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涨粉500万,这个语文老师红透全网!看完想买他的学区房

前两天,好朋友发给我一篇他孩子(一年级)班上同学的日记:
(先解释一下,日记是小朋友入校后要做的小记录,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主题不限。没错,一年级就开始了,不会写字,那就拼音。)
我一看太精彩了,怎么就能那么形象生动呢!
朋友说老师刚分享在群里,家长群都惊呼了,原来“小作文”是可以这样写的!
后来他们班里语文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篇好文章,它足够真实,虽然看似文风不太“正统”,也没有华丽丽的用词,但真情实感非常打动人。
没错,一个“便秘”,一个“苦瓜脸”,既贴切又形象,记录的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睡前的小心情,档次显得却很高级。
其实对于刚开始学写作的孩子来说,作文就是用“笔”跟身边的人“说”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所见所闻。文笔的优美或者主题的高大上都不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记录生活,真情实感”。
最近,杭州一所初中老师的语文课,一夜之间火爆全网。
这位老师名叫王杨军,通过一节“趣说姓氏”的语文课,3天就暴涨粉丝五百万,全网点赞1400多万,已经是红透抖音的杭州语文名师了。
所以,这堂课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让广大网友恨不得穿越回去重新去当王老师的学生?戳视频感受一下👇
王老师的课堂设计是:让学生两两对谈,互相介绍自己的姓氏,要求对话字数相当,像对联一样工整,而且在介绍时不能出现姓本身的字。
规则看似简单,却能发挥出孩子无穷的创意和潜力。
在这堂课中,既有这样文采斐然的你来我往:
我姓马,风吹草地见牛羊的马
我姓曹,煮酒论英雄的曹
也有能看出功夫在诗外的“引经据典”
我姓鲁,周树人的鲁。
我姓刘,汉高祖的刘。
还有语句虽简洁,但不乏透着巧思的对答:
我姓戴,红领巾的戴。
我姓胡,打麻将的胡。
当然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孩子给对话搭配的各种“神来之笔”的表情动作。
我姓金,青铜白银的金。
我姓钱,美元英镑的钱。
这是不是和传统的语文课堂完全不一样!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原本内向不敢发言的女生,说自己变得活泼了,对外表也有了自信;原本对语文兴趣不高的男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还能写让网友疯狂转发的对联。
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确实是每个孩子的幸运,所以底下不少家长的评论都是“要把娃送进他班上。这所初中的学区房准备买起来。”
天底下的父母心思都一样的,我们拼尽全力都想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但能进好的学校也不代表能遇到好的老师,能遇到所谓的“名师”也不代表能和孩子百分百“对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的,而真正能给孩子的未来兜底的,一定我们自己能带给孩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启蒙。
所以,今天想分享的,就是这位网红老师在语文教育上的理念和底层逻辑,它并不是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实操技巧和工具,但却能让我们在日常的点滴浸润中,带给娃最牛的语文启蒙:
语文就是一种生活,要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趣味;
语文不仅是写作文,也是口头的表达;
不要沉迷于网络化的碎片信息里,要系统化的阅读。
1
语文在书本中,更在生活中
王老师上传的视频,很多都是学生的作文分享,看完你会发现,作文的题材都相当的接地气,身边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写入文章里,比如同桌的肖像,比如自己名字的来历,比如寒假的趣闻。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午太困,聊一聊青春痘”。基本上每个青春期的孩子脸上都有,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小伙伴”,聊起来真是滔滔不绝。👇
第一个圆脸的小姑娘一张口,就是一段郭敬明看了都自叹不如的青春疼痛文学:
我觉得青春是一个浪漫至顶的人,他见山是蓬莱,见海是瀛洲,见花便是全世界,唯独见了青春痘,那是月球表面。
关于“青春痘”的各种开挂似的神比喻,更是层出不穷:
3米开外看是芝麻粒,3cm的距离是鸽子蛋;
青春痘啊,那就是你脸上的老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脸上有黑头。
整个课堂最大的特色就是“活”,主题和内容是鲜活的,孩子们的状态是雀跃的,而这种源源不绝的活力,就在于王老师的主张“语文,要在生活中学习,挖掘生活中的趣味。”
生活处处可见语文的身影:菜市场嘈杂的叫卖声,街边的小夫妻的斗嘴,沿街店铺的五花八门的招牌和玻璃门上张贴的海报……生活中的语文脱离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最能解放孩子的思维和大脑,也让孩子的表达变得有趣和自由。
2
语文不止是写作,也在口头的表达
在王老师的课堂视频里,基本上全部的镜头都是孩子们在说,在朗诵,在表演,在游戏。
他说:“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不仅锻炼他们的写作,还鼓励他们口头表达出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语文的学习,口头表达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一个孩子如果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有话想说,也有话愿意说,那么他就会对语文学习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就像这一则点赞率非常高的视频:肖像描写。👇
同学的肖像,在这群孩子的口中,变成了风度翩翩的佳公子,长着小圆脸儿的娇滴滴的小花,手指修长有力的小老弟儿……这些精妙恰当的描写,让网友忍不住惊叹,大神老师班上的孩子,个个都是语文“仙童”。
虽然孩子们的课堂发言不是即兴的,但在他们写稿子的时候,脑子里会预设出一个场景:明天我要讲给班上的同学听,那一定要讲得有趣,生动,在有限的时间里清晰的勾勒出同学的形象,才能让大家很快猜到写作的对象……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都会让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不少。
而且课堂的讲演和表达,是互动的,即时反馈的,在王老师的视频记录里,我发现去年最开始的几个视频,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只是机械的朗诵,僵硬的比划动作,‍念完自己的内容就局促不安地坐下。
‍到一年之后,能够镇定自若地表演完自己的作品,甚至演完后还会继续站一会儿,享受同学们带来的掌声和赞赏。很多原本对语文不感冒的男生都说,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所以就越学越带劲,期待自己下一次的表现会更好。
对于学龄前的娃来说,最好的语文启蒙,就是平时多和孩子对话,多让孩子开口表达。我平时带OK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闲聊。
工作就算很忙,每天也要雷打不动的抽出半小时,带他去散步,路上就聊一聊白天发生的事情,吃了什么好吃的,玩了什么好玩的,或者只是简单的说一说“季节”的变换。
比如刚刚下过雨的时候走出门,OK会告诉我“妈妈,空气好好闻哦!”我就会问他“是啊,很好闻,那闻起来像什么?”
OK想了想,说:“啊,我知道了,像吃了一口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
我很享受这种谈话,小朋友嘴巴里总会时不时的蹦出天马行空又创造力爆棚的词汇和句子,OK也会从我自然流露出的惊喜中,感受到来自妈妈的肯定和鼓励。
就是这样的日常的对话,一问一答,点点滴滴的累积词汇和修辞,语文的学习在润物细无声地发生着。
3
阅读,不应该只在碎片化的时间里
很多粉丝都给王老师留言说:看了你的视频,我想回到初中去,重新去学语文。
王老师的回应却很中肯:我想说,那你穿越回20年的课堂,你还是不会爱语文的,因为你的触点还是网上的短视频,觉得好玩有趣。真正的语文学习,还是要完整系统的去阅读。花时间去阅读,这就是我对粉丝最大的期待。
语文的学习是最没有捷径可走的,语文功底就是童子功,靠日复一日的阅读积攒起来的,就是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一直对阅读不感冒,不开窍的孩子,是非常容易让家长焦虑的。
但每次谈及阅读的重要性,大家的关注点都是“要给孩子看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就提过,给孩子看什么书,就三类:
1、课本
2、和课本相关的参考书
3、孩子感兴趣的
所以比起“给孩子看什么”,我觉得父母更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孩子是否有足够多的时间来阅读?
现在的娃,除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外,其他时间基本都是被塞满的:培训班,兴趣班连轴转,回家还要练琴,练舞,完成培训班的课后任务。
没有留白的时间,和彻底放空的大脑,就算把再有趣的书塞给孩子,他们也很难有劲道去打开翻阅。也许仅剩下的一点空余时间,孩子更想做的,是躺着,或者和爸妈一样,躺着+刷刷手机。
给孩子相对宽松一点的空间,他们才有机会慢慢长好,慢慢养成喜爱阅读,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孩子们在读书的就尽情地读,写字时就认真地写,交流时就自由地交流,背诵时就美美的背诵。这或许就是语文学习最好的样子。
觉得喜欢今天的文章或者觉得有用,可以在右下角“点赞”和“在看”双连击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