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有可能是肝的问题

导读:“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今天我们来聊聊“肝咳”。

《内经》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咳嗽,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景岳认为:“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五脏之咳”仍各有其“兼证耳”。《素问·咳论》所说“肝咳”,主要系指咳嗽而见有肝经之形证。

考诸医籍,有关“肝咳”的论述和验案颇多,兹结合临床管窥之见,简要分述如次。

1

肝气犯肺,咳嗽胁痛

尤在泾曰:“久咳胁痛,不能左侧,病在肝,逆在肺”。肺居高位司呼吸,主肃降,肝主疏泄,其气升发,二者相互制约,升降有序,维持其生理机能。

今肺病气郁,失其清肃之令,不足以制服强肝,则肝木反乘肺金,以致出现咳嗽频作,胁肋胀痛,脘闷嗳逆,脉弦诸证。

此时当以轻清辛散之品疏肝解郁,以遂其条达之性,方如四逆散加浙贝、桑叶、杏仁。

它如前胡可“止咳嗽,升降肝气”,白蒺藜可疗肝郁“咳逆伤肺”,二药有肝肺同治之妙,可以随症选用。

若气郁甚而久者,可酌加青陈皮、娑罗子、旋覆花、郁金、佛手等。

近贤张聿青和章次公治咳著用此法,现录张氏医案一则如下。

陈,久咳不已,肺金无权,不足以制服强肝,腹中作痛,故以平肝疏木法。

金铃子,青陈皮,砂仁,桑叶,制香附,广木香,郁金,楂炭,茯苓,镑沉香。

肝气横逆犯肺,固可并发胁痛,然而肝咳则木郁侮土,亦可见腹中作痛之症。故用疏肝平降之品,克制强肝,一以疏解肝之气郁,一以畅调脾胃,则咳嗽诸症可以自除。

王好古说:“白芍可疗肺急胀逆喘咳”,朱良春说:“柏子仁有清肺滑痰之用”,《现代实用中药》云“桑椹子可清凉止咳”,皆可随证选用。

2

木火刑金,咳呛目赤

陈修园曰:“肺为脏腑之华盖……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由本脏蕴热或肝气郁久而产生的肝火,冲激犯肺,多见咳呛频作,声高气急,牵引两胁下痛,烦躁易怒,咽喉干燥,渴欲饮冷,脉弦细劲,苔黄少津等一派“木火刑金”之证,甚至上逆之火灼伤肺络而致咳血、鼻衄。

治当急以清肝泻火为主,佐以肃肺止咳。

《医醇賸义》之丹青饮、《统旨方》之清金化痰汤、景岳化肝煎、钱乙泻白散以及黛蛤散等均可增损而用。

它如代赭石、金沸草、山栀、黄芩、青黛、杏仁、杷叶、郁金、桑蒌皮、天麦冬皆可法活机圆地随症选入。

近贤丁甘仁、姜春华善治此症,爰引姜案一例如下。

王××,男,48岁。

肝气郁而化火刑金,面红目赤,痰少咳剧,咽干胸胁痛,苔薄黄而干,脉弦,治以清肝护肺。

丹皮9克,山栀9克,木蝴蝶3克,百部9克,蛤粉9克,全瓜蒌15克。

邪热蕴肺和燥气袭肺也会出现类似“痰少咳剧、咽干胁痛、苔薄黄干”等症,需要辨治。

肝经气火循经上逆致咳,目赤多为必见之症,又常伴见眩晕头痛,额胀耳鸣,面部烘热,故方中当参入苦寒直折火势之品,如胆草、山栀、青黛、黄芩等泻木以宁金;

邪热蕴肺多有风温袭肺史,治当辛以散之,凉以清之,甘以润之。

至于燥气袭肺又必有明显的秋令发病的季节性,非润燥结合疏化则难以为功。

3

肝脉瘀阻,咳逆胸窒

唐容川说:“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抑,则血脉得畅。”若肝气郁滞,则会导致瘀血内阻,使肺气的正常肃降受碍,咳遂作焉。

常见在咳逆的同时,伴见胸窒和胸胁刺痛,甚则不能转侧,痛甚咳益剧,吸气咳尤加,更重者则咳血,多兼有外伤史。

施治当以化瘀为要,佐以肃肺。

清代名医曹仁伯曾创瘀热汤,以仲景旋覆花汤加芦根、杷叶组成,专治此类瘀血内阻、化火刑金,使肺气难以肃降之咳症。

对瘀甚者增伍苏子、郁金、三七。

《继志堂医案》出血门中,此类验案颇多,今摘个案如下。

阳络频伤,胸前窒塞,咳逆不爽,舌红苔黄,脉形弦数,此系瘀血内阻,郁而为热。肺胃受伤,极易成损,慎之。

旋覆,猩绛,葱管,芦根,枇杷叶,苏子,桑皮,川贝,知母,忍冬藤,广郁金,参三七,竹油,地骨皮。

此类证候虽宜活血,但仅可辛通肝络,不可峻逐破瘀。观曹氏用药颇有分寸,只取旋覆、猩绛、郁金、三七,摒弃了三棱、莪术、红花及虫类药。

它如桃仁、当归、赤芍、瓜络既可活络理肝,又能止咳化痰,尚可灵活配入。

4

肝阴受损,咳嗽潮热

清代名医王九峰曰:“肝脏阴虚阳僭,是以呛咳咽痛,动劳则喘”。

此因肝血不足而生风,风火上炎,灼伤肺阴之故。其特点是病发较缓,呛咳时作时辍,其声不扬,多伴潮热盗汗,腰酸失精,脉弦细数,舌红少苔。

延久则胁肋隐痛,目眩头晕,两耳蝉鸣,烦扰梦频等一派阴虚阳扰之症,多见于病久肝肾渐虚或痨瘵患者。

治疗当在养肝阴的同时兼滋肾阴,使水木并荣,方为两全。

王九峰主张用金水六君煎,但陈皮、半夏毕竟失之温燥,不及沈金鳖之滋阴清化丸更为合拍。

此方由生熟地、天麦冬、知贝母、茯苓、山药、花粉、五味子、甘草组成,不仅能滋养肝肾之阴,且可清燥润肺,使上下同治,标本兼顾,取效颇捷。

若脾虚纳差者,为防膩膈,可在青陈皮、橘叶、娑罗子中略选一、二味参入,以助脾运而止咳。

清末名医柳宝诒对肝阴不足致咳者,诊治颇具卓见,姑录一案如下。

章:木火左升,肺胃不降。升多降少,气逆于络,则血随之而上溢,此贵恙之病源也。血后而咳不止,以及晚热不寐,皆肝肺两经不足所致。受病在肺,而病本在肝。

调治之法,只宜清养肝阴为主,少佐肃降肺胃之品,便已足矣。

北沙参,白芍,大生地,制女贞,旱莲草,茯苓,苡仁,炙甘草,川百合,枇杷叶,丹皮炭,蛤壳。

在一般情况下,治咳很少用血肉有情之品,恐碍肺气的宣发肃降。但若遇到叶桂所言:“肝阳化风,旋扰不息,致呛咳不卒期”的这类患者,则不何墨守陈法,必要时须投大剂阿胶、牡蛎,甚至鳖甲、龟板以峻补将涸之真阴,否则阴不敛阳,阳不抱阴,虚风不息,咳终难愈。

5

胆火上逆,咳呕胆汁

《素问·咳论》日:“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叶桂曰;“少阳郁热,上逆于肺,证见两寸脉大,咳甚脘闷,头胀,喉痒,应先解木火之郁”。

二者均说明胆因附于肝,与肝相表里,同为相火之脏,性温而主升发之气,受邪后常易使气上逆冲肺而致咳。稽其邪之来路,正《咳论》所指:“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考其治法,李冠仙说:“肝气上逆,必夹胆火而来,平其胆火,则肝气亦随之而平。”

胆秉木之余气,所以清胆不宜像清肝而用大剂苦寒和重镇之剂直折其火,必须配入适量的祛湿利胆之品,当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的蒿芩清胆汤为主方。

其它如矾郁金、夏枯草、金钱草、蒲公英、冬瓜子、车前子等均可辨证增入。

另吴鹤臬《医方考》有柴前连梅饮一方(柴胡、前胡、黄连、乌梅、薤白、猪胆汁、童便、猪脊髓),主治“咳嗽,时盛时衰,粉红痰后变为青黄”。曹仁伯认为系“肝胆留邪”之症,治胆火上逆的咳嗽时,亦可使用。

6

结 语

肝咳属中医内伤咳嗽的范畴,是肝病影响到肺而引起的咳症。根据其病机不同,约可分为上述五种证型。肝咳病本在肝,继发于肺,故发病时常先见肝病症状。

治疗大法需遵秦伯未所说“治肺止咳,佐以调肝”,双管齐下

肝气性升,风木易燃,肺为娇脏,不耐邪侵,故治肝咳之药最宜清凉潜降,切忌燥热升散。

非但麻黄、细辛、干姜等不宜投,即使半夏、远志、桔梗、橘红亦须慎用。

前贤治肝用药有六忌“疏泄不可太过,补脾不可太壅,祛湿不可太燥,清热不可太寒,逐瘀不可太破,养阴不可太腻”,在治疗肝咳时,也应参考遵循。 

注:本文原载于《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