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论死亡与生命
1⃣️5⃣️9⃣️
我一直相信,在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有模样,不止是眼前可见的具象物品,抽象的事物也有其模样,比如爱情、感受、信仰,还有死亡。
前不久, 微博 话题#00后开始立遗嘱了#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讨论。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写过的遗书,拖拖拉拉写了几百字,写至如今依然没有正式的结尾。我意识到,也许每个人都有探求“死亡”的好奇,又或许像曾经的我一样,对于死亡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死亡”究竟是什么模样?
你又是否思考过和“死亡”有关的话题?
汶川大地震 时,由于距离相近,阿泽的家乡也有很强的震感。他记得闷热的下午教学楼不知怎的开始晃动起来。那时他还在读小学,年纪尚小,教室因为同学们的新奇感而逐渐沸腾起来,老师慌忙组织同学们下楼,校门口被家长们堵得水泄不通,鸣笛声、尖叫声、楼房坍塌声充斥着阿泽的耳膜。他等了很久依然没有等到爸妈来接他,不明所以的他一个人走回了家,正敲门时,一大块墙体倾倒下来,小小的他被死死地压在下面。阿泽回忆着那时候的自己,“我一直在哭,什么都看不见,只觉得身上越来越重,马上就喘不过气了。”
被救之后,他昏迷了很久,那时的他不懂什么是死亡,醒来时看到临时搭起的救助帐篷、不那么明亮但是安稳不动的灯光,还以为自己是到了天堂。
晓晓的故事,难以简单诉说。作为曾经的重度抑郁与焦虑患者,备受折磨的她很多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晓晓说,“很多时候我没有办法克制死亡的欲望,但更多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自己求生的欲望。”这是走出深浓阴霾之后的她告诉我的。
现在的她常常会去精神健康中心做志愿者,里面有不少比她更小的青少年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主动权的她总是现身说法,其实,生命里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可以主动出击。
听过一句这样的歌词,
“是我来自漆黑/而又回归漆黑”。
我们因为心爱的亲人去世而痛哭流涕时,长辈们总会用这句话安慰我们,“所有人的归宿其实都是这样”,随着心智的成熟,我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
00后一代开始考虑立遗嘱,并不是传统长辈眼中“给自己折寿”的可笑行为。遭受过不可抗拒的 自然灾难 ,经历难以忘怀的人生起伏后,不断成长起来的我们,对死亡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思考,正是这些思考带给了我们更多拨开恐惧的勇气,更多客观理智的坦然。
就像阿泽最后告诉我的,“好像越长大越不害怕死亡了,因为在死亡之前我们已经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也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可以做。”
我们逐渐明白,生命因死亡的存在而脆弱,但也因死亡的存在而坚韧。与其忌惮死亡的单薄与苦痛,不如放眼此刻的生活,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但还没做的事情,完成一些一直“纸上谈兵”的梦想。无论喜怒哀乐,或是跌宕起伏,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因此而变得丰富,每一天的我们都能清醒地感知到——
“我们在活着”。
有人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的确,这个世界上没有先知,但却有无数前进的先锋;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但却有无数人正走向未来。
尚未写完遗书的我,和拟完遗嘱的你正在走向未来的路上,一道同行。既然明天的掌控权尚未在我们手里,那我们便可以在今天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