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疲劳难缓解?是体内有痰湿!1个中医方,祛痰湿,治身体疲劳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经常感到身体疲乏无力,精神困倦,严重时甚至不能坚持工作,到医院就诊,做了不少检查,却又查不出明显的疾病。

事实上,这种状态,中医称之为虚劳。

别看它似乎问题不大,但如果不予重视,长期得不到缓解,会伴随出现记忆力减退、头痛、咽喉痛、关节痛、失眠以及抑郁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早在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就已经将其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并且指出这是一种疾病,该病将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在祖国医学中,该病也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强调积极防治该病的重要性。中医认为,该病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正如《金匮要略》指出“虚劳里急……四肢酸痛”,这也是体内脏腑出现问题形之于外的表现。

历代医家认为,该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在具体的病因病机中,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深入对慢性疲劳的认识,痰湿是大多数出现身体疲劳的患者的常见病因。一项关于《中医体质偏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关系研究》也指出,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占慢性疲劳综合征体质分布的前3位。

脾虚为本,痰湿为标!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阐述了脾胃是人体气血化生的重要来源。而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食物进入胃中消化,转化为营养物质,为人体生长发育与维持日常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也是中医所讲的“脾胃为后天之本”。

所以,脾胃伤则百病生,身体疲劳也多与脾胃损伤有关,正如一棵树,如果缺乏营养物质,树木就会发育不良甚至慢慢枯萎。《不居集·外损总旨》也有言:“虚损之赖可以治之,亦脾胃也。”提出治虚劳病当从脾胃入手。

而脾为生湿生痰之源,脾虚则痰湿内生,以致身体疲劳。故《不居集·三法统要》曰:“虚损之人,未有无痰者也……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而虚损之人,未有脾气不虚者也……故宜先健脾,脾健则复其运化之常,而痰自不生矣”。

痰湿阻滞的病人,常有神疲乏力,胸闷腹胀,舌苔厚腻等表现,且多见于形体肥胖,或经常饮食不节制的人。

在来咨询的病人中,我们也发现,以身体疲劳为主诉的病人,常见有2类,一是形体较为肥胖,平时嗜好食肥甘酒肉;二是素体阳虚,比如老年人由于身体亏虚,脾阳不足,运化水湿无力,导致水湿聚而成痰。无论是哪一类,均与脾胃有关,而脾胃损伤,常会导致气滞、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所以在实际调理时,常以健脾祛湿,调理脾胃为主,脾胃调理好了,痰湿也会从根源上消失;同时兼顾其它脏腑的调治,施以理气、活血、补泻并用,往往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燥湿化痰,治痰湿阻滞型慢性疲劳!

事实上,慢性疲劳的病人很难通过休息得到缓解,甚至有部分人会出现“越休息越累”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应及时予以调治。若为痰湿引起的慢性疲劳,当以燥湿化痰治疗。

平胃散合二陈汤是临床常用燥湿化痰的方剂。平胃散最早见于宋代周应的《简要济众方》,后录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成,是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组方治则以燥湿运脾为主,兼行气和胃,气行则湿化。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该方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代表方和基础方。两方合用,可有很好的祛痰湿之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除了出现身体疲劳的症状外,还常伴有其他症状,这些症状不一定是脾胃损伤导致的,因此,在实际调理时,应结合具体的辨证选方择药。

比如此前的一位35岁的女患者,据其所述,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神疲、双下肢乏力,食欲欠佳,晨起咽干,进食荤肉则口臭。近3年每晨起伴后背僵痛,活动得缓。入睡难,眠浅,易醒,复睡难,多梦,轻微打鼾。大便日1行,质黏,不成形,排便欠通畅,不尽感,月经周期紊乱,42-50日一潮,经前10天出现双侧乳房胀痛,经至则消,舌质暗淡,苔薄腻。

在本案例中,该患者就不单单是脾胃有痰湿了,而是属于肝郁脾虚证,病机为肝经郁滞,肝脾不和,痰湿蕴阻。故用丹栀逍遥散疏调肝木,健运脾土,且合用黄连温胆汤理气化痰,以这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治疗。调理14日后,药后患者精神、体力已明显改善,下肢疼痛也大减,故继续调理半月巩固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