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滑轮”教学反思(一)
“滑轮”一节课是在学习了“杠杆”以后,学习的又一种简单机械,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安排了两课时来完成学习任务,下面把第一课时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梳理和反思:得: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感觉有以下几处亮点值得进行反思总结一下。亮点之一: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滑轮”的导入环节,采用了一段漫画性质的视频(如图所示),漫画中一胖一瘦两个人,同样利用滑轮拉动重物,结果胖子轻易就把重物拉上去了,而瘦子不但没有拉动重物,反而被重物拉了上去。
当学生看到这段漫画视频以后,不仅开怀大笑,趁此情形,我加以引导,从而很好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亮点之二:联系实际认识滑轮的用途对于滑轮,其实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不足,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滑轮的了解,在此分两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认识滑轮。第一环节:从升国旗入手初步认识滑轮对于每周星期一的升国旗,每个学生都不陌生,可是至于国旗到底是如何升上去的,学生其实并不了解,为此借助这个熟悉的场景,引出滑轮这个简单机械。(如图所示)
第二环节:了解滑轮的应用在初步了解了滑轮的作用以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在日常生活中滑轮的应用”。(如图所示)
亮点之三: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在认识了滑轮的作用以后,接下来就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第一环节:动手尝试——小组合作:采用绳和一个滑轮提升将货物提到高处,你有什么方法?请用钩码替代重物来模拟.以下就是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情形。
第二环节:初步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
亮点之四: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第一课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滑轮的特点,这里实验探究不仅可以总结出滑轮的特点,而且为后面学习功、功率以及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做实验的准备。
(一)以下是学生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过程。
(二)以下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实验数据提起钩码的方式阻力的大小(N)拉力的大小(N)重物移动的距离(cm)拉力通过的距离(cm)拉力的方向直接提起2N2N10 cm10 cm竖直向上利用定滑轮提起2N2N10 cm10 cm竖直向下、斜向下、水平方向利用动滑轮提起重物2N +动滑轮0.2N1.1N10 cm5 cm竖直向上(三)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四)利用多媒体展示滑轮的实质其实“滑轮”就是“杠杆”的变形,为了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实质,在此利用多媒体,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出来。1.定滑轮的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的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失:本节课第一课时主要认识了滑轮及其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由于学生初步学习滑轮,对于滑轮的特点理解处于表面层次上,尤其实验的数据测量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训练。另外这一课时的实验探究直接影响以后学习“机械效率”,为此还要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措施:结合第一课时总结反思以后,设计采用相应的习题训练,所采用的习题主要是各地中考试题汇编,既可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直击中考。具体习题训练如下:1.图中,A装置是定 滑轮,使用它的目的是改变力的方向。
2.如图所示,用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一端拴在钩码上,手执另一端,分别用力F1、F2、F3匀速拉起钩码。忽略绳子与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F1较小 B. F2较大C. F1、F2、F3的大小不能确定 D. F1、F2、F3一样大3.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 他们设计了如图3 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C )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微信ID:shupengcha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