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王忠嗣、杨国忠都说安禄山要谋反,为何唐玄宗就是不听?

公元755年,身兼大唐边关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打着诛杀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兵锋剑指长安。

据说安禄山起兵快要打来的时候,唐玄宗还不知情,跟自己的美人杨贵妃在华清池享受生活。在经过多次确认后,唐玄宗才相信了安禄山谋反的事实,慌忙带着后宫妃子以及少数人逃走,由于走得匆忙,很多大臣和后宫的人都不知道。

唐玄宗打心底里都不敢相信安禄山背叛了他,换言之,安禄山谋反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其实,关于安禄山谋反,不止一个人对唐玄宗说过,向唐玄宗举报说安禄山要反。历史上至少记载有三个人向唐玄宗说安禄山要谋反,这三个人就是张九龄、王忠嗣和杨国忠,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宰相,王忠嗣是大唐边关名将,杨国忠不用说了。

张九龄力谏诛杀安禄山

张九龄我们不用多说,那首《望月怀古》我们太熟悉了。当然,主要是里面的这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是岭南人,他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当官的,才华横溢,是一个正直的人,他被称之为“开元贤相”。因为和李林甫不和,导致唐玄宗对他也不高兴,最后下台,不过张九龄下台更多是自己的原因。

张九龄性格刚毅,过于执着,他在任左拾遗期间,就给当时的宰相姚崇说决不能让诌媚逢迎之徒得逞。这样的人,看到李林甫、安禄山自然是很反感的,尤其是安禄山。

有一次,安禄山从范阳来京城,当时张九龄第一眼看到骄横十足、趾高气扬的安禄山就没有好感。后来安禄山犯了事,被上奏到唐玄宗,请求唐玄宗处理。唐玄宗向群臣问计如何处理。

张九龄第一时间上奏说:

“攘直出师,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女殡。守卦所奏非虚,禄山不宜免死!况形象已逆,肝胆多邪,稍纵不主,终生大乱!”

意思很明确,张九龄是力谏处决安禄山的,安禄山这个人不可靠,必须诛杀,不然后患无穷。他曾经还对裴光庭说:“乱幽州者,此胡雏也。”意思是搞乱幽州的一定是安禄山。

对于张九龄的建议,唐玄宗并没有采纳也没有听进去,而是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之后,第二个说安禄山要反的是王忠嗣。

王忠嗣不死,安禄山不反

王忠嗣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我们肯定知道一句话,那就是“王忠嗣不死,安禄山不反”,也就是说只要王忠嗣在,安禄山不敢反,由此可见,王忠嗣影响之大。

王忠嗣是唐玄宗时期的边关名将,他上马持枪可于万马军中取突厥可汗首级,他最辉煌的时候担任四镇节度使,包括河东、陇右、安西、朔方,使吐蕃、契丹、突厥闻风丧胆。大唐后来的很多名将都跟过他,比如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封常清等,这些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有的还挽救唐室危亡。

在万里边境上,王忠嗣败吐蕃,吐蕃赞普仓皇逃窜;击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命丧九泉;伐契丹,桑干河三战三捷,致使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总之,王忠嗣战功赫赫,可惜,他去世太早。

其实,王忠嗣也早就提醒唐玄宗,安禄山必反,跟张九龄的提醒一样,唐玄宗也没有听。

如果说张九龄和王忠嗣的提醒,唐玄宗不听,那么,接下来这个人的提醒,唐玄宗要听了吧,这个人就是杨国忠。

杨国忠多次要杀安禄山

杨国忠可以说是向唐玄宗预言安禄山要反最多的人了。他多次向玄宗说安禄山有反状,但唐玄宗不听。杨国忠是唐玄宗后期最信任的大臣,再加上杨贵妃的关系,唐玄宗按道理对杨国忠的话应该百分百确信,然后提早诛杀安禄山的,但结果呢?也没有听。

那么,从张九龄,到王忠嗣,再到杨国忠,他们都说安禄山要反,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确信,为何唐玄宗就是不信呢?唐玄宗之所以保全安禄山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他需要安禄山。因为大唐东部边关,十分不太平,他需要安禄山这样的胡将来镇守。虽然安禄山战绩一般,但至少可以维持东部边关的安宁,让他少操心。

其次,安禄山会表演。安禄山深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欢。

在唐玄宗眼里,安禄山是一个简单的人,没什么野心。他上朝拜唐玄宗的时期,明明太子就在旁边,但他就是不拜,还说胡人眼里只有皇帝,不知道太子是什么。说明他和太子没关系,让唐玄宗放心,他只忠心于唐玄宗一个人。

安禄山叛乱的前一年,天宝十三载,杨国忠又说安禄山要反,并且说有十足的证据,还叫安禄山来京城当面对质。谁知道,安禄山真的来了。见到唐玄宗就哭泣说自己本为胡人,多得唐玄宗照顾才有今天,一番话说得唐玄宗再也不信杨国忠了。

安禄山也很讨杨贵妃的喜欢,他比杨贵妃大很多岁,但依然拜杨贵妃为“干妈”。安禄山太会表演,让唐玄宗对他很放心。

最后是他需要安禄山来平衡各方势力。安禄山执掌东部藩镇,可以平衡西部藩镇。维持各个藩镇之间的平衡,不让一个做大,威胁中央。

这就是为什么就算张九龄、王忠嗣、杨国忠一而再再而三的举报安禄山,唐玄宗就是不杀安禄山的原因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