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虐哭上亿人:父母的偏爱,是二胎家庭的灾难!
全文共 | 2100字
预计阅读时间 | 6分钟
在一声姐姐,一生姐姐的宿命中,我迷失了自己
▲《我的姐姐》预告片
被誉为春节档后最值得看的电影,《我的姐姐》上映一周票房突破5亿,收获了不少眼泪。
影片围绕一对失去父母的姐弟展开,姐姐安然被要求要抚养年幼的弟弟,她在追求个人独立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挣扎徘徊。
在看似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却暴露了许多二胎家庭的现状。有很多女孩,在这对姐弟身上,或多或少的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镜子坠落化成碎片,千万个她闭上双眼。举镜子的女孩,该被谁照亮?”
姐姐,好像是宿命。沉浸在其中的人,要么冷血、要么牺牲。
因为我是姐姐,所以要从小装残疾为父母换取生弟弟的机会;
▲被父母要求装瘸子的安然
因为我是姐姐,所以不能成长在父母身边。从小寄人篱下,被姑父偷看洗澡,忍受表哥的暴力,小小年纪就要学着养活自己;
▲成长在姑母家的安然
因为我是姐姐,所以需要向警察证明“我是他们的女儿”,因为在父母的手机里、生活里、甚至“家”里,都只有弟弟的照片;
因为我是姐姐,所以没资格选择自己的人生路。高考志愿要选择离家近、方便照顾弟弟的专业,在父母离去之后必须放弃自己的人生、背负弟弟的未来......
▲被要求抚养弟弟的安然
安然想要反抗。她对抗父母,面对被篡改的志愿,她立志考研去北京;她对抗亲朋,拒绝抚养幼弟,一心要把弟弟送人,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她看上去自私、冷血。
“长姐如母”仿佛这世上最沉重的枷锁,枷锁下的女孩,有的长成了刺猬样的安然;有的长成了安然的姑姑。
手握西师大俄语系的录取通知书,却必须将读书的机会让给只能考上中专的弟弟;想要去莫斯科打拼,却被母亲一个电话叫回,只为帮弟弟照顾家长里短。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可笑的是,最不受父母重视的女儿,却总是最孝顺的那个。她们“理所应当”的上孝父母,下慈幼弟,唯独忘了,中间还有个自己。
“我是个姐姐,生在农村,没觉得家人重男轻女,因为弟弟就是生命中必然会出现的人。”两个姐姐,两代人,在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里,却是同样的挣不脱、逃不过。
在电影中,相比一味付出的姐姐,受宠的弟弟貌似是最受益的那个。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父母的溺爱使弟弟不懂尊重,他会任性、会对姐姐大喊大叫的吐口水、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威胁姐姐“爸爸说过,这房子里的一切都是我的。”
▲被弟弟吐口水的安然
弟弟的一切行为习惯都源于父母。所以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如往昔,父母对自己百依百顺,同胞姐姐却对自己冷言冷语。
《我的姐姐》原名《踢皮球》。失去父母的庇护后,弟弟就像一颗没人要的皮球,似乎所有人都站在他这边,却没人真的想要为他负责;而姐姐则像是被遗弃的守门员,没有选择的被迫坚强。
对于二胎家庭,父母若不能一碗水端平,会给两个孩子埋下矛盾的隐患。就像安然的弟弟,他其实什么都没做,却要背负姐姐长久以来的误解和恶意。与其说这是姐弟之间的对立,倒不如说这是姐姐与父母之间的羁绊。
有很多二胎父母会困惑,老大为什么会这么不懂事?天天跟弟弟妹妹挣玩具、抢零食,这些小东西就这么重要吗?我平常也没少了老大的啊!
但孩子们真正在意的,不是这些物品,而是这些物品所承载的、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注。
“我想要的,从来都不是你的房子。我拼命努力,不过是想换得一句——我女儿还是很不错的。”
▲在父母墓前诉衷肠的安然
养育两个孩子的初衷,是希望他们能相互依偎。可父母厚此薄彼的养育方式,却催生了「煮豆燃豆萁」,让亲生兄妹互恨互害。让“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变成最难以摆脱的诅咒,让“原生家庭”变成哪怕终其一生也要逃脱的牢笼。
二胎家庭里,孩子出生有先后,性别有男女,但爱不应该有多寡。若不能一碗水端平,两个孩子都将是受害者。
在影片的最后,安然最终也没有在送养协议上签字。凭借自身努力换取姑妈和舅舅的支持,追求自我的脚步永不停息,作为被父母冷落的孩子,她也许算是幸运的那一个。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不知道有多少女孩拥有这样的运气。我只知道在今年3月23日,有一位在杭州打工的云南姑娘,在父母离异后一肩扛起三个弟妹,终因不堪重负选择跳河轻生。警察发现她时,女孩已经晕厥在水中,她今年才刚刚20岁。
“其实我已经不止一次想过自杀了......”面对双腕上的数十道割痕,我们除了劝慰她珍惜自己,其他的似乎什么也做不了。
“举着镜子吧,让遥远的光亮,全部折射在别人身上;关于自己,不如选择遗忘。”这是多少“姐姐”的真实写照。
我们敬佩张桂梅老师,正是因为在大山深处,她用生命守护了“姐姐们”的选择权,告诉她们——姐姐不是弟弟和家庭的附庸,请你为了自己去拼搏!
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曾说:
“明智、成熟的父母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
几乎所有亲缘关系的症结都源于父母,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二胎爸妈都能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成长中互相成就,而不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