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应成为国人的精神高尔夫
书画应成为国人的精神高尔夫
文/陈仕彬
对于高尔夫,我了解的很少,自然也谈不上喜欢。只是身边有很多打高尔夫的朋友,他们滔滔不绝的讲述让我产生了诸多联想。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并且确定这样的标题,本质上与高尔夫无关,而是源于长时间以来对当今国人精神状态与书画当代意义问题的一些思考。
据统计,中国奢侈品消费已经跃居全世界第一,消费份额占全球的近30%。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高尔夫运动。在当下的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所谓的“高尔夫精神”,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很多人眼里,高尔夫依然是有钱人的消遣与游戏。
物质财富的增加、信息的极大丰富以及选择的自由多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在这个地球村,中国人已经不缺少包容的心态和“拿来”的行动,我们抛弃了传统,从现代走到后现代,然而与日俱增的是内在的焦虑,迷茫和困惑。也许“暴发户心态”较之几年前已经不那么明显,但当今社会的种种怪状,不能不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
另一方面,贫富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方面,精神资源的分配同样无法均衡,流行的快餐文化和庸俗的娱乐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青少年儿童到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大家都沉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话放在今天似乎别有意味。
我常常想,一个民族或国家,总应该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和滋养,而这种精神力量绝非虚无缥缈,它甚至应该可以凝练为某种符号。对于生活在这个民族的人而言,能够浸润于某种文化之中,寻求有品质的精神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源泉,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优雅。比如,古典音乐之于奥地利,文学之于俄罗斯,哲学之于德国,武士道、茶道、花道之于日本……
当然,我们绝非没有自信。我们也一直在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自豪。饶宗颐先生指出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踏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连外国学者也认为“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汤因比)然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准备好了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书画的意义与价值。如果说高尔夫运动是西方绅士风度和品质生活的象征,那么,对于中国人而言,自觉的欣赏和学习书画应该成为当下最值得倡导并且最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书画,应该成为国人的精神高尔夫。
高尔夫被引进国内,便被贴上了“贵族”的标签,人们觉得它不仅是一种运动,更可以培养人高雅的气质。实际上,对于传统中国社会而言,所谓的贵族,除了帝王将相,便是文人士大夫,而他们正是创作和把玩中国书画的主体人群。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早就说明:“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人高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也”。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说:“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从唐太宗、宋徽宗,一直到康熙、乾隆,中国历代帝王从书画欣赏与创作中获得无限乐趣,有的还在书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而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八大山人……历代书画大家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的“贵族阶层”。当然,这一方面源于古代教育机会尤其是书画学习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说明“书画非小道”,从事书画创作需要过人的才华修养。
但无论怎样,从这个角度而言,书画,原本就是中国人最地道的贵族艺术,他的“贵族性”较之高尔夫之于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时至今日,人人皆可一睹书画真迹和高清印刷品,皆可铺纸挥毫,书画,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我们还需要去别处寻找“高雅”,实在是令人感慨。
那么,书画到底能够给当今国人带来什么?
纷繁的社会变化和高节奏的生活状态让当代人渴望逃离都市,回归心灵,寻找精神滋养。这也是更多的人喜欢高尔夫,喜欢瑜伽,甚至喜欢“灵修”的根本原因,人们希望能够藉此重新找回心灵的宁静与自我的和谐。我们无法说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是最好的,但作为中国人,我们首先应该懂得书画的美,进而让书画滋养我们的生命。
清王昱在《东庄论画》中写道: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以涤烦襟,破孤闷,释燥心,迎静气。”书法方面,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的阐述同样十分到位:“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无论是画画还是作书,都能够让人心气平和,身心畅达,体会到庄子“虚静则明”的精神境界。
实际上,关于书画养心、陶冶性情,甚至是可以健身的论述举不胜举。心不静则书必不佳,而气沉丹田,散诸怀抱,一旦进入状态,则可以获得类似“高峰体验”的强烈审美感受。对此,我是有切身体会的。白天繁忙的工作和应酬往往让自己有身心疲倦之感,然而晚上走进画室,进入笔墨的世界中,心便一下子沉静了下来,乃至忘记了时间,甚至是自己。所以我的不少作品都是在凌晨一两点创作完成,我的精力充沛,其实正是得益于书画的涵养。
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还有一段话:“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他说历代的山水画家因为烟云供养往往都是长寿的。其实不仅仅山水画家,中国的画家和书法家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欧阳询85岁,柳公权88岁,黄公望86岁,文徵明90岁,朱耷82岁。当代书画家高寿者更多,齐白石94岁,林散之92岁,萧娴95岁,孙墨佛、刘海粟、朱纪嶦等更是年逾百岁。所以,书画创作虽然不能算作一项专门的运动,但是正如苏轼所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书画家在空静的身心状态中,实现了动静交融,这更加证明了书画具有一般现代运动所难以比拟的养心与养生价值。
喜欢高尔夫的人都知道有“高尔夫精神”。虽然表述不同,但都着眼于高尔夫背后的“绅士风范”,打球的人在球场上要表现“诚信、自律、随时为他人考虑” ,要展现出优雅和美感。打高尔夫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磨练人的品性,开阔人的心胸。这确实让高尔夫和篮球、足球运动所强调的竞争性不同,让这项运动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但是,如果要谈到精神,谈到文化内涵,书画所承载的远非高尔夫和其他艺术形式所能比拟。
从现实层面而言,为人处事的心境、原则乃至方法都可以透过书画去体悟。今天的人们爱美,注重自身的“气质”。殊不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正是书画的根本功用。书画中有清气、逸气、 山林气、庙堂气、书卷气。书如其人,魏晋时期盛行人物品评,书圣王羲之便被认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爽爽有一种风气。”
在中国书画家的眼里,书画境界与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可以说,中国传统儒释道的精神内核都熔铸在笔墨情趣中。透过书法和国画,我们可以看到书画家的精神品性,胸襟学养,书画的学习则是书画家锤炼笔墨 ,砥砺人格,成就自我的过程。中国书画是哲学的,也是诗性的,他与文学、音乐乃至中医、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今天的人要学习“国学”,首先应该从书画尤其是书法入手,因为书法与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相通联,文字、音韵,诗词文章、经史子集,皆可从书法切入并会通。大书法家往往都是大学问家,而且,只有懂得欣赏书法才能真正体悟中国文化的美。
当然,书画首先是艺术。作为艺术的书画提供给当代人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功利性的审美心境。这种审美心境足可以让人的精神得以净化和超越,从而让自我的生命充实而饱满。这难道不正是当代人所真正缺少的吗?朱光潜先生曾分析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看到一颗古松的不同反应,进而阐释艺术的“无用之大用” ,指出“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一面。”
今天,生活的繁琐与压力已让我们变得麻木,汲汲于名利更是将自己的生命活力耗费殆尽。而书画向我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他不同与西方艺术与当代艺术,宁静,唯美,古典,如荆浩所言:“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置身其中,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畅神逸兴,澄怀观道,何其乐哉!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能不能成为书法家或者画家,谁的作品以怎样的高价成交对我们都并不重要,欧阳修 “学书消日”,“学书为乐”,苏东坡“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意逍遥游。”对当代国人而言,能够用心去欣赏和学习书画足矣,正所谓“游于艺”。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书画家的雅集传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将此视为人生的至乐。中国文人喜好雅集的文化根源或许正在于此。琴棋书画,诗酒唱玩,以道义相契结中得大逍遥,兰亭雅集、滕王阁雅集、西园雅集……无不彰显出中国文士的文化情节与艺术状态,令人神往,今日高尔夫球场上的所谓人际交往又怎能与其媲美!
可喜的是,这种雅集的传统正在回归,各种形式新颖的书画展览活动亦可看作对雅集活动的延续,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次即兴挥毫,品茗论道,寄兴雅乐,乐在其中。相信中国人能够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其实,将书画与高尔夫联系在一起只是便于问题的阐述,“精神高尔夫”的概念亦只是“指月之指”,惟愿更多国人能够理解书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我曾撰文指出当代山水画家不仅要在创作上正本清源,与时俱进,也要自觉地弘扬山水文化,解读书画精神,此谓文化使命,愿与同道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