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溪对内家拳的贡献与影响
张松溪对内家拳的贡献与影响
□ 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 刘冬梅 大连医科大学体育部 刘冬柏
一、内家拳的历史沿承
内家拳为我国著名传统拳术名。 经数百年的流传变迁,现在已
经发展出太极、八卦、形意等拳术。最早的称谓出自宁波武术名家黄
宗羲之口,相传为明初道士张三丰所创立。从内家拳的特点而言,其
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至柔为刚和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等武学特色
兼以防守为主、后发先至的功夫意境,使内家拳一时风行天下,创造
出辉煌的拳术历史。 但由于其相传师训甚严, “学拳不可轻泄于人,
更不可于人前卖弄精巧”,过于自重保守,致使门派中人才寥寥。 更
重要的是反清复明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内家拳的高手,参与
宫廷争斗和推翻统治阶级的武力对决,到明末清初时,朝廷对内家
拳颁布严厉的禁令,禁止众人学习内家拳。内家拳自此衰落,仅有一
些尚武者在远离朝廷视线之地偷偷学练, 几乎到了无人传承的地
步。随着清朝内部矛盾的逐渐缓和,内家拳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
二、内家拳的拳术特点
内家拳将道教气功导引之法融于拳法中, 使拳术具有运行匀
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等武功至高境界。 八卦掌、太极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 、大成拳等,皆从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
内家拳境界,从表现上看为明劲和暗劲之分。 明劲的武术境界被称为炼精化气的过程。 就是通过全身锻炼强健肌肉,运用关节各
处力量来出拳。明劲修炼成功,除强健体魄外还能开发人体潜能,激
发人体隐藏的极限之力。就是所谓的练体士。这些人虽然孔武有力,
但精气却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如此,若是只懂明劲,一味猛打,又
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则会把身体的精血体能都打空了,所以比
普通人还要衰败得快,无法达到养生之道。 中年过后修炼明劲的人
就会气血衰败,身体因长年超负荷修炼,一身是病,多数早衰而亡。
暗劲是以体血和精力经导引转化为能量,并能通过修炼把能量
转化成精气的能量。 修炼成功会修身养性益寿延年。 这些人的特征
明显,人达到一流内家高手程度,太阳穴会高高鼓起。这也是内家和
外家的区别。
三、张松溪与内家拳的渊源
张松溪处在朝代更迭动荡时期,社会内部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与此同时国家外部环境受倭寇骚扰,人民生活在双重压力下痛苦不
堪。 统治阶级对内家拳的打压致使内家拳的生存举步艰难。 内家拳
分南北二派,北派内家拳以杨露禅等为代表人物,南派内家拳具有
影响力的就属张三丰三代传人张松溪。
张松溪,浙江宁波人,明代嘉靖年间人士。生于 1506年,卒于约在 1620年左右,终年 110多岁。 张松溪自幼喜欢武术,喜爱与同龄人摔跤。 很小的时候,偶遇武当派孙十三佬。 孙十三老见其筋骨清奇、头脑灵活,甚是喜爱,传授武当派中的内家拳术。 张松溪遂拜在其门下学习搏击之术。张松溪勤学好武,经名师指点,数年后武功终于大成。 张松溪其平凡伟大的一生因几件事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1.千斤神力,轻松退敌。 一年冬季,张松溪坐着一驾六匹马车到
内家拳系中华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在历史上,内家拳法以其内力深厚、后发先至变幻莫测等特点扬威武林。 本文对内家
拳特点,武学大师张松溪与内家拳的渊源,及他对内家拳的贡献作一
北方出行。 在归途中,车夫驾驶不慎,车轮陷入路边深坑。 车夫几次尝试打马试图从深坑中出来,都没有成功。车夫正在彷徨,无计可施之际,只见张松溪跳入坑中,抓住车轮,双膀用力,竟将车轮抬起来。车夫见状大喜,驱赶六匹大马终于使马车从深坑中脱困。 这一幕被路边几名少林僧人看到,对张松溪的功夫不服气,当场提出比试功夫。 张松溪推脱不了,只好答应明日比武切磋。 一行人来到一处客栈,当晚张松溪身着夜行衣,悄悄潜入这些僧人住处。在僧人所住客房横梁上观察僧人谈论武艺。 听到有趣处不禁哑然失笑,引起僧人警觉。 张松溪急中生智,迅速扑灭室内烛火,室内顿时漆黑一片。 这些少林和尚循声向张松溪攻去,张松溪借力顺势将来人扔出,连续
击飞数人后遁走。此次交手张松溪击伤数人。众僧人得知所遇高人,
与之争斗无法取胜,第二日,匆匆离开。
2.盖世武功,威震群雄。 嘉靖三十二年江浙一带正值倭寇来袭,
各地纷纷组织队伍与倭寇对抗。 当时社会上对少林武功推崇备至,
不少大户纷纷重金聘请少林僧人前来保护家人,阻击倭寇。 其中有
一大户人家请来 70名少林僧人防备倭寇。这些僧人自恃武功高强,
听闻张松溪为当地武林大家,心存挑衅之意,就派人前来拜帖,想与
张松溪比试。张松溪以各种理由婉拒不出,众僧得知情况后,大笑张
松溪胆小怕事,有名无实。有好事的人知道后,来找张松溪怂恿他与
僧人比试武功,挽回面子。张松溪经不住言语相激,答应和僧人在酒
楼上比试武功。 在酒楼上僧人派出高手在张松溪面前演示拳脚,张
松溪看到僧人的功夫不过如此,忍不住大笑,众僧人见状大怒,出言
不逊,纷纷要同张松溪比武。 张松溪朗声说道: “要想比武,要有证人在场,比武双方签生死文书,比武结果死伤无论。 众僧人找来公证人,双方签字画押,张松溪放下毛笔,袖手坐在竹椅上,这时一个僧人暴起,飞身直扑张松溪。 张松溪稳坐竹椅,稍侧身形,借力打力抬手将僧人顺势掷出窗外。 少林僧人像一粒弹丸坠落楼下,挣扎几下后毙命。众僧人见张松溪举手投足之间,一招毙敌,都被吓得不知所措,无人再敢挑衅。
3.古稀之年,功力精深。 张松溪高深的内家拳武功,一直是众
人拜师求学的目标。 但张松溪却一直在躲避众人的视线,即使如
此仍没有减少众人对他的关注。 在他七十岁时,一次进城被一群
少年发现。 他们看到张松溪兴奋不已,把他堵在城中一处,不让他
离开,都想看看张松溪的武功绝学。 张松溪看到无法脱身,只好含
笑答应众人的要求。 张松溪对众人说: “我今年七十多了,就表演
一下与各位同乐吧。 张松溪让这些少年找到三块百斤大石相叠,
稍事调整,举左掌猛劈一掌。 只见三块岩石被掌劈到一分两半,众
人见到张松溪古稀之年还有如此神功, 大为惊叹, 认为这是不可
思议的奇迹。
4.传艺授徒,独身一生。 张松溪为人谦和,对人恭敬,做事从不
彰显自己。武学大成之后,有很多人想拜师学艺,但都被张松溪婉言
拒绝。他对收徒一事看得甚严,一生之中只收了四个徒弟。他对徒弟
有严格要求,要求徒弟行事谨慎,在外不准炫耀武艺。张松溪平时沉
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致使独身一生,终身不娶。 但其平时对母亲特别孝顺,一生不离母亲左右,以孝敬母亲闻名乡里,唯独没有组成家庭,是其对母亲最大的不孝。张松溪乡土家园观念严重,平凡的一生都是在宁波度过。
四、张松溪对内家拳的影响
张松溪以自己的武功,扩大了内家拳在武林界中的影响力。 经
过自己的勤学苦练,创造出独特的内家拳种松溪内家拳,为内家拳
术的推广和延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张松溪对世人的回避态度、
对授徒的不严谨态度、对世俗的保守态度,又使内家拳在发扬上受
到很大的阻力。
1.对世人回避态度:张松溪为人做事低调,其性格内向,不善与
人交流。只遵从师恩教诲,精研内家拳教义,很少与其他拳种进行交
流切磋。虽然他在内家拳上成就斐然,创造出松溪内家拳种,但对内
家拳的研究和进一步开拓和发扬,与其他武学大师相比,稍显不足。
2.对授徒的不严谨态度:张松溪保守性格态度也影响到他的授
徒,张松溪由于不善与人交流,独享自我世界,致使迟迟不能收到满
意的徒弟,一生只教授三四个。 在教徒弟上也把自己的独闭思维传
授给徒弟,对内家拳术的传授上也没有做到倾囊相授,讲解上也多
有保留。致使在他教授的徒弟之中,很久都没有内家拳高手的出现。
内家拳的影响力一直不温不火。 直至百年后出现了杨璐婵、董海川
等内家拳高手,内家拳才逐渐兴盛,再次风靡世界。
3.对世俗的保守态度: 表现一: 在倭寇入侵江浙,威胁宁波时,
当地驻军曾力邀张松溪前去传授内家拳,张松溪为防止内家拳流失
外人,竟以母亲身体欠安病重,无人照顾,不便离开为由,百般谢绝
不肯前往,使内家拳错失普及推广,发扬光大为国效力的机会。
五、贡献
张松溪经过多年刻苦训练掌握了内家拳的全部奥义,在总结前
人经验的基础上做了新的发展,创造出松溪内家拳法,丰富了内家
拳的风格和招数。 张松溪根据内家拳的特点与自己心得,总结出练
习内家拳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切。
曰勤者,要求练武人每天早早起来进行锻炼,提高手足的力道,
尽量少睡眠。 薪水井臼必躬。 陶公致力中原,而恐优逸不堪,以百甓从事,此一其素也。 曰紧者:两手常护心胸,行走时要保护左右两肋,对阵用锐器做击刺时不要用尽全力和速度。应采取可攻可守攻守兼备态势,不要发全力使自己丧失回旋余地的机会。心智要经常警觉,不要被一些诱惑所迷惑。站立之处要有所依靠,不要站在物体后方。遇事情像看到老虎时的惊吓状,如果敌人看见,就会先攻击你。 曰径:是说动作要像兔子,但不要脱离有效距离。 做事不要反复改动,这样会错失先机。 既志其处,则尽身中一毛孔力,咸向赴之,无参差,若猫捕鼠。 然此二字,则击刺之术尽矣。 曰敬者:要经常对自己自我总结,不要在外显露自己的特长。 不要争强好胜,这样会有很多敌人。 要严加禁忌,温良俭让,不忮不求,无用之物不要收藏。 曰切者,要学会忍耐(千忍万忍,掐指咬齿) ,勿为祸先,勿为福始,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看清事情对自己利害程度,不得已而后起。一试之后,可收即收,不可复试。 虽终身不见其形,不成其名,而亡所悔。 盖结冤业者,永无释日,犯王法者,终无贳期,得无慎诸。
从张松溪身上我们看到了两种性格, 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一是功成名就,即练成了绝世武功,创出松溪内家拳,为后人所知、所留。 二是不断地消极对待事物,能忍就忍,能躲就躲,不想在社会上显露自己的特点,不想扬名立万,总想逃避现实社会的束缚。张松溪就是这样性格矛盾的人, 我们要学习他提高和发展了内家拳法,为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延续作出了贡献,又要摒弃他思想守旧,故步自封的处事态度。
参考文献
[1]颜广文.松溪其人其事[J]中华武术,1997(10).
[2]郑刚.论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A].全国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