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yl物种说】今日--山烙铁头蛇(Chinese Mountain Pit Viper)

rlyl陪你每天认识一个新物种(总第1512篇)

好好学习  天天想上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有鳞目 Squamata

科:蝰科 Viperidae

亚科:蝮蛇亚科 Crotalinae

属:烙铁头属 Ovophis

种:山烙铁头蛇 O. monticola

物种介绍 Introduction

中文名:山烙铁头蛇(拼音:shān lào tiě tóu shé);

英文名:Chinese Mountain Pit Viper;

学名:Ovophis monticola (Günther, 1864)。

山烙铁头蛇,为蝰科烙铁头属的爬行动物,俗名恶乌子、黑斑竹叶青、山竹叶青、阿里山龟壳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0)列为:无危(LC)

外形特征 Description

雄性总长49厘米,雌性总长110厘米;尾长:雄性8厘米,雌性15厘米。头部有一个短的鼻子,长度是眼睛直径的两倍多一点。冠部被小的鳞片所覆盖,鳞片通常是光滑的,微呈的覆瓦状。

第一上唇与鼻腔不融合,由缝合线分开。上唇大,5-9个鳞片在它们之间形成一条线。唇间通常不互相接触,由2个小的上唇鳞片分开。有7-10个上唇鳞,其中第二个通常与前面的面部感觉坑接壤的鳞片融合。第四和第五个上唇位于眼睛下方,但与眼眶之间有一系列2-4个小鳞片相隔。身体粗壮,背部的鳞片光滑或有弱的龙骨棱,在身体中部有23-25个鳞,偶尔也有19或21个纵行的鳞。腹鳞和尾鳞(缅甸、印度东北部及中国和泰国的邻近地区)分别为137-176和36-62,尾鳞混合成对和单一,偶尔全部不配对(中国南部、越南、老挝的腹鳞和尾鳞127-144和36-54,以及马来西亚半岛:133-137和22-28)。

底色为灰色,背部有巧克力棕色斑点,斑点在前半部呈H形。下排两排交替的浅棕色。白色的Y形标记从脖子延伸到头部。腹灰色,带有巧克力棕色斑纹。身体矮胖。头为三角形,顶部为深棕色。唇呈灰色。从鼻子沿鼻翼到下颌角的浅条纹。眼睛小,有垂直的狭缝状瞳孔。眼睛和鼻孔之间有一个热感应坑。上颚的前部有两个大的铰链齿。尾巴棕褐色,顶部有一条细的白点中心线。头鳞片状。背鳞微弱地弯曲。

亚种与分类 Subspecies and Taxonomy

山烙铁头蛇台湾亚种(学名: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Takahashi于1922年命名。分布于越南、台湾岛、中国东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屏东;

山烙铁头蛇指名亚种(学名:Ovophis monticola monticola),Gunther于1864年命名。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贵高原、横断山及其周围山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和锡金;

山烙铁头蛇贡山亚种(学名:Ovophis monticola zhaokentangi),Zhao于199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贡山;

山烙铁头蛇华东亚种(学名:Ovophis monticola orientalis),Schmidt于1927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贵高原以东到东南沿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邵武。

生态习性 Ecological Habit

山烙铁头蛇这个陆生和夜行性物种栖息在各种环境中,多栖息于山区、常栖于灌木林、草丛、茶山或耕地以及有时也见于路边及住宅周围。但它更喜欢山地岩石区,在那里可以躲避。

在尼泊尔,这个物种喜欢中等海拔的潮湿环境。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15至2600米。对山烙铁头蛇的毒液知之甚少,但据推测它含有出血素和促凝血剂。已经有一个被该物种咬人的记录(印度梅加拉亚邦的另一个人于2017年死于山烙铁头蛇咬伤)。山烙铁头蛇表现出性的二形。啮齿动物是它的大部分猎物。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Breed

卵生的。产下4-11枚蛋。雌蛇会用竹叶筑巢并加以保护。有记录一雌蛇在6月下旬产下4个卵(其中2个未受精),大约在1个月内孵化。幼体总长15厘米。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山烙铁头蛇分布于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向东经缅甸、泰国到中南半岛各国、向南到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东、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和锡金。

保护状况 Conservation status

山烙铁头蛇被列为 "最不关注",因为它分布广泛,据说数量很多,对广泛的栖息地有耐受性,而且它没有广泛的威胁。

山烙铁头蛇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Ovophis monticola is a venomous pitviper species found in Asia. Currently, two subspecies are recognized, including the nominate subspecies described here. Recent taxonomic work suggests that most of thes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separate species. IUCN has already evaluated O. m. makazayazaya as Ovophis makazayazaya.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