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论》经方剂量中的一两到底等于今天多少克?

一、中国历史上度量衡是动态变化的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有自己的度量衡;汉代大致沿用了秦代的度量衡。但历史演变,朝代更迭,度量衡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宋1斤约为660g,今天我们采用的1斤是500g,这都是变化带来的。要能够回归本源,就要找到标准参照物,比如现在的1kg,在标准大气压,4摄氏度时,一升纯水的质量为1千克。当然,后续也有新的参照物。因为标准参照物不统一,古代又未达成一致,所以众说纷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古三两即今一两”,以及教材规定的“1两约合今3g”,但质疑声也不少。

二、古代用药的习惯和现在差异

在古代,一些草药是新鲜药材,比如典型的是麻黄。新鲜药材和干药材肯定是不一样的。

此外,很多人很容易把今天的先进的物流、交通运输以及经济水平带到古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古代在运输药材主要是马匹,其成本是高昂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药物,很可能是自己扛过去,只有大病才看医生。那么,看医生的成本也不会太低,不可能随便就找医生。只要设身处地,让思想回到东汉兵荒马乱的时代,就容易理解剂量。

三、基本的合理性原则

比如桂枝汤,其中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若一两等于3g,就成了桂枝9克,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60g以上了(好的大枣重量每枚可达到8g),这个明显不符合用药的逻辑。但1981年考古发现了汉代的度量衡“权”,李可、郝万山等也做了研究推广,若汉代一两等于今天15g,那么桂枝汤的剂量就容易理解了,也符合逻辑了。

(0)

相关推荐

  • 汉代度量衡-经方必须知道的剂量问题

    汉代度量衡-经方必须知道的剂量问题

  • 㕮咀

    "㕮咀"这个词出现在<伤寒论>中,只出现了一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自汉后,后世之人对此一直不解. <伤寒论>: 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

  • 《伤寒论》的药量,一两到底是几克?

    艾玛,不是电动车! 艾玛,是当你看到<伤寒杂病论>仲景先生处方的一刹那发出的惊叹,仲景先生动辄几两的用药量,往往让你觉得,"艾玛,仲景先生用药量这么大啊?",其实呢,仲 ...

  • 《伤寒论》中1两到底等于3克、8克,还是15克?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药物剂量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悬而未决. 本文作者深谙其道,并从临床用量."药称"折算.古代衡器( ...

  • 一个视频讲清楚伤寒论一两到底等于多少克?临床中医二羊的总结

    一个视频讲清楚伤寒论一两到底等于多少克?临床中医二羊的总结

  • 伤寒论经方剂量系列016: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汤 此方出自<金匮要略>,为镇静.安神方. 其方药组成及用量.煎服法为: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根据实际称重: 小麦 小 ...

  • 伤寒论经方剂量系列020: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的组成与用量 芍药甘草汤虽然用药仅两味,却是一张伤寒论中经典名方.为古代的解痉止痛方. 其组成.用量及煎服法如下: 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

  • 伤寒论经方剂量系列019: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之组成与用量 白虎加人参汤虽然是一个加味方,但也是一个常用方.是古代的急证用方,多用于发热性疾病,有解渴.止汗的功效. 其组成.用量及煎服法如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 ...

  • 伤寒论经方剂量系列018:麻黄汤

    麻黄汤组成及用量 麻黄汤为经典的太阳伤寒方,具有辛温解表的作用. 其用药组成及煎服方法如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 ...

  • 伤寒论经方剂量系列017: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是古代的解酒止利方,有清热止泻的功效. 其方药组成及煎服法如下: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 ...

  • 伤寒论经方剂量系列014: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汤可以归类为栀子类方.这是一张古代的理气除烦方. 为什么呢? 伤寒论原文是这样说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此方由三味药组成,所以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