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载,深创投发生了什么?现在又在干什么?
导语:还记得有人说要了解中国,得先了解中国经济;要了解中国经济,又必须得了解中国投资;要了解中国投资,必须了解中国创业投资;而要了解中国创业投资,就得去关注最具有代表的本土投资。
“深创投”作为最典型的本土投资之一,他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中国经济20年的跌岩起伏。20年前,虽然国人不太清楚创投是怎么回事,但在一些国际品牌的背后,却都有着创投的身影。
20年来,“深创投”在中国经济的浪潮中起起落落,跌宕向前。这段过程中有不断探索、创新以及黑暗中的坚守;有资本投入后,一去不复返的凄悲;当然也有所投资的企业中,同年26家IPO上市的辉煌时刻,以创下投创圈里的一段佳话。
在这20年来的风风雨雨中,深创投为中国创投增添了诸多精彩的故事,回望前尘,在这些即将成为历史的20年,是否还能激发出你的智慧……
占尽先机 扬帆起航
作为推进了国企背景下创投机构激励机制改革,成为中国本土创投标杆的“深创投”,致力于培育民族产业、塑造民族品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1999年8月,深创投成立之时,被视为本土创投开始起步的标志性事件。当年,深圳市政府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的深创投,主要投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及转型升级企业,涵盖信息科技、互联网/新媒体、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消费品/现代服务等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行业领域。 在当时看来,“深创投”占尽先机。
1999年正值A股的创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启动筹建,当时无论是证监会层面的表态还是民间的讨论都极为乐观。该年11月香港创业板开板更是火热。而当时作为深圳第一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举办地的深圳,搭建一个平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政府要务,满载着使命与期待的深创投扬帆起航,由注册资本7亿元到第二年增资扩大至16亿元。
2001年,本土创投开始进入“井喷”时期。这一年,深创投迎来第一个“开心时刻”,也就是它的“黄金时期”。由深创投入资的亿胜科技、中大国际以及国讯国际3家企业赴港上市,这也成为当时的焦点。
变幻莫测 遭遇寒冬
不过,福兮祸所伏,好景不长在,2002年整个中国大地本土创投迎来了最为惨痛的“寒冬”。创业板未能如期开放,让本土创投的退出渠道被阻断。在当年,仅深圳一地就有近百家本土创投在这一年倒闭,当时深创投也是在经历着备受煎熬的时刻。2003年,深创投仅有1家企业上市,秋风萧瑟。
市场终归变幻莫测。创业板一拖就是十年,再加上股权分置改革也迟迟未完成,依赖于IPO通道的本土创投陷入了退出渠道几乎被切断的窘境。从成立到2003年之间,深创投大约投资四五亿元。当时深圳市政府为筹建中的创业板推荐了21家首批拟挂牌企业,其中19家为深创投所投资。在四五个亿投下去之后,并没有很好的起色,当时所投项目也没有在境内上市的情况,即便上市,因为“国企”身份的深创投,也是无法流通的。
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深创投每年依然有少则一个,多则两三个上市项目,像潍柴动力、珠海炬力等项目都是在这一阶段上市的,只不过它们的上市地点均在海外。
当时,瞄准创业板而成立的一批创投机构,重重压力下开始各谋出路,有的转去二级市场炒股,有的进行理财投资,而更多的机构未能坚持下来,最终消失在了茫茫投创海之中。
对于深创投来说,为了养活团队,也不得不涉足其他的业务。在抛去四五亿,剩下的很大一部分资金都交给了券商做委托理财,每年获取固定回报。这样的尝试初期成绩也有了很不错的收益,除了能养活团队之外,还能向股东分红。
而在此际,危机也正在酝酿。在A股历经长熊,加之其他原因,最大一波券商倒闭潮来临。重仓券商委托理财的深创投受累于此,遭遇巨大损失。委托理财有收益后,规模也就趁势放大,除去自有资金,还拿了一些银行资金去做。当券商倒闭时,委托理财的钱也就全部“泡汤”了。
这是一段本土创投处于黑暗中的摸索阶段。“当时中国的本土创投面临的是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市场环境,所能做的唯有在黑暗中坚持。”孙东升表示。比较庆幸的是,深创投虽然出现一些问题,但总算熬过来了,没有转型其他领域。
绝处逢生 终见曙光
在中国的创业投资历史上,2004年算是一个很神奇的年份。这一年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200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了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这也是中国资本历史的“股改全流通”。再就是《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也于11月颁布,对创投行业的法律环境、政策、税收优惠做了规定。
在历经四年寒冬的本土创投,经过漫漫黑夜终于算见到了曙光。
2004年的酝酿之后,中国互联网迎来了一个上市“窗口期”。这年的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金额上升28%,中国创投业由此进入到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一年,深创投猛增了6家IPO企业,几乎等于过去三年的总和。
2006年创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于本土创投而言,这一年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有深创投参与投资的同洲电子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它也是第一个有创投支持的、全流通的IPO案例。
中国本土风险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迎来首个成功退出。同洲电子的上市使得本土创投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退出,在此之后,属于本土创投的时代正悄然而至。深创投也成为本土创投中的佼佼者。时任深创投董事长靳海涛断言“中国创投的春天要来了”。
熬过漫长的低谷之后,深创投也想卯足劲大干一番。但此时面临着大量资金滞留在券商委托理财之中的难题,能拿回的资金尚不清楚。而不愿意错过机会的深创投,选择做了向银行贷款来做投资。用短期的银行资金做长期的股权投资,这样的风险是不被常人所理解的,也由此看出深创投的决心不可小嘘。
全民PE时代 创上市记录
2006年之后,深创投的投资逐年递增。
2007年,除了用银行短期融资去做投资,再就是与政府合作引导资金,这也创造了一个国内前所未有的新模式,成为后来深创投迅速崛起的关键。在中国股市进入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之时,深创投一口气收获了8家上市公司,创下了当时的历史记录。
时机中总伴随着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让一度处于上升阶段的创投遭遇重创。
这时,深创投转向了早期投资,日后的上市公司中,有19家是在这时候入手的。2009年,随着创业板开市钟声的敲响,证监会耗时10年磨砺打造的创业板终于出炉。当日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集体上市,平均涨幅达到106%。
创业板开启对深创投来说无疑是史上最大的利好,前期的积累在这一朝爆发,将深创投送上了中国创业投资50强榜单第一名的位置。
由于创业板利好持续发酵,2010年成为深创投乃至PE行业飞跃式发展的标志性年份。这一年深创投投资的企业中26家IPO上市,创下了全球同行业年度IPO退出世界纪录,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及,也成为传诵至今的佳话。
经过2010年飞速发展,2011年PE/VC如涨潮般涌入了数以千万计的后来者。2011年成了中国PE大崛起的年份。同时,全球资本市场也发生了变化,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从“火热”到“危机”,境外市场上市的窗口期关闭。
2012年,中国PE行业步入严冬。在那个“全民PE”的时代,PE行业已变成了一片红海,退出非常困难。更为致命的是,A股迎来了史上历时最长的第八次IPO暂停。这场持续了近400天的IPO暂停,让本土机构“死伤惨重”。
2013年,深创投只有3家企业IPO,而且全部都是通过境外资本市场实现的。
整体陷入困局的PE开始谋求转型,一部分PE将目光投向创业早期,将投资阶段向VC前移。另一部分PE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并购。
2014年,深创投通过并购收获了6家上市公司,并购退出渐渐成为众多VC/PE机构的主要选择。
完善体系 革新管理制度
2013年IPO暂停期间,面临外部经济下行、内部存量资产难以消化的双重压力。应对危局,深创投做出了大力推动非上市退出的解决觉方式,通过并购、转让、回购等方式减少存量。同时,为化解IPO停发导致的上市资产不足问题,适时开展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业务,推动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趁着行业低潮期,开始推行精细化管理,打造更健康的体系以迎接未来的机会。
那段时间,经营重点定为项目管理,围绕项目投资管理重建体系,包括项目的决策机制与信息化管理。在2014年,又将管理的整顿从项目延伸到了全集团,启动了集团管理年。
首先,完善投资决策体系。在投资决策中,逐步推行决策过程中正反方并行机制。正方至少要有两人以上投资经理组成项目团队赴企业尽调,然后撰写投资建议书,阐述企业的优势、亮点与投资逻辑。反方则由三方组成,包括审计、法务以及行业研究,分别从财务、法律和行业三个维度揭示企业存在的问题或风险,形成三份风险评估报告,最后连同投资建议书共同递交投委会决策。
其次,构建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出新ERP系统的建设必须达成三个目标:一是不留死角,所有业务、管理必须上线,包括投资决策、项目管理、基金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行政和人事管理等等;二是底层数据务必统一、格式化,形成全集团数据库;三是要具备统计、分析和预警等功能,达成管理目标。
经过两年的建设,ERP一期已经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全集团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进一步梳理并完善了各业务板块管理制度。以项目管理为例,投后管理模块得到了更完备的开发,不仅有投资企业运营数据,也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对于投资企业来说,首先是定期管理,定期财报必须上传到系统中,公司对每个企业的情况更加了解。第二是重大事项报告,出现重大异常投资团队必须在ERP中上报。第三是现场检查制度,对于投资额较大或经营情况非常好的,或经营异常没有完成业绩承诺的企业都会启动,提出管理建议或解决措施。第四就是加大诉讼力度,对拒不履行回购和业绩承诺的企业诉诸法律。
这革新都为公司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人员、投资和管理基金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投资的项目没有定期报告和适时跟踪,退出的资金没有及时分配等等,这样的流程都是不行的。度过草创时期,通过信息化达成精细化管理,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多元布局 “三化”战略
2016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最受关注莫过于IPO审核加速。
2017年开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IPO“开闸”,让一众PE/VC机构进入收获季。其中,深创投IPO个数最多,仅仅3个月时间,被投企业中有7家成功敲钟。截止2018年5月底,深创投投资企业数量、投资企业上市数量均位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已投资项目876个,累计投资金额约366亿元,其中139家投资企业分别在全球16个资本市场上市。专业的投资、深度的服务、严密的风控,成就了深创投创投业务IRR 40.32%的优秀业绩。
凭借在创投领域的杰出表现,深创投在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融资中国、融中集团、《福布斯》中文版、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权威机构举办的内外资创投机构综合排名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深创投能够成长至今,跟过去的每个关键节点上都能够准确预判,并提前行动有很大关系。
现在,中国的创投行业新一轮大变革也正在经历,许多老牌机构甚至正在举向股权投资的边界之外扩张。深创投也在自我调整,提出了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三化”战略目标。
专业化方面,深创投正陆续筹设军民融合基金、互联网基金、生物医药基金等一批专业化基金。
多元化方面,深创投提出要打造“综合性金融投资集团”,并在该年获批成立公募基金平台红土创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首家获批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行业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红土公募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目前深创投正在积极筹设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此外,对于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板块,孙东升表示深创投也会考虑布局。
去年,深创投高调发布了国际化战略,完成了与KPCB、微软等一些重大签约。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还表示,未来拟设立美国公司、欧洲公司等境外机构,在香港或者国外募集更大规模的美元基金,并且到“十三五”期末外币的投资比重力争达20%左右。
此外,2017年或2018年,深创投还有望迎来旗下第一个控股上市公司中新赛克。决定投资这家公司即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一次战略投资,为未来的多元化战略布局。
在投资阶段方面,深创投以投资成长期的项目为主,比例超过了60%。初创期项目投资数量达到26%,其次是成熟期项目,数量占到12%。毕竟深创投是国资背景老牌机构,投资阶段也以收入比较稳健的中后期为主。
在成功退出方面,深创投所投企业的上市数量已达112家,从IPO退出的角度来看,深创投的资本运作能力十分强大。除了常见的上深交所、港股和美股上市之外,深创投在全球多个国家交易所的IPO业绩也在国内同行中十分突出。
另外,深创投作为唯一的机构合伙人参与前海股权投资母基金。管理规模为215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商业化募集母基金,也是国内单只募集资金规模最大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前海母基金开创性地提出投资子基金与直接投资相结合、不双重征费、收益率与流动性兼顾的商业模式。母基金整体投资策略追求低风险,中高收益,以参股优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主,以直接投资和短期投资为辅。
20年来的坚持,才有了现在的业绩,这也始于深创投坚守的价值投资理念和原则——投资回报才是鉴定价值投资的标准。
历经千帆竞逐,有空网回收时的落寞,也有大获全胜的喜悦,尽管有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正如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所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正是这样的坚守奠定了深创投在投资圈的地位。
END
点击图片查看峰会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