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我用失败的写作经历,写成了一本书
统筹:LIT.CAVE工作室
本期策划:LIT.CAVE工作室
LIT.CAVE编辑部
这里是「图书短评」2021年1月第5期,我们每周向读者征集300字左右的短评,并且于周日集结发布,以下是本周的评论精选。过稿作者将获得文穴阅读馆福利。
2021年1月第5期
明智的孩子 / 安吉拉·卡特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1
「它被誉为女性版的《百年孤独》。」
友方评论员@灵兮:
《明智的孩子》讲述了一对年过七旬的双胞胎姐妹多拉和诺拉,她们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梅尔基奥·哈扎德爵士的私生女,在杂耍舞台上的全盛期被称为「幸运的机遇」,她们的私生活就像她们的舞台事业一样丰富多彩而又飘摇不定。
在父亲的生日聚会上,75岁的朵拉回忆着自己的人生。她们终于见到了父亲的三个妻子,也遇到了数目众多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他们也同样对谁是自己的真实父亲不是很清楚。
作者安吉拉卡特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诙谐戏谑的才智著称,不放过任何的契机在大大小小的事件上表达她的女权主义见解。
在《明智的孩子》中她创造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家族传奇,用以庆祝舞台的诱惑和秀场的魔力,同时探索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系,短暂和不朽,真实和谎言。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 马塞尔·贝纳布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1
「一本挑战悖论的不可能之书,作者在其中幽默解剖写作欲、探究写作之难。」
友方评论员@Gini:
这是一本具有后现代气质的文学作品,但它却同时又是一部反后现代文学的作品。它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马塞尔·贝纳布。它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文本形式是作者絮絮叨叨的心理活动。
作者反复描写自己写作失败的经历,然而,他创造出来了读者手中捧着的这本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这是反败为胜的绝佳例子,是把一连串失败变成成功之路的辩证法奇迹。我们已经听够了西西弗斯练出了肌肉!」在本书大大小小的悖论之中,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悖论。
此外,作者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在进行自嘲。黑色幽默突出描写周围世界的荒谬,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补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甚至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这样的黑色幽默也隐射了后现代大环境中作者写作的困境。
幸福之路 / 伯特兰·罗素
出版社:果麦文化|天津人民
出版日期:2021-01
「90年长销经典,诺奖得主罗素风靡东西方的幸福指南。」
友方评论员@麦尔苏穆:
作者在书中引了无数次「精神分析」这个心理学流派所阐述的观点来加以叙述。了解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所提倡的观念是很「神秘学」的味道,那种感觉有点像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道家学说,在这个时代够不上科学的观念总是命运多舛,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似曾一度为主流的儒学般流传并不断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于我们可以在很多中外的小说名著中都看到「精神分析」的影子。作者所做的并不是为这个学派打广告,而是驳斥。
我须承认,尽管他是大作家,对于开篇的论述我是不接受的,因为精神分析的观念在此前我是不加选择地认同。可是,奇怪事情就是这180页的小书,竟让我想要摈弃所读大量关于精神分析的观点。
为什么会被这样说服,大概是他的所言的幸福学说是常人可以做到的,那是一种可以看为逻辑化的充满理性的幸福学说,他并不针对于某种人群而发出会令那种人群惊艳深人发醒的趣文,也非贵族阶级用以掌控工人而富有煽动性的宣言,他严谨的将书分为幸福「底因子」与不幸「底因子」两部分来展开论述,其中不乏晦涩难懂之处需要网络搜索一些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理解,但若理解,便接近顿悟。其中在「不幸底因子」那一板块中有一章名为《浪漫底克的忧郁》更引我深思,忍不住要在这里增加些余缀。
我们与恶的距离
/ 吕莳媛 / 公共电视
出版社:后浪|中国友谊出版
出版日期:2020-11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有标准答案吗?我们与恶的距离,也许仅隔着一次轻率的转发。」
编辑部评论员@Jay:
《我们与恶的距离》引起我们思考的不仅是关于善恶的判断标准,更多是舆论对人的影响,比如施害者家属,这些「无辜」的人,往往会连同坏人一起,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这种现象跟我们的文化有关,中国古代有「诛连九族」的刑罚,就像「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一样,一个人的名誉,往往跟他的父母、子女乃至家族有关。
相比于单纯地看剧,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故事之外的元素,比如它背后一些社会事件,或相关制作人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可供读者在电视剧上作更多延伸。
不过,剧本中很多对话都显得有些琐碎和多余,当然这些内容在演员表现时是没有问题,甚至是必须的,因为它试图给我们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场景,但落在字句上,却显得拖沓。
注:每期征评为lit.cave编辑部希望征集的书籍,读者投稿可不限于此范围。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