手握住小腿下段并固定。整复跖趾关节脱位时,医生一手拇指捏住患趾(或用绷带套住足趾),顺近节趾骨的纵轴方向顺势拔伸牵引,并将患趾过伸,另一手拇指顶住趾骨基底部,向足尖方向推按,食中指扣住跖骨远端向背侧端提,牵引与推提手法配合运用,逐渐将跖趾关节屈曲,如有入臼感,即已复位。趾间关节脱位整复较容易,同样可采用上述拔伸牵引与推提手法,然后屈曲足趾,即可复位。复位后用绷带缠绕患部数层,再用瓦形硬纸壳,外加绷带包扎。一般固定3周左右。

    十二、锁骨骨折

    病人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医生将膝部顶住病人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然后在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绕过对侧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包扎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十三、腰部扭伤

    病人取俯卧位,按摩时用药是舒活酒。先作抚摩,在整个腰部进行,以放松全部腰肌,然后在伤部用掌根揉,再揉腰俞,推筋缩、肝俞,捻带脉穴,最后在背部及臀部施以深度按摩及推压、轻搓等手法。

    十四、颈部扭伤

    病者取坐位。按摩时使用舒活酒[配方:樟脑90g,生地60g(先用酒泡,使药性透,颜色鲜艳时即可使用),薄荷24g,三七散3g,麝香O.18g,入白酒2kg中浸泡,冬天可加红花和血竭]。先于患部作表面抚摩10次左右,再治伤肌,从颈上部向下外侧直到肩胛部进行揉捏6~10次,先轻后重,揉捏后立即提弹1~2次,然后摇晃头颈部,揉、按颈后长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揉肩井、肩外俞、大杼、风池,再将头向四方旋转摇晃。在摇晃的同时,可与患者交谈,以分散、转移其注意力,待患者精神舒畅,注意力外移时,将头向伤侧作快速而敏捷的扳动(伤在右即向右扳,反之则向左扳),当时可听到响声,颈肌立即松弛,头颈可马上自行转动。若扳动后仍有不适的感觉,可从风池穴向下、外方推及轻揉,最后抚摩颈后部,不适之感则可迅速消除。

    十五、膝关节扭伤

    新伤之局部忌作按摩,只宜搽舒活酒,对伤部上下的大腿和小腿作抚摩、揉捏,掐血海、风市、膝阳关、承山、足三里等穴,以通经活血消肿止痛。治疗数次,局部肿胀疼痛大为减轻或消失,但关节活动受影响,此时,除继续在大、小腿作上述按摩外,还应在伤部作抚摩、揉捏,在伤部上下作搓,掐血海、委中、足三里、膝阳关,拿阴阳陵泉、膝眼等手法,最后以摇晃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

    十六、踝关节扭伤

    扭伤的初期,伤部红、肿、热、痛较为利害,此时不宜在局部施行重力按摩,只适合搽舒活酒作表面抚摩,掐复溜、揉太白,从伤部向上推压小腿后部肌群,待伤部炎症基本消失时,按摩手法增加,力量相应增大,在伤部进行揉捏、掐、推压;推压直达小腿中段,拿商丘和丘墟,掐解溪和八邪,前后摇晃踝关节。

    十七、腰部拉伤

    患者俯卧位。按摩时搽舒活酒,拉伤初期,局部红、肿、热、痛俱重,重力按摩会加重其炎性反应,因此轻而和缓的抚摩较为适宜。取穴在新伤时,多在局部远端上下,掐肝俞、关元、委中、承山。待红肿减轻或基本消退时,可在伤部作抚摩,背部和臀部作深度按摩,继而以两手拇指从伤肌两端分别向伤部作按压及揉,此法施力不可过重,应使病人无剧痛感。最后阶段,伤部皮肤正常,但深部组织有粘连或变硬现象,弯腰或转体过大就加重,此进手法宜重,力量应达到组织深部,以松解粘连和疤痕,在背、腰、臀部进行大面积的磨擦和深度按摩,于伤部用掌根揉,揉时以肌肤微热和深部组织松软为度,接着在背和臀部搓、揉腰俞,掐委中、承山、肾俞,最后以抚摩结束。

    十八、股部拉伤

    伤在前内侧者病人取坐位,伤在后侧者取俯卧位。按摩时搽舒活酒。拉伤之初,局部只宜作表面抚摩,掐委中、足三里以消肿止痛。治2~3次红肿减轻后,则可施行揉、捏、搓。若伤在肌腹,可在局部由上而下作揉捏和搓;若伤在肌腱或其附丽点,可对伤处附近的肌腱和肌腹作推揉;若伤处有硬条,可作按和揉。

    十九、跟腱拉伤

    病人俯卧,按摩时擦舒活酒,起初抚摩小腿肌、肌腱,接着揉捏小腿三头肌。掐飞扬、委中,拿太溪、昆仑,再轻捏跟腱。

    二十、撕伤

    撕伤之初因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故于伤处不作按摩,只搽舒活酒。中期在伤部周围作消散手法的按摩。若局部红已消散,可在局部搽舒活酒并作轻微的抚摩。待肿消以后可在局部上下作揉、搓,施力稍重。后期以深度按摩的搓法为主,分法为辅,手法宜快而重,以达到松解粘连为目的。

    二十一、震伤

    病人卧位,先擦舒活酒,同时作表面抚摩,约1分钟。继而施以拍击和振动,力量不可过重,但又必须达到体腔内部,虽手触于外,而力却达于内,使内脏产生舒适感。再掐、拿受损脏腑所属经脉的主要穴位,以调和脏腑的营气,通经活络。治疗4、5次后,症状即可大大减轻,但多数病人往往还不能大力负重和劳动过久,此因脏腑本身的损伤尚未完全恢复之故,所以这时的按摩应增加推压手法,以通行气血,和营生肌。

    二十二、陈旧性损伤

    陈旧性损伤常见的有肩、肘、腕、膝等关节及腰部肌肉、肌腱及韧带与腱侧有异常差别,按摩要根据人体不同的部位来确定适当的手法。如肩关节韧带、肌腱损伤,宜用深度按摩、揉捏、搓、摇晃、抖动等手法。如腰部损伤,则着重用深度按摩、揉、推压、叩击、按压等手法,表面抚摩仅作为操作开始和结束之辅助手法。经穴按摩多用掐、拿、运、推等手法。

    二十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一疗程:病人伏卧,两手伸直向下。先在背部、腰部、髋部进行大面积的表面抚摩及深度按摩,继在脊椎两侧作推压、推揉,再在突出的局部上下按压,然后直接按压突出物促其还原复位。以上手法各作10~20次。再选择肝俞、胆俞、三焦、关元等穴作掐、运手法的经穴按摩。最后作表面抚摩及轻揉局部,使表皮神经知觉恢复。本疗程约作3~5次。操作后患者腰痛减轻,腰部活动范围加大,能支持较长时间的坐、站。

    第二疗程:同样先在背、腰、髋部作大面积的表面抚摩和深度按摩,再施以抖动腰部的手法。病人伏卧,两手抓住床沿,在背伸位下,医者将病人两小腿握着,提起引伸腰背,且向下用力拉,以增加腰椎的活动性,然后在脊椎两侧进行推压、推揉、按压,约各作10~20次后,并施以经络按摩,揉和运肝俞、胆俞、三焦俞、足三里、昆仑等穴。最后广泛轻揉腰背部,并在腹外侧肌作捻法。操作完后,令病人做收腹抬腿和背桥练习,连作5~8次。当时抬腿动作过高,腰部会感到发胀,以后再作以上练习,抬腿时腰胀感觉便会减轻。

    第三疗程:按摩手法及操作基本同上一疗程,但每次治疗时间可适当增长,且手法用力略较前减轻。经穴按摩系揉三焦、肾俞和委中,掐关元、环跳、足三里、阳关、昆仑、丘墟,捻承扶,最后广泛轻揉腰背。以后令病人按第二疗程作主动活动:即作仰卧位收腹、抬腿和背桥练习,并作伏卧位背伸练习。本疗程约作8~10次,一切症状即可消失而痊愈。本阶段的治疗,可每隔2~3天作一次,作毕即令病人主动活动腿及腰背,以加强萎缩的肌肉恢复正常及巩固椎间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

    二十四、肩周炎(冻结肩)

    第一阶段:其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肌肉痉挛,此时宜用轻而缓慢的按摩手法。先作表面抚摩、深度按摩;继而作搓法,搓的力量宜较大,速度宜稍快,时间约l~2分钟,使肌肉微热而松软,再配合指针刺激肩髑、肩井、天宗等穴,以舒筋止痛;然后作捏、掐手法,力要达到组织深部,捏后再搓;最后,以轻捏结束。本阶段作10~20次。

    第二阶段:当第一阶段的主要症状——疼痛和肌肉痉挛减轻或者消失,但患肩功能仍有障碍时,则进入第二阶段的治疗。先于患肩作表面抚摩,随后作搓,搓的时间约2~3分钟,应快而有力,使局部关节松弛并发热,然后弹三角肌前侧及大小圆肌,捏岗上肌,同时配合指针刺激穴位(肩髃、肩井、肩臑、云门、天宗);接着搓胸大肌、斜方肌,揉、捏肱二头肌、三角肌;最后对患肩作幅度较大的抖动和摇晃,以松解粘连,恢复功能。本阶段可作12~16次。

    二十五、外伤后遗神经麻痹症

    先作表面抚摩,搽风湿酒(配方:当归、天麻、何首乌、防风、独活、牛膝、牡蛎、石斛、银花各6g,川芎、秦艽、年健各15g,续断、杜仲、泽泻、桑寄生、松节各12g,狗脊、川朴、桂枝、钻地风、甘草各6g,入白酒2kg中浸泡),以逐邪为主,进行磨擦,然后捏,力量稍重,达深部组织,使深层肌肉松弛,治疗数次后,俟深部组织感觉恢复时再增加揉捏、掌根揉、搓等强度较大的手法,促进新陈代谢和营养供给,以祛邪疗疾。

    二十六、风寒湿筋骨痛

    第一阶段:先抚摩整个患肢及肩胛部,用力搓上臂和肩部,再揉捏肩部,然后拿少海、尺泽、内关、外关,推风池、大杼、天宗、扶突、章门、八邪,再掐支正、腕骨。治疗数次后,疼痛显著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可能增大。

    第二阶段:以搓、掐、揉捏、摇晃等手法为主。其作用是松弛肌腱、韧带,恢复其弹力。同时,配拿肩髃、云门、小海、尺泽、少海、曲池等穴,用通法以通经活血、调和阴阳;揉中府、气户、缺盆,用和法消除半表半里之病邪;合尺泽、肩髑、内关、曲泽,用温法以通利关节,补心益肺;掐大杼、肝俞、手三里、支正、腕骨,用补法以疏通气血,补肝健脾胃。

    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骨折,如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桡、尺骨干双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跟骨骨折、肋骨骨折、骨盆骨折等;脱位,如髌骨脱位、月骨脱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脱位、跖跗关节脱位等;伤筋,如颈部伤筋、肩部伤筋、腕部伤筋、髋部伤筋、膝部伤筋、足踝部伤筋、腰部伤筋等;损伤内证,如损伤疼痛、伤后便秘、损伤腹胀、伤后癃闭、损伤呕吐等。

    【注意事项】

    1.使用伤科、正骨推拿疗法时,手法用力宜轻巧,切忌粗猛;应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动静结合。

    2.对骨折及脱位,应尽量使患部恢复到解剖生理功能位置,如骨折的对位对线良好等。

    3.使用扳(搬)法时在颈项部慎用。

    4.使用旋后屈肘法时切忌粗暴。

    5.年老体弱、孕妇,骨质疏松、风湿结凝骨伴有背偻强直畸形,炎症、肿瘤、脊柱滑脱等证禁用背法及伤科正骨其它推拿治疗手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