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揭秘:鏖战河阳 之(四)怒斩张用济
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底,由太原南下赴任的李光弼在五百河东骑兵的护卫下于子夜时分驰入洛阳朔方军行营。
李光弼夜入朔方军,可能仅仅是赶路错过宿头的无意之举,却引起了一场风波。驻守河阳(今洛阳吉利区附近)的朔方军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听到这一消息,大怒,手指洛阳方向叫道:“朔方军,非叛军,乘夜而入,何必如此见疑!”当下传下号令,骑兵披甲上马,衔枚集结。准备提兵突入洛阳,驱逐李光弼,请回郭子仪。一旁的都知兵马使仆固怀恩见状,急忙劝道:“相州溃败,郭公弃军先走,朝廷怪罪,方才罢其兵权。今驱逐李公而强请郭公,此无异于造反。尔怎敢如此妄为!”右武锋使康元宝接过话头,说:“君兴师动众,强请郭公。朝廷必然怀疑郭公所指使,是加造反灭门之罪于郭公。郭公一门百口,何负于君!”大伙苦苦相劝,方才把他劝住。
按说河阳是太原到洛阳的必经之地,李光弼进入洛阳朔方行营之前应当与张用济在河阳见过面。可能在那次见面时气氛就不大愉快,张用济不过是借题发挥发泄不满罢了。李光弼虽不至于眦睚必报,但也非宽宏大量之人,河阳方面的动作事后他不可能不知道,肯定会记上一笔。双方的梁子已经结下,张用济将会很快付出代价。
张用济的过度反应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朔方将士换帅以后的心理。一方面,对朝廷的猜忌和防范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已习惯宽容大度、不拘于小节的郭子仪,对这位以严著称的新统帅从心理上犯怵。果然,李光弼一上任,号令一施,朔方军一改往常的散漫,壁垒、旌旗、将士精神状态通通为之一变。
李光弼很快进入新的角色。目前最紧要的,是要应对随时可能南下的史思明叛军。几乎可以肯定,叛军下步的主要目标依然是洛阳。由河北到洛阳有两条进攻路线。一条是由黄河下游卫州至黎阳段渡河,再往西进攻,取汴州(今开封)、郑州一线直指洛阳。这也是当初安禄山造反时的进军路线。另一条是由怀州(今河南沁阳)西进,攻取黄河上的河阳三城,进而直逼洛阳。李光弼判断,叛军主攻路线应当是怀州至河阳方向,遂向朝廷上表请示向河阳增兵。
叛军进攻洛阳可能路线
乾元二年九月,在范阳休整了半年的史思明留其子史朝清守范阳,自领大军南下。同时令诸郡太守各领兵三千向黎阳(今河南浚县)、濮州(今山东鄄城)地域集结。叛军将分为四道渡过黄河侵入河南。
李光弼敌情判断失误!
此时唐军主力已调往河阳。情况紧急,李光弼稍作筹划,决定自率洛阳兵马东出汜水县(今巩义市东北)。同时派人去河阳,令河阳诸将到汜水会合。至于部队到达汜水后的行动,李光弼构想如下:
思明渡河,必图洛城,我当守武牢关,扬兵于广武原以待之。——《通鉴考异》引《邠志》记载
武牢关(今巩义东北虎牢关遗址)位于汜水县境内,是洛阳东面的门户。在武牢关东北方黄河南岸,有一道东西走向的长形高地,此高地便是广武原。按照李光弼预想,唐军以部分兵力守武牢关,以主要兵力屯广武原。叛军渡黄河后沿汴州、郑州西进,沿途一马平川,通行无阻。当进至武牢关时,叛军会被守军迎头拦住,前进受阻。此时部署在广武原上的唐军主力向叛军暴露的翼侧发起冲击,与武牢守军一道,彻底击败西进叛军。
汜水作战构想
部署已毕,李光弼率数千骑兵东出汜水。当部队抵达目的地时,河阳方面的部队还没到,左等右等,才见张用济一人一骑慢悠悠赶了过来。原来这家伙接到命令,不但不出兵,还串通其他将领都别动,自己一个人去汜水见李光弼。李光弼弄清原委,也不多话,招呼来刀斧手,将张用济拖到辕门外把头砍了。
武牢关即虎牢关,唐避祖先李虎讳,改为武牢
李光弼以部将辛京杲代领张用济部众。又给仆固怀恩传话,令其速到汜水会合。
仆固怀恩得知张用济被斩,吃了一惊,不敢怠慢,即刻赶往汜水。
仆固怀恩昼夜兼行来见李光弼。二人落座,互道问讯,刚说几句话,门人慌慌张张来报:“蕃、浑五百骑已到了营外。”光弼听后一愣。怀恩不动声色,起身走出帐外,大声斥责带队的部将:
“我已有令,不得跟随,为何明知故犯!”
光弼说:“士卒本应随将,何必怪罪!”命人搬来酒肉,分给将士。
李光弼心里明白,这是仆固怀恩示威给他看。这些朔方将领本来就不亲附于他,现在又斩杀了他们一员大将,自然就更加疏远和戒备。
对于仆固怀恩的戏码,李光弼已无意深究。他目前忧虑的是,经过这一番折腾,战机已经贻误,再将部队主力从河阳拉过来,时间太紧迫,来不及作详细战场部署。更让他担心的是,如果将河阳大部队被抽走,会不会有人乘机在河阳作乱。毕竟河阳是张用济的地盘,他的心腹还是有的。一旦河阳有失,不仅洛阳不保,部署在汜水的大部队后路也会被截断。那就全完了。
权衡再三,李光弼不得不作出抉择:放弃汜水作战计划,部队回撤。
回撤之前,光弼决定继续往东走一遭,巡视郑州、汴州黄河沿线的守军。
(未完待续)
著作权声明:本文属本人原创,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媒体擅自转载,或任何媒体(或个人)以复制形式发表。
参考文献:
[1]宋 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
[2]五代 刘昫等 《旧唐书》
[3]宋 司马光等 《新唐书》
[4]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5]宋 王钦若等 《册府元龟》
[6]吴廷燮 《唐方镇年表》
[7]清 董诰等 《全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