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徐广忠||赤脚医生(散文)

    主编:非   
天刚亮,祖孙俩出门刚走出大门,迎面碰见一个身背药箱的人回家。爷爷开口说:“大脑袋侄子,刚出诊回来?“脑袋是大,怎么老叔不服呀?不信咱爷俩找石头把脑袋砸开,我的脑浆保证比你多2斤!”孙子说:童老叔怎么这地不平?“小子,不是地不平,是你老叔我的腿有问题,不能怨地。”呵呵呵……三个人同时都笑出声来。“今天忙,有时间再砸脑袋。”然后就分道扬镳。
这个身背药箱的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童润华,男,身高180厘米左右,红脸膛面带笑容,他是房申沟大队的赤脚医生,通过对话就知道童大夫是个有故事的人。
童润华出生在大房申沟,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最小,备受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疼爱。上学时脑瓜聪明的他没有把功夫用在学习上,数学勉强及格,但是背诵是他的强项,不论多长的课文,他是全班第一个背下来的,而且一字不差。那时候家里也没有功夫管理孩子,老疙瘩(专指老小子)玩出了花样,什么把女生辫子系到凳子上,什么在男生后面加尾巴……没少挨老师收拾。记得有一次上最后一节课,老师滔滔不绝讲得正欢的时候,他却听走神了。当老师提问他时,由于没听,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引来全班同学的大笑。老师随口说出:你也没听,这是信口雌黄。于是同学们又学到一个成语。就这样高小毕业回家种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润华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虽然没有考上初中,但是他还是努力坚持自学,认识了很多字。同时他的记忆力超过一般人,看一部小说能从头到尾讲出来。在生产队劳动休息时,总能听到童大脑袋的一段绘声绘色的小说。父母疼爱老疙瘩,想给他找个老中医学大夫,就借来中医书籍给童润华。他不去,就在家自学起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了解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就决定培训农村赤脚医生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经过大队班子研究,决定派童润华去参加培训。全乡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如期在中心卫生院举行,来自全乡18个村近40名赤脚医生参加培训,开始时老师和学生们对童润华的学习都不看好,因为他在这里年龄最大且学历最低,人不出众貌不惊人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来一次考试,张榜公布成绩时,人们发现童大脑袋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特别是中医的背诵汤头歌更是滚瓜烂熟,还有中药的药名不认识都找老童解决。就这样童润华上课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下课医学书籍不离手,而且不懂就问,在毕业考试中又名列前茅。当别人夸他学习好、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幽默地说:“我的脑袋大,盛的东西自然就多。”培训结束后,不论在村卫生室还是在家,只要有时间,他就看医学书籍。理论加实践,业务水平显着提高,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童大夫回到村里后,牢记旗乡两级领导在培训开幕式讲话的精神实质,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解除百姓的疾病,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童大夫不但学习好,他的服务也是出了名。童大夫不论刮风还是下雨,都准时上班,到卫生所来看病的络绎不绝。他总能因人而异地给病人看病,你头疼给你针灸;你感冒就给你抓两副几角钱小中药,且总是药到病除。为了给百姓省钱,每次到外地进药,少的就用扁担去八里外的车站挑回来。你若没有钱买药,记账秋收再还;如果年龄大或有病来不了的患者,就上门看病;如果患者病情很重,他就让你马上去哪家医院的什么科室,时刻不能耽误。他的治疗理念就是:能针灸解决的绝不吃药,能吃药治疗的绝不打针,能打针治疗的绝不输液。这和现在不论啥病先用仪器检查一遍比起来,他给老百姓省下不少银子!一个人每天背着一个几十斤的药箱徒步行走,好人都觉得累,何况腿有残疾的人?其艰难可想而知。那时我们村有一千四百多口人,分散在七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远的要往返二十多里山路,就这样童大夫坚持了五十多年。在群众中口碑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时如果有中国最美乡村医生评比,童润华当之无愧。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村的表叔鼻子流血不止,先用凉水浇头顶,然后喝头发灰也没有止住,没有办法表婶就让我去请童大夫。当时是夜里一点多,我想这么晚、天又这么冷,童大夫肯定拿点药打发我回来吧。等我到童大夫家说明情况后,他穿上皮大衣拿上手电背起药箱就走,大步流星地紧跑,不一会就到了。到地方问明情况检查完了说没事的,打一针就能止住,说着掏出药液熟练地开瓶抽药液,打上,不一会就止住流血。表叔诚心留他吃饭,他却婉言谢绝。看着童大夫蹒跚地消失在茫茫黑夜中时,我不觉由衷感叹,基层工作人员如此尽职尽责,国家怎能不昌盛?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集体没有收入。无奈,童大夫的药店搬到自己家里,他还是原价卖药,一面种地一面继续为群众服务。由于欠药费太多,加之无钱进药,药店就半死不活地维持着。一天,有个大城市的中医诊所闻声请他去坐诊,看着家里房子要塌,儿子也到该娶妻的年龄,他就答应了。刚开始没有病人找他看病,后来有个得了“蛇盘疮”的病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看病,童大夫几副中药治好了。还有一位患面神经炎(吊斜风)的患者来诊治,童大夫采取针灸加中药的治疗方法,第二天就见效,几天就治愈了。从此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童大夫中医太好了!于是找童大夫看病的络绎不绝。随着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药店店面也越换越大,老板的车也越换越好。头两年药的价格还好,略高于市场价格,等后来发现老板贪得无厌,童大夫多次提出整改意见都没有见效,便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老板又提出加薪,也未能挽留住他,用童大夫的话说,医生要有医德,病人患病就是不幸的事,你再多收药费,那就是没德!童大夫就这样又回到家里,背起药箱继续为群众服务直到去世。
童大夫除了有良好的医德外,还是一个风趣的人,他能够见景生情,随口就来一句打油诗。村卫生所由于考学等原因换了几个人,他就来一首:“童某血气方刚精神正常,徐某学习努力考取沈阳(医科大),解某金榜提名进入学堂(医学院),戴某用功过度患上癫狂(精神疾病)。”几句顺口溜把大队卫生室的人员变化情况说出来了。
有一天他出诊归来,看见邻村全体社员搞大会战,把原来的平地挖掉裁弯取直,把河套垫上垫上土种地,实则是违背规律得不偿失。见状赋诗一首:“某某小队瞎胡闹,挖掉平地垫河套,熟土地板换生土,劳民伤财犯不着。”果然一场大水就把土坝冲毁河套也冲垮了,真乃劳民伤财,做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有人说经济不好的地方饭馆多,而我认为还有药店多。上次我到一个国家级贫困旗县看望亲戚,亲属正在一个诊所输液。我看到两个大厅患者座无虚席,听别人说纯收入每年三五十万不成问题,便想到我村的赤脚医生童润华,童大夫虽贫困一生,但是他医德高尚,精神富有。毛泽东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童大夫做到了一生专做好事,他永远活在我村村民的心中。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徐广忠,内蒙古赤峰市翁旗人,中学高级教师,现退休在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