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司马迁壮游路:灵宝函谷关(河南三门峡市)、司马迁祠(陕西渭南市韩城市)
重走司马迁壮游路:灵宝函谷关(河南三门峡市)、司马迁祠(陕西渭南市韩城市)
司马迁当年壮游路线,从开封之后,大概就没有再游其他地方了,直接回到长安,做了汉武帝的郎中令。这两天的路线是一路过来,跟司马迁有着莫大关系的地方:洛阳是当年司马谈与司马迁父子诀别的地方;函谷关是当年秦国面向六国的关键地点,既是关,也是路;韩城(左冯翊夏阳人)更是史圣当年十岁之前生活、学习的地方。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是:“耕牧河山之阳。”
函谷关
景区把几个故事中的文章都做了一下,很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足。
按时间先后顺序:
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入关,关令尹喜得知,留他写下《老子》(《道德经》五千言。)
鸡鸣狗盗,齐国孟尝君受秦王礼聘到秦国为相,后受人谗言,孟尝君出逃秦国,贤士三千,其中有狗盗、鸡鸣之徒,终于安全出关回国。景区开发时,让游客在往孟尝君手中投硬币,投中就会有鸡叫声音发出,然后有一些吉祥寓意,比如一鸣惊人之类的。我认为这可能会偏离故事本身的教育意义。
函谷关是一道非常难以攻克的关口。当年项羽要从此路打进咸阳,反被刘邦走秦东南面的武关(即今陕西商洛市武关镇)先入关中,秦王子婴献城投降。使刘邦在争霸过程中占据道德至高点:“先入关中为王。”
在列国争雄年代,关的作用更多是起保护作用,天下一统之后,关却成了经济文化交流的阻碍。
体会是:关是门也是路。
就如津(渡口)一样,其实人生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关口,跨过去,就是一番新的景象。
一路上经过很多著名的地方:渑池(秦赵渑池之会,蔺相如一举成为相国,与廉颇一起上演著名的“将相和”)、潼关(张仰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华山(与东岳泰山对峙,险峻异常,据说当年韩愈上得山去,却不敢下来,还是当地人用背篓背着下来,可见其险。)
晚上与本村发小周贵荣在大荔聚聚,喝了很多酒,畅谈人生,不与发小一醉,要与谁来醉呢?感谢贵荣同学的热情款待。
司马迁祠墓
十六年前,曾经我们班同学要到西安来考察、学习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交的钱也退了回来,一直到七年前去西藏的时候路过西安,但并没有下车。今年终于成行,一眨眼,大家都由青年学生变成中年人了。
选择历史之后,教学任务比较重,大有向教书匠发展的可能,特别是教过一轮之后,课文都很熟悉,备课也不认真了。但是,凭着老本教书的感觉,自己味同嚼腊,一点味道没有。我就觉得如果这样混下去,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于是对教学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来龙去脉都争取理顺来,并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联系,然后逐渐向贯通的方向发展,这条路还很长。但是,只要在跟上,就会有终点;既使达不到终点,也会留下一串串很深的脚印。
史圣司马迁,文章写得好,古往今来文章写的好的人不多,庄子、司马迁是其中佼佼者。
不仅文章写得好,关键是有是非、有爱憎、有热血,两千年后读来没有违和感。这就是司马迁说的“以俟后世君子。”
今天,终于来到司马迁的故乡,进行学习。
司马迁祠的建立是在1700多年前,换言之,是在司马迁死后400年左右建立起来的。给后人提供了一个缅怀先辈的场所,历朝历代,无数人上得山来,这两天浏览的人数都比较多,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司马迁祠墓景区主要有三大块组成,依着司马古道两旁展开。进去右手边“高山仰止”牌坊上去是太史祠与司马迁墓;左手边是史圣个人生平介绍,《史记》重要内容简介,历代研究《史记》的名人、及研究成果,名人参观司马迁祠,司马迁后裔香火不绝;古道上去一路上有很多从史记中摘出的名言、警句,由著名书法家书写,并勒石刻碑,成林碑。当然,在太史祠中也有碑林。
最近修建的有司马迁雕像,景区门口有十二本记群雕。
游览完后,我们原定到龙门景区,就是禹疏龙门,“鲤鱼跃龙门”那个龙门。不是洛阳龙门(洛阳龙门得名源自隋炀帝,大家有机会可以查看一下),但是,司马迁祠的浏览就到也下午4:30。再去那么远肯定关门了。
于是,我们就近,看看黄河吧。判断了大体的方向,便一路问过去,找到了,通往黄河的路,黄河边上都是玉米地,黄河堤分两层,两层之间,都可以种植玉米、豆之类的作物。
左手纯净水,右手黄河水,保护生态环境,我的责任。
到了黄河,这条母亲河,亲见其广、阔、浊、风、感觉这是几千年来的风。当年司马迁也曾被这黄河之风拂吧?当年《黄河颂》的怒吼,也是发自这里吧。
到酒店,问衣服可不可以晒外面,店员的回答是,风太大,最后晒里面。
谈点感想:一是,司马迁用他有限的生命,倾注进他的作品,使作品《史记》拥有了无限的生命与力量。
二是,经历生死挣扎的人,更勇敢,看事物更透彻,也更加智慧。
三是,司马迁通过《太史公书》(即《史记》)弘扬孔子的一贯之道。给每个历史人物以他个人的评价。在评价中融合了他所宣扬的道。
四是,他的香火至今仍盛。徐村的冯、同两姓每年清明祭祀共同的祖先司马迁,与其说这是中国人的香火观念,勿宁说这是他真的后裔。因为“非其鬼而祭之,谓之谄。”没有谁会乱祭自己的祖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