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九月来信”:拨开迷雾明航向

(来源:龙岩发布)

图为一九二九年中央“九月来信”(抄件)

□范波 莫志强 林斯乾 苏冠生

一封信,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革命。它似一记重锤,平息了激烈的争论;它若一盏航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封信,就是90年前的9月28日,中共中央从上海发出的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史称“九月来信”,由陈毅带回,为此前的红四军前委、军委之争画上了句号。正是有了这封信,才有了后来的古田会议。

那么,这封信是如何来的、重点讲了什么?在它发出前后,身处闽西的毛泽东又经历了什么?伴着初冬的暖阳,记者踏上了永定、上杭一段红色历史的寻访之路。

从泽东楼到临江楼:信在路上

群山之中,一座四方土楼静默其间,楼前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入内,登上三楼,角落的一个房间里,有的只是简陋的桌、椅、床,明黄的灯光照在早已不亮的煤油灯上。

2019年11月14日,记者来到永定区抚市镇五湖村上寨革命基点村的荷凹头,走进泽东楼,历史的沧桑感顿时涌上心头。“90年前的8月,毛泽东与夫人贺子珍就住在这里。”楼主之一的张万才说。

1929年五六月间,经过湖雷会议、早康会议关于红四军党内要不要设军委的接连争论,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之后他在闽西指导地方工作,于7月下旬在上杭蛟洋文昌阁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7月底在古田苏家坡小住后,又于8月1日抵达大洋坝,参加当地人民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两周年举行的军民示威大会,而后辗转来到荷凹头,身患疟疾的他在此养病。

就在毛泽东刚到荷凹头养病时,红四军前委书记陈毅按照当年7月底召开的红四军前委蛟洋会议的决定,前往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红四军工作。8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临时会议,听取陈毅的报告,决定由李立三、周恩来、陈毅组成三人委员会,由周恩来召集,经讨论、研究后,起草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在荷凹头,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开展调查研究,8月21日,因被民团察觉,毛泽东由楼主张茂煌等人转移至岐岭乡下山村牛牯扑自然村,在青山下竹寮(饶丰书房),毛泽东写下了后来的古田会议决议草案若干章节。9月17日,毛泽东再次遇险,当地赤卫队员陈添裕倒穿草鞋,背起毛泽东狂跑,最终化险为夷。后又几经周折,毛泽东于10月初到达合溪石塘里。

正当毛泽东在永定大山间奔波时,1929年9月下旬,红四军攻下上杭县城,在县城太忠庙召开党的八大,代表们自由争论了三天,却毫无结果。鉴于红四军广大官兵要求毛泽东回来的呼声越来越高,会议决定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工作。当病中的毛泽东坐着担架到达时,会议已结束。

此时刚进入10月中旬,恰逢重阳佳节,陈毅正带着中央“九月来信”在赶回闽西的路上,而入住上杭汀江旁临江楼的毛泽东对此浑然不知,仍孜孜不倦地思考着中国革命和红四军向何方、走何路的重大问题。登楼临江,面对浩荡汀水,毛泽东写下《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表现出了一个坚定革命者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主席洞再到辛耕别墅:奉信“上路”

上杭古田苏家坡,这个畲族村在90年前是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所在地。2019年11月19日,记者来到这里,讲解员告诉我们,1929年7月底毛泽东去上杭大洋坝和永定时途经于此,时隔近3个月后,由于红四军出击广东东江,军阀回攻上杭城,病未痊愈的他从临江楼出发再次到达这里。

毛泽东再到苏家坡,是10月22日。巧的是,同一天,带着中央“九月来信”日夜兼程返回红四军的陈毅在广东松源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随后,他写信请毛泽东回红四军前委工作,并派人把此信与中央“九月来信”一起送交毛泽东。11月18日,红四军到达上杭官庄休整,陈毅再次召开红四军前委会议,决定扩大闽西苏区,并提出马上请毛泽东回来,以便召开红四军党的代表大会,贯彻中央“九月来信”精神。

此时的毛泽东正在苏家坡的圳背岩洞里休养、学习,思考着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有时他也作为“杨先生”出来为当地儿童和夜校妇女上上课。这个后来被当地人称为“主席洞”的山洞,就位于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旧址树槐堂一侧的半山腰上,是个天然的喀斯特岩洞,洞中有洞,别有洞天。正是在这个洞里,毛泽东接到了中央“九月来信”,高兴至极的他精神焕发。

是怎样的信,让毛泽东如此兴奋?原来,这封信正确解决了红四军党内争论的主要问题,指出要纠正红军中出现的种种错误观念,充分肯定井冈山斗争开始确立的建党建军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明确指出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中央“九月来信”对红军和党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古田会议顺利召开排除了障碍。

奉了这封信,毛泽东上路了,中国革命再出发。1929年11月28日,在红四军首次入闽攻下长汀城8个多月后,毛泽东、朱德、陈毅在长汀辛耕别墅重聚,朱德、陈毅都作了自我检讨,毛泽东也承认自己脾气不好。他们在这里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开展红四军的整顿和训练工作,并准备召开红四军党的九大,开启红四军发展壮大的新篇章,久违的曙光就在眼前……

(0)

相关推荐

  • 三打龙岩城

    引 言 朱毛红军入闽给福建革命局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促使闽西土地革命在经历了暴动.失败和转入低潮之后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开始了武装割据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阶段. 1929年4月上旬,蒋桂战争爆发, ...

  • (诗文)九打吉安

    (诗文)九打吉安 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0年2月在马背上哼出了多首诗词,其中的一首词是<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 ...

  • 从“湖雷会议”到“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油画).图自网络 □吴中兴 1929年5月28日红四军攻占永定城后回师湖雷,永定和整个闽西革命形势一片大好,革命局势相对稳定,这有利于红四军的休整.由于从井冈山下来后,红军一直打仗奔波,没有 ...

  • 梅城战役,将帅云集打出英雄壮举【客都推荐】

    历史瞬间,党史百年天天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跨过一道又一道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梅江区地处原梅县县城 ...

  • 汕头红色交通站:丰功伟绩不可磨灭

    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上海和中央苏区之间有一条途经汕头的秘密交通线,蜿蜒曲折长达数千公里,它由中央直接掌握,担负着党中央从上海到中央苏区转移干部.信息传递和运送物资的任务,它就是至今仍备受称颂.常被影视剧 ...

  • 红旗跃过汀江 ——《清平乐·蒋桂战争》赏析

    汪建新 2021年04月11日08:42 | 来源:解放军报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29年)秋,在红四军攻占上杭之后,有感于 ...

  • 读诗词钩沉历史

    文为心声,诗为心话. 不管凡夫俗子,还是领袖伟人,文字直接或间接地都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心. 我们先读一首主席的词<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 红色永定 | 光荣的太平区 永远的苏维埃

    光荣的太平区 永远的苏维埃  □ 苏俊才 吴锡超 林泉镇 永定太平里最早建制于宋代,其范围包括今天的虎岗.高陂.坎市.培丰等4个乡镇,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太平里是龙岩.永定.上杭.南靖四县的通衢之地 ...

  • 反三省“会剿”

    引 言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此番计划,分兵前进......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这张<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由时任红军第四军党 ...

  • “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敢于担当的陈老总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关键的战略转折阶段.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进行了"七月分兵",于内外线扯散敌人,创造战机,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然而因敌情严重.组 ...

  • 专家学者汇聚梅县区调查研讨 中央九月来信首次传达奏响古田会议先声

    今天上午,中央九月来信首次传达贯彻学术研讨会在梅县区召开,征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广东中共党史学会会长王涛,中国人民革 ...

  • “杨先生”闽西遇险记

    引 言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金秋十月,时值重阳节,毛泽东凭栏在临江楼上,近观菊花凌霜绽放,溢金飘香,远眺汀江奔涌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龙岩上杭古田中共红四军前委机关既红四军政治部旧址

           龙岩上杭古田中共红四军前委机关既红四军政治部旧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井冈山会师,红四军的主要领导人?

    1928年底,井冈山会师会师后,红四军战斗序列.主要领导人: 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 1,第十师,师长朱德(兼),党代表宛希先.下辖两个团:28团.29团. ...

  • 古田会议

    百炼成钢丨古田会议2021-04-09 18:30:00荔枝新闻231人参与193评论自动播放 在古田会议纪念馆,珍藏了一套1929年的红军军服.当年,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正是身着这套军服 ...

  • 读诗词钩沉历史 ——由两首词引发的对历史的探索

    文为心声,诗为心话. 不管凡夫俗子,还是领袖伟人,文字直接或间接地都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心. 我们先读一首主席的词<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