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重力”课时设计思路
“重力”是继学习了“弹力”以后第二个重点知识,本节课重点学习以下内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万有引力等。应该说,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尤其和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本P7“想想议议”中的两个问题。
(1)水为什么总是从高处流向地处?
(2)掷出的铅球为何总要落回地面?
生:(1)思考并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2)进行如下小实验,并且思考为何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师:其实要想解决大家刚才遇到的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第二重要的力——重力。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入手,从生活走进物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课堂探究
知识点1:重力的概念
探究活动1:重力的产生
师:刚才我们大家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导致的,那么大家列举一下身边还有重力存在的事例吗?
生:讨论并列举重力存在的实例。
师:刚才大家列举的这些实例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看来大家都很注意观察生活。
那么重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第一自然段,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生:阅读课本并找出重力产生的原因。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已经知道——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地球
(设计意图:关于重力的产生这部分知识由学生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拨。)
探究活动2:万有引力
师:刚才我们在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问题没有,那就是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可是并没有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实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万有引力。
那么什么是万有引力?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第二自然段,思考何为万有引力?
生:阅读课本并得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师:牛顿认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设计意图:在学习万有引力的时候,结合牛顿由“苹果落地”引发的思考,进而得出的伟大发现,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知识点2:重力的大小
探究活动3: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师:托起质量不同的物体,会感到所用的力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重力大小不同。那么,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8给出的实验过程,进行分组实验。
生:完成分组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并完成图像。
生:结合实验数据或图像,分析得出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物体的质量增大几倍,其所受的重力也就增大几倍,即: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大小成正比。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进一步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生:阅读课本并总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设计意图:关于重力大小这一知识点是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来完成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完实验以后适当加以引导点拨,进一步得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知识点3:重力的方向
探究活动4:重力的方向
师: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问题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师:由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一下都有哪些应用?
生:阅读课本并讨论重力方向的应用实例。
师: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好象是脚朝上的,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我们通常所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生:分组讨论得出“下”是指——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里的“下”是指向地心。
(设计意图:重力的方向是个难点,尤其对于“竖直”以及“下”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为此通过学生实验并互相讨论才能加以解决。)
知识点4:重心
探究活动5:物体的重心
师: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的表现就好像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那么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找到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
生:阅读课本并找出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
(1)重心在物体上(质地均匀、形状规则)
(2)重心不在物体上
师: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何来确定它的重心呢?——悬挂法。
生:结合动画演示进行分组实验,学习找重心的方法。
(设计意图:物体的重心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探究活动6:重心与稳度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物体的重心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实验,并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讨论以后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心越低越稳定
师:你能列举几个重心与稳度实际例子吗?
生:讨论以后进行回答
例:不倒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实际上是重心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并结合实际例子加以理解和强化。)
第三环节:课后探究
探究活动7:万有引力与航天
探究活动8:超重与失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知识的推展与延伸,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