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16岁写下一首诗,开篇7个字气吞山河,最后两句让人落泪
李贺,字长吉,中唐赫赫有名的诗人,有人称他是继屈原和李白之后,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这一点无法反驳。但是,他的浪漫与李白不太一样,李贺常用些险韵奇字,以鬼仙为题材,想象力极其丰富,给人一种诡异华丽之感。如果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那么李贺就是鬼才,所以他被称为“诗鬼”。
根据史书记载,李贺属于皇室宗亲,先祖李亮是李渊的叔叔。虽然家道中落,早已失去贵族的光环,与普通百姓没多少区别,但李贺对自己高贵的血统非常自豪,每次写自荐信的时候,都会加上“唐诸王孙李长吉”。另外,李贺的父亲,与杜甫是表兄弟关系,也许是远方亲戚,但不管怎么说,李贺应该叫杜甫一声杜伯伯。
七岁下笔成诗,李贺无愧于神童的名号,在父亲去世后,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酒香不怕巷子深,李贺比别人更用功,况且他天资聪慧,名气与日俱增,十五岁就名满京城,知名度甩同龄人几条街。若想踏入仕途,实现远大抱负,光有名气是不够的,要找到愿意出手相助的贵人。
当时的文坛大佬韩愈,对有才之士非常重视,推举过很多文人。李贺决定谒见韩愈,即使不能立即当官,至少混个脸熟,给韩愈留下深刻印象。拜访韩愈之前,李贺做足充分准备,熬夜写下一首诗,开篇7个字就有气吞山河之势,全诗都是千古名句,尤其最后两句,读后让人不禁落泪。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诗歌,题目并非李贺原创,而是古乐府曲调名。雁门位于现在山西的西北部,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就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唐朝时期,北方突厥嚣张无比,经常侵扰大唐边关,为了防御敌军,在雁门驻扎大量将士。
或许李贺从未到过雁门关,但他可以想象出战争的场景,无需身临其境,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同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随便查阅一下资料,就创作了千古奇文《岳阳楼记》。诗歌注入诗人的灵魂,如果缺乏想象力,很难有非常高的成就,李贺比较幸运,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且看“黑云压城城欲摧”,表面上是描绘天气恶劣,黑云积压在空中,无形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实则是指敌军数量太多,一波又一波地逼近雁门关,大战一触即发。“甲光向日金鳞开”,既然敌军出现,坐以待毙肯定玩完,将士们严阵以待,身披铠甲,远远望去,如同金光闪闪的金鳞,气势压过敌军。
通过“黑云”与“金鳞”的对比,彰显出大唐军队的气势。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敌军吹响进攻号角,唐军毫不胆怯,双方打了起来,悲壮的场面惊天动地,一直持续到夜晚。援军很快到来,“半卷”二字耐人寻味,说明援军悄悄前行,准备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此处的“易水”用得很巧妙,既说出战场所在的地点,也表现出唐军视死如归的豪情,明知敌众我寡,却没想过退缩。本打算击鼓反击,结果因战鼓上的冰霜太厚,几乎敲不响。即便如此,将士们依旧充满斗志。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化用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典故,表明以死报国的决心。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都惧怕死亡,但江山社稷面临危难之际,将士们忘记了害怕,无论敌人多么强大,从未想过退缩,提着刀剑奋勇杀敌,只为报答皇帝的恩情。读完此诗,脑海中涌现出悲壮的场景,被震撼的同时,也情不自禁浸湿眼眶。李贺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十六岁,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出为朝廷效力的心愿。
只可惜,李贺仕途不顺,因才气过人遭到嫉妒,被取消参加科举的资格。后来,在韩愈极力推荐下,李贺得到从九品的官职,做了三年多都没有晋升,愤然辞官且离开长安,回到故乡昌谷。李贺之后担任过幕僚,但没多久又失业了,忧愤成疾的他,二十六岁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