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健身之路该怎么走?
科技造福人类、改变行业,也在冲击着传统健身人的认知。
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健身,到如今大热的AI智能健身、大数据健康管家,健身行业的创新也逃不开时代特色。并且几乎每家推产品时,都拍着胸脯号称自己的技术是业界首创,不仅理念引领潮流,产品更是能帮助行业跨层次发展。
那么这些林林总总的智能健身作用几何?彼此之间有哪些异同?智能、大数据、AI,这些晦涩的名词对于咱们健身场馆和用户来说,真的能起到多大作用吗?
今天,我们就试着来盘点一下国内外智能健身的产业现状。
智能硬件篇
智能硬件一直是国内智能健身届的主流方向,从手表臂带、耳机、贴片,到门禁识别、心率检测到器械反馈,属于国内智能健身的兵家必争之地。为此,我们从功能方面做了以下几种分类。
可穿戴设备流
健身运动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为了预防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诸如心率监测的设备早已在国内普及。
目前国内主流的本土心率品牌包括TAKE、GymSmart,国际品牌以Polar为代表,通常采用心率带或缠绕式臂带,实时心率投射大屏幕来显示,同时还能计算卡路里等训练进度。
在消费级市场上最火的心率监测产品,莫过于苹果的Apple Watch,对于这款产品我们毋需多言。
除了手表,还有耳机。最近很多耳机厂商都推出了心率耳机产品,号称能够通过耳机芯片智能侦探外耳动脉血液的流动速度精准计算心率,如果使用者运动心率没有达到有效区间,或者达到运动上限时,会即时发出语音预警。
但消费级心率产品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准确性和App的易用性问题。
除了监测心率外,市场上还出现用肌氧水平来反应训练水平的装备,如加拿大品牌getwell,通过监测乳酸阈值和肌肉内的氧供、氧耗的动态平衡和机体用氧情况,了解运动强度和有效运动时间,判断运动的安全性,避免运动风险。
此外,几年前国外还发明了通过贴片分析汗水成分了解训练情况的产品,但似乎并未成为主流。
这些基础的智能硬件功能直观、技术也比较成熟,但缺点就是可替代性较高,所以众多厂商为了能增加场馆用户粘度,都必须花大力气用在更智能化的评估监测体系,社群维护,以及创立独立的私教产品化课程及衍生产品上,举个例子,作为心率监测的分支,GymSmart前不久就推出了首款智能跳绳系统。
电击流
说到电击,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是戒除网瘾,谁曾想,却成为这两年中国健身界的香饽饽,没错,说的就是EMS电刺激产品。
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击产品也是可穿戴设备的一种。之所以单独开一个流派,是因为近年来此类产品蜂拥而至,且同质化十分严重。
EMS电刺激是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运动神经和肌肉以引起肌肉收缩的方法。
它运作的原理是:当电刺激作用于肌肉时,首先激活的是运动神经,当运动神经被电刺激激活后会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导至肌肉可引起肌肉收缩。
EMS的拥趸宣传电刺激引起的运动神经冲动与主动运动中由大脑发出至运动神经的冲动是一致的,因此认为其发展肌肉的效果与运动类似。
很多EMS打着黑科技的旗号进入国内,实际上稍加研究就会发现,电刺激技术作为一项康复运动及医疗技术早已存在了近百年,因为如果硬要说是智能化略有失偏颇,不过作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私教产品,的确在营销上有大量可借鉴之处。
视频指导流
今年3月,在北京东四环的华贸购物中心顶层,健身应用头牌Keep在这里开了第一家线下健身房Keepland(详情请看keepland回顾文章)。
与所有智能场馆前辈一样,Keepland致力于把「科技感」融入课堂中。上课前前台会给每个人戴上一只运动手环。在运动的过程中,大屏幕会显示每个人的心率和卡路里消耗排名。
教室被划分为12 个区域,各区域都有数字标识对应一组动作,也配备有动作所需的垫子和弹力球等小工具。
会员们依此在1-12 号区域站定,面对前面的电视屏幕,跟着屏幕播放的动作指导完成动作,倒计时到了再换下一个区域。
区别于线上的「单打独斗」,Keepland给会员营造了一种共同出力的氛围,这种团队挥汗如雨的体验感是线上体验不到的。
表面上看是keep把线上课程搬到了线下,实际上他们也有借鉴国外同行的嫌疑。
那就是F45与OTF。
F45主打45分钟团体健身,第一家俱乐部于2013在澳大利亚悉尼开业,并于2014开始发展加盟业务,现在有在31个国家超过900个工作室,目前在上海及北京设有分店。
同样,F45的训练也分为不同的站点,会员跟随每个站点前的电视屏幕锻炼,完成动作后转到下一个屏幕前。F45宣称有3000多个可供选择的锻炼动作,每三个月会加入250个新的锻炼方式和一些新的器械。
而OTF(Orange Theory Fitnss)则发源于美国,同样以心率监测与跟随屏幕训练为两大特色,采用一小时的循环训练方式,将有氧器械与小器械、自重训练等有机结合,包括跑步机、水阻划船机等。
与前两者相比,OTF没有太多的屏幕,相对而言,教练起到更大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目前OTF在上海开设了分店。
开锁约课流
以乐刻、光猪圈、Liking三家为代表,这三家都将自身定位于智能连锁健身房品牌。
只不过从用户角度来看,他们的智能体现也大同小异。
用手环进门禁、用手环开启更衣室柜子、用手环开启水龙头、用手环开启跑步机,用App了解运动数据、约课、购买会员卡……
开锁约课流派的智能健身能给会员营造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全程由自己掌控;对于健身场馆来说,的确也减少了人员和场地的成本,并且有像当下世界流行的物联网靠拢的趋势,但是否真的能达到国际认可的高科技含量,可能还有待观察。
超级猩猩一度也定位于智能健身,包括最早走的是健身舱概念,门禁约课都通过小程序进行,只不过随着他们越来越强调团课与社群化,弱化智能概念,因为不列入该流派。
跳舞机流
酷炫变幻的氛围,火热劲爆的音乐,跳舞机流派的智能健身颇有一丝「不晃晕你就誓不罢休」的味道。
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号称全息高科技智能健身,实际上仅仅是商用级LED大屏幕叠加简单动效的HOLOFIT,本质上只是一种小团体课可视化的尝试。
同样,每个用户都会佩戴一个手环,检测到在健身过程中的心率、燃烧的卡路里等数值,既然是跳舞机流,重点一定是在脚下!会员脚底下是随时变化的动画效果,会根据训练内容不断变化,教练只需要打拍子和负责鼓励。
但这样的课程理念也让业内一些训练专家颇有微词,运动时会员的身体中立位保持本来就是难点,如果一直眼睛要注意脚下,只会加剧运动损伤的风险。
当然HOLOFIT最主要受业界诟病的是其超低的性价比与无法及时响应的售后服务。
但不可否认,这种光怪陆离的形式对于健身小白来说,初期还是会起到一些吸引作用。也许看到此类主打互动体验的商机,市面上已经出现了针对健身人群的互动产品。
最近一家名为myShape的科技公司刚刚宣布获得了千万级融资,他们主推的产品就是用3D机器视觉技术来监测动作并加以分析,并以真人语音的形式辅助纠正。让用户训练过程与跳舞机无异。
用户可以把设备连接到家里的电视或投影,实现足不出户健身的目标,但困扰此类产品的问题仍然是监测精度与专业性的问题,如果解决的好,也许未来还会出现在各种商用场景。
智能器械流
今年4月份,号称全国首家人工智能健身房的Vento健身开业。该健身房号称引进全人工智能的健身器械,把会员的健身时间缩短至17.5分钟(一圈)或35分钟(两圈)。
Vento的12台全人工智能器械呈扇形状排开,包括6台力量训练器械、3台椭圆机和3台单车。会员采用循环训练(又是循环训练)的方式,依次使用8台器械(椭圆机、单车只选1台)。
这些器械是怎么体现出它们的人工智能性质的?
1台终端机+12台自带屏幕器械的分支端+每名会员腕上佩戴的智能手环,教练要求会员从设备1开始,手环和设备屏幕读卡器配对,读取个人信息后,设备依据会员的训练目标,比如减脂或增肌,进行初始化模式设置,每种模式之下器械给出的阻力不同。
从产品形态上来说,这更接近于人们概念中的智能健身产品,但这一整套设备高昂的成本也许会是其普及的最大阻力。
而众所周知,AI产品的准确度依赖于海量数据的采集,并借由数据开始自我学习但对发展近三年,才刚开出两家店的Vento来说,缺乏数据的AI如何给予客户更科学的训练方案,这也需要打一个问号。
智能软件篇
实际上,除了让人眼花缭乱、鱼龙混杂的“智能硬件”产品,还有一种智能化软件产品,且两者逻辑并不完全相同。
如果说智能硬件大多采用酷炫的设备,志在削弱或摆脱教练的掣肘,那软件就显得怀柔的多,不显山不露水,以大数据管理帮助用户达成训练效果为首要目标,以后台系统参与到健身运营中,提升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从成本上来说,也比很多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智能健身”要容易接受的多。
场馆智能化管理
以问世不久的Kweenew系统为例,从顾客入会就开始介入,会员可在手机端登录系统,体验全面的身体测评,通过系统进行云端数据匹配,智能生成最佳训练方案,因人施教,安全科学的完成训练目标。同时还能保证不同教练的授课水平与效果趋于一致,增加用户的留存率。
如果说Kweenew更多的是针对俱乐部管理体系,那么在私教工作室层面的智能化管理,目前国内拥有30多家店的人马线也走在行业前列。
具体来说,同样是从入会体测开始,精细化获得用户的身体数据,每到一定训练周期后,再进行持续的体测跟踪。人马线同样拥有一套基于国际先进健身理念汇总而成的智能化训练数据库,人马线的教练根据下发的训练方案指导会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和反馈。
与很多智能化场馆的理念不同,即使有了智能数据加持,人马线对于教练的要求也并没有放松,基于对健身重体验的服务元素,他们鼓励教练持续学习,取得更多的国际教练认证,以提高临场的教学水平。
而这套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加入,反过来可以帮助人马线把个人的健身数字案例进行模型化存储,未来应用到更多用户的健身方案制定上,以提高健身课程定制化的匹配度。
总结
不可否认,智能化健身在国内的流派多样,既体现了健身行业自我变革的集体期待与焦虑,也反映了一些人盲目跟风乃至浑水摸鱼的时代写照,以至于在不少看客眼里,智能化已经被妖魔化。
必须承认,随着时代的进步,智能化将不可避免的更加渗透进健身行业,但可以断言,科技的进步绝不会增加场馆和用户成本,相反,只会让使用者觉得更加轻便化和无负担。
此外,眼前更落地的方式也许就在于数据化的智能管理,以数据的精准收集与分析,起到帮助教练提高课程质量,理论上也提高用户粘性的目标。
最后,数据化的管理还让健身体验这个非标准化的服务有更多的同质化的可能性,满足多店的复制的规模化需要。
PS:
如果您对健身智能化有自己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与观点,练吧也计划在8月份的FIBO展会上举办「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健身模式圆桌论坛」,欢迎各位点击预报名。
· end ·
寻找更多您所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试试点击以下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