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性石,田黄之外属鹿目
陈子奋《寿山石小志》有云:“鹿目格产自杜陵坑附近之土内,为块状掘性石。黄而浓者,鲜艳若枇杷,暗则作红酱如年糕。通灵细润者,近似田黄,但无萝卜纹,且黄中泛红,名鹿目黄,又号鹿目田,其价值亦不减於田黄。”
寿山石各个石种中,田黄石作为“掘性石种”的代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带动了其他掘性石种的市场价格。这其中就包括鹿目格石,它在掘性石种中的珍贵程度仅次于田黄。
自林清卿开创寿山薄意雕刻以来,以及当代王雷霆、林文举等薄意大师钟爱有加的石种,除了田黄还有一个就是鹿目格了。
在2014年东南秋拍中,有二件鹿目格石作品引人侧目,分别是林清卿、王雷霆的薄意作品,最终二件作品的成交结果也令人惊喜。
其中,40号王雷霆的作品,以48000起拍,节点停在了230000的高位;325号林清卿作品,仅30000的起拍价,经过多位藏家数次交手,最终以460000的高价落槌。
陈子奋《寿山石小志》有云:“鹿目格产自杜陵坑附近之土内,为块状掘性石。黄而浓者,鲜艳若枇杷,暗则作红酱如年糕。通灵细润者,近似田黄,但无萝卜纹,且黄中泛红,名鹿目黄,又号鹿目田,其价值亦不减於田黄。”
从中可以看出几点:
一是掘性石乃其存在方式,无脉可循,母矿应该是杜陵或马背,石质具有硬结之气。
当地的石农讲,鹿目格的石头母矿比较倾向马背,但也不排除少数倾向杜陵的特征。
杜陵的掘性石分为有纹与无纹二种,前者多为流水纹的一体,相对比较好区别,后者皮色凝润,说是无纹,其实是丝的存在,与田黄的萝卜丝相比较粗。如上可看出,杜陵石与鹿目格二种掘性石,还是比较好区别的。
而马背的掘性石就非常接近鹿目格了,但它的掘性石“山坑气息”还比较浓,鹿目格则更加的成熟与圆润,偶见有成鹅卵型状者。
二是黄色作为它的主色雕,红色于中消沉或浮现。
世间之色皆处与相互变换中,黄色的来源可能是红色渐褪后的黄,也可以是白色被浸润、侵染后的黄。当掘性石历劫埋于黄土中,受后者醇厚之气滋养,红色在慢慢消退、转换,白色也在不断升级、更替,最终形成由外向内的黄艳色泽。
在极少的情况下,鹿目格也呈现出从内而外的黄色调,多是其中有红染一块部分褪色,或是切面可见的白色调。有些石友见到外面一层黄,错估了里面的颜色走向,切出章后经常是红黄相夹。
泥土是滋养掘性石种的“田地”,泥土的润泽浸入石体过程也是从外而内的,因此有时候鹿目个的石质越往内部就会显的有些“枯燥”。面对这种情况,薄意雕是最好的结果。
第三,鹿目格没有田黄一般的“萝卜丝纹”,这可以作为与田黄的区别之一。
鹿目格石多数不甚通透,手电之光能打进一半,就算是品质不错的石头了。当然如果是全通透的石头,外为熟栗黄色,又能作到干净,应该是此类中的极品。
它与田黄的相似之种,也就是在图片上的迷幻效果了,实际上行家一上手就能立刻识别,根据的就是前者没有萝卜丝的存在。退一步说,即使有萝卜丝,它黄中带红的外观,也与田黄色泽有所区分。
在陈子奋的文中,提到鹿目格的价值不减于田黄,应该是文人写作时的夸张成分,实际这个石种少有田黄那种凝润的特征,价格要达到田黄的高度还有些困难。
不过,在鹿目格石的另外一种色彩,就是它迷一样的身份,因为有部分名家把它作为“鸽眼砂”候选石种。
在毛奇龄《后观石录》记:“通体荔红色,而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又叫'鹑鸽眼’。白中有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旧录亦以此为神品”。
笔者认为,鹿目格石虽有朱砂红但极难作到“遍体”,且通透不是鹿目格石的特点,“厚重”才是其本质,要做到“通体荔红色”与“白水滤丹砂”鹿目格还有些差距。鹿目格的特征与“鸽眼沙”不太相符,不过话说回来,古人的评判标准与今人又有所不同,见过的“好东西”少,难免有些夸张成分。
鹿目格石,非以透为美,虽不是朱砂红,但以醇厚气质取胜。在寿山诸多名贵石种中,鹿目格石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路,或许这正是名家对之钟爱有加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