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与寒门数千年的斗争,豪门竟从未落败: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历史
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五千年来,这个古老的文明分别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历史书上常常以时间为线索,以社会组成为根本,编纂历朝历代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待历史虽然有利于在广大群众中迅速普及,但这样枯燥、机械式的教科书说教却使原本趣味十足的历史变的索然无味。读史的人很多,却少有真正懂历史的。在这里,小编从自己所思考出的另一角度,来给大家盘点盘点中国历史。
豪门vs寒门
如果把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分为两类,分别是豪门与寒门。那么可以说,中国的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可以说是寒门与豪门的数千年来斗争得结果了。
什么是豪门?豪,要区别于“壕”字;壕,用流行语“土豪”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土豪,原指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现多指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语,也就是说,土豪,仅仅只是拥有巨额财富,而在个人能力、修养上,与别人并没有差异。而豪门,则指位高权重而气势凌人的家族。就像当今欧洲的豪门贵族一样,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时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欧洲那些出身豪门的贵妇,绅士,大多具有一种不同于普通人的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豪门”气质。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豪门败类,但在历史角度看来,具有豪门气质的人占大多数。
想要成为豪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绝非一代而成,而是通过世世代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才会具有我们所说的那种“豪门”气质。对于大部分家族,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富豪”家族,而距离真正的豪门,还差得很远。
正是因为难以成为豪门,所以自古以来能够称为豪门的人大多都是那些本就是豪门的后代。少有新晋的豪门子弟。而这些豪门子弟,几乎把控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欧洲贵族油画
寒门,就很好理解了,广义的说,可以说剩下那些不是出身豪门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寒门,他们或是物质贫寒,或是精神贫寒,或是物质与精神都很贫寒。狭义地说,从中国古代社会构成来看,那些不掌握权力的,甚至无法掌握自己性命的广大劳苦人民,那些被统治者称为“泥腿子”的人,就是寒门。
寒门出身的匡衡凿壁偷光
为什么说中国历史是中国古代豪门与寒门斗争的结果呢?且看下文。
中国历史的首次大跨越在夏朝。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同时终结了禅让制,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相当于将原始社会的集体割裂成为了豪门与寒门两个群体,掌握国家权力的家族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一方豪门,而没有权力的群体,则世代遭受剥削成为寒门。
到了东周,诸侯纷争,豪门之间互相征伐。为了获得对于对方的优势,出身豪门的诸侯们任用大批的寒门子弟: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再有吴越争霸的名士范蠡,战国时携六国相印的苏秦等人。与此同时,与之相对的豪门名士也是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有孔子(鲁国贵族)、孙武(齐国贵族)、屈原(楚国贵族)以及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统治者们对于人才出身的忽视,使得无论寒门还是豪门的子弟们都能凭借自己的才能致仕,才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灿烂。
这里我们可以说说商鞅,商鞅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人物了。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之家,卫国灭亡之后,几经辗转来到秦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仕,并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在变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建立二十等爵制;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这些措施允许寒门子弟进入国家权力中枢,同被限制了特权的豪门子弟展开竞争。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从战国早期的一个弱国,一跃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这其中,寒门子弟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当然,豪门贵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其深厚的根基并非一人一时可以撬动,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秦孝公死后,失去支持的商鞅迅速被秦国守旧贵族们所绞杀。
秦统一中国后,选官主要重视两个条件:一、有一定家资,穷人不可做官。如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所以“不得推择为吏”。萧何的家庭条件要优于韩信、刘邦诸人。二、要会书写、懂法律。萧何勤奋好学,恰恰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此外还有军功爵制、世袭制等等,常有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便是世袭制的结果。而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使皇族成为一国的最大豪门,就连春秋战国时的大部分封建士族也难以成为豪门(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仅有少量高层士族跻身豪门。可见天下平定之后,为寒门子弟打开的道路又被统治者无情关闭。
秦朝车马浮雕
秦以后,豪门的数量进一步缩小,大部分的士族都无法跻身豪门。
汉朝建立后,从“泥腿子”一下子上升为皇帝的汉高祖刘邦,刚做上皇帝,就开始对他的那些“泥腿子”开国功勋们下手。几经征伐后,又将那些分封给刘姓子孙,使得刘家一跃而成当时的最大豪门。至汉景帝时期,藩王做大,危机中央统治。汉景帝的智囊晁错提议削藩,然而由于“操作”不当而引发八王之乱,最终汉景帝无奈下令腰斩晁错。
汉初郡国并行
现在再来看商鞅与晁错,两人所肩负的使命是多么的相似,而两人的结果都是多么的相似。
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以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确立,孝廉一科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汉之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孝子廉吏,称为孝廉。察举是要地方官留意发现这些人才并推荐给中央。一种制度设计,过分依赖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的主观性。察举本意是发现真才,日久却慢慢变成地方长官的一项特权。那些豪门子弟,只需与地方长官交好或送出厚重礼品,便在竞争中就有了优势。
与此同时,大官们有了举荐别人做官的权力。那些被举荐的人在做官之后,也对举荐自己的恩主感恩戴德。就这样,官大的人就更容易在朝廷里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家族,累世公卿”的局面。
到了东汉末年,就是几个大家族和皇帝一起共同治理天下,这些大家族之间,互通婚姻,互相往来,推荐做官,也都是看姓氏,论门第,官位是垄断的,天下的钱财土地也大多都是他们的,这样的现象,历史学家称之为“门阀政治”。
在门阀中,豪门就是世代把三公九卿当成自己家的官位,世袭罔替的几个大家士族。而寒门,是他们眼里“不安分”的一批人,被称作为庶族,指的是光有钱但进入不了政治舞台的地主们。也就是说,寒门出身,并不是指穷人出身,而是指:我不是官二代。
汉末北方的大家族——袁家。袁家四世三公,世代官居高位。在汉末的乱世,袁绍依靠家族庞大的影响力,招纳了众多名人贤士,成为乱世之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在讨伐董卓时期也被众多诸侯推选为盟主。一代枭雄曹操,面对不可一世的袁绍也只能毕恭毕敬。曹操统一北方剿灭袁绍可是费了不少功夫。由此可见出身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
当豪门完全控制国家权力的时候,寒门便无法再进入仕途。这本身便是一个危险的局面。当面向寒门子弟的道路被封死后,国家局面距离乱世也就不远了。汉末三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也使许多寒门出身的枭雄得以站在历史的舞台上。
曹操(本姓夏侯,由于其父过继给太监做儿子而改姓曹)作为太监的后人,显然不是什么名门世家出身。刘备,卖草鞋出身,自称中山靖王后代,没落好几世的贵族,显然也是寒门出身。孙权,继承父亲和兄长的基业,典型的“富二代”,由于三国时期经济与政治中心都在北方,身处江东的孙家也排不进豪门世家的名单,所以孙权也称不上豪门出身。
那么三国谁是豪门呢?小编在这里介绍一下司马懿的家族。
司马家族是河内郡根基最深、地位最高的家族。河内郡的这支司马氏,最早有据可查的始祖是一位战将,司马懿的十三世祖司马卬。司马卬是秦朝末年的一位起义军将领,楚汉相争,司马卬坚定地站在项羽这一边。公元前205年3月,刘邦北渡黄河,攻下河内,司马卬兵败被杀。但是司马卬的后代逐渐在河内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成为实际上的河内掌权者。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也是八个高官。其中老大司马朗、老二司马懿、老三司马孚等等都是国字号的高级官员,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官。由此可见,司马懿是老牌士族豪强家族出身,司马氏历史悠久,更是通过联姻在河东地区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几乎所有地方豪强势力都是他家拐弯抹角的亲戚,拥有无与伦比的人脉,属于那种底蕴深厚的豪门家族。
电视剧《三国》中的司马懿
想必读者们都知道三国的结果:曹孙刘没有一家获得了天下,最后的赢家是司马家。司马懿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生来就是官,家族实力惊人,且他本人也才能超群,被寒门出身的曹操嫉恨猜疑却不敢杀他。后来等曹操去世司马懿找准机会跟着曹二代曹丕混出了头,最后鸠占鹊巢奠定了西晋的基础。
我们必须承认曹操与他的继任者曹丕、曹睿都是颇有建树的领袖人物。可是三代枭雄都无法斗过一个根深蒂固的豪门家族。到第四代继任者没落后便被迅速夺权。
能够终成大业的人究竟需要什么?豪门出身家族势力深厚?不一定(袁绍);有才?也不一定(曹操、刘备);豪门出身势力深厚而且还有才?有可能(司马懿)。
豪门出身的司马家族结束了寒门出身的曹、孙、刘三家把持政权的时代,在这里,小编不禁想起那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富真的不过三代吗?我看未必。但是穷,也许真的不过三代吧!
曹魏时期发明的'九品中正制'。相比汉的察举制,是人才选拔制度的一次大进步。操作步骤是由皇帝指定各州县有名望的人做'中正官',然后考察当地有才华的人向吏部推荐,吏部按品级授官,共有九个品级。我国古代的官员框架已基本形成。这样的制度使曹魏的发展超过了西蜀和东吴,为后期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晋朝,由豪门所建立的两晋王朝,自然对官员的出身更加看重。九品中正制度不仅没有突破封建世族对官位的控制垄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寒门子弟想要登堂入仕相比前朝更加困难。
根据“寒门无路便乱世”的原则,中华大地再一次出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所著诗词《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家与谢家,就是两晋时期的两个世家大族。
隋唐时期,隋炀帝想出了掘断豪门士族根基的妙招——科举制。这是我国古代最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是打破士族垄断人才上升通道,让苦寒人有翻身机会的最好方式。科举制是从隋炀帝开始实施,唐、宋、明、清基本沿袭了这个制度,并不断的完善改进。
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坚决执行,唐以及唐以后的朝代:宋、元、明、清都延续了数百年。而其能延续长久的原因,恐怕因为就是科举制始终打开了寒门子弟获得官位的道路吧。
篇幅较长,感谢读者读完!喜欢本文的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头条号“宅人看世界”
有想法的读者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