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小传: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为芹而生,续梦红楼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87版电视剧《红楼梦》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经典。
当时,剧组为了很好地遵循原著,专门成立了一个红楼顾问团,红学专家周汝昌便是其中之一,居功至伟。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生于天津的一家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学,成绩很好,进入南开中学后,尤其喜欢学英语。1939年(21岁),周汝昌考入美国人开办的燕京大学西语系。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被迫对日宣战。日军占领燕京大学,学生全部遣散,周汝昌只好回家。
1947年(29岁),抗战胜利后,周汝昌通过复试,回到燕京大学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是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
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周汝昌读到胡适的一篇关于曹雪芹的文章。他有不同看法,查证后撰文发表。胡适看到文章,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两人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48年(30岁),而立之年的周汝昌,开始正式研究《红楼梦》。胡适慷慨地把自己珍藏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给他研究。这段“甲戌情缘”令周汝昌很感动,最终他也不负所望。
1953年9月(35岁),周汝昌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出版了研究成果《红楼梦新证》。这是胡适对红学开端之后的又一考证新作,本书是红学的真正“实体”。后来的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等分科,都由此引发。
这本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任何有志于红学研究的人都无法绕行”的巨著,也从此奠定了周汝昌在红学上的地位。
后来,远在台湾的胡适看过《红楼梦新证》说:“周汝昌是我在'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周汝昌也成了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1954年,红学界发起批评俞平伯(与胡适一同称为新红学的奠基人)的论战。周汝昌迫于政治形势,不得不卷入论战,对胡适也有诸多批评。
但在随后的政治运动中,他也遭到批判,由“红”变成“黑”。他精神不济,身体也出现问题,双耳失聪。
1966年(48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周汝昌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看守菜地。直到1970年(52岁),在周恩来的关注下,才调回北京。
他继续研究《红楼梦》,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他每天趴在一张旧的简易折叠桌上,靠仅存的一点视力把自己的思考写在女儿裁好的小纸片上,经常是字字相叠,只有他女儿能勉强辨认,帮他整理成稿。
1986年(68岁),周汝昌应邀到美国访问一年。回国后,应邀参加央视87版《红楼梦》顾问团,指导剧组,不懈余力。
2002年,84岁高龄的周汝昌老当益壮,采用了“逢异即断”的独特汇校形式,对《红楼梦》诸抄本进行了一次全面大汇校。10卷本的煌煌巨著《石头记会真》,再掀“红学世纪风”。
2008年(90岁),周汝昌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他提出新观点:《西游记》和《红楼梦》有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求诚”。2009年双眼彻底失明后,仍不断坚持口述有关红楼梦的新作。
2012年5月31日凌晨1点59分,周汝昌于家中去世,享寿94岁。生前淡泊名利,身后遗愿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安安静静地离开。
想想正是有周汝昌先生这样的人支撑起红学的脉络,才让《红楼梦》流传得更广。他怀着“为芹所生,红楼非梦”的信念,历尽万难,研究《红楼梦》,终其一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