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友情,是看着你长大

1
744年夏天,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逢。此时,李白44岁,刚被李隆基赐金放还;杜甫33岁,尚未考取功名。
对于他们的这次相逢,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是如此盛赞的:“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相比李白和杜甫的相逢,王维和杜甫的相逢似乎就没有那么引人瞩目了。
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杜甫给李白写了很多诗歌,比如,《赠李白》《梦李白》《春日忆李白》等,据说可考证的就有15首,而杜甫写给王维的诗歌似乎寥寥无几。
因此,后人大多以为,李白和杜甫是有深厚友谊的,而杜甫和王维之间么,也就这样了。
我曾经也是如此以为,但当我翻阅了《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等各类史料后,透过人物之间的蛛丝马迹,忽然发现,王维或许是看着杜甫长大的……
2
王维和杜甫的相识,离不开一个人,他叫房琯,比王维年长4岁,比杜甫年长15岁。
房琯出生于697年,字次律,河南偃师人。先祖是大唐开国名相房玄龄,父亲房融曾在武周时期担任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房融精通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的左臂右膀。房玄龄善于出计谋,杜如晦善于作决断,被唐太宗赞为“笙磬同音,惟房与杜”,有“房谋杜断”之美誉。
房玄龄身为一代贤相,功高盖世,房氏宗族的福祉本该世代延绵。只可惜,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娶了唐太宗第17女高阳公主。高阳公主骄横跋扈、放荡不羁,将房家闹得鸡犬不宁不说,还被太尉长孙无忌抓住把柄,认定房家有谋反嫌疑,最终导致房遗爱被捕杀、高阳公主被赐死、房家诸子都被发配流放的结局。
因此,到房琯这一代时,房氏宗族早已衰落。所幸房琯从小好学,生性淡泊,以家族的恩荫成为弘文馆学生。
724年,唐玄宗欲封禅泰山,房琯撰写《封禅书》进献皇帝。中书令张说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举荐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冯翊县尉。
726年,房琯参加“堪任县令科”考试并顺利通过,被任命为卢氏县令。
就在房琯前往卢氏县的途中,遇到了从济州前往山西运城的王维。
3
721年春天,王维高中状元,被授予太乐丞。当年秋天,正当他一心想要大展宏图时,却被小人陷害,贬到偏远的济州府,任司仓参军(类似管后勤的仓库管理员)。
按唐制,地方官大多任期四年。726年春天,四年期满后,王维主动辞去司仓参军一职,离开济州,想尝试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沿着水路,乘船至汜水岸边的广武城,下船上岸,留宿客栈。
正值寒食时节,看着眼前的暮春景致,回首过去五年经历的种种,不由悲喜交集,写了一首《寒食汜上作》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就在王维随意低吟《寒食汜上作》时,背后传来一个醇厚的声音:“好诗!请问客官如何称呼?”
王维转过身去,只见眼前之人身材敦厚,风仪沉稳,忙抱拳道:“在下王维,不知客官如何称呼?”
“原来你就是王参军!在下房琯,久仰王参军大名。幸会,幸会。”
房琯在长安任校书郎时,就听说过王维精通音律、诗歌、书画,是难得的奇才,心生仰慕之情。王维在济州接待唐玄宗封禅泰山时,也听说过房琯出身名门,写得一手妙文,颇得圣心。今日两人一见,果然都人如其名,顿时一见如故。
两人在客栈畅饮闲聊,酒过三巡,越聊越是投缘,便以兄弟相称。房琯问王维有何打算,王维将他辞职一事删繁就简讲了一个大概,房琯言辞恳切道:“摩诘,卢氏县在洛阳附近,你若不弃,不妨来卢氏县衙担任幕友,帮我参详谋划,助我一臂之力。”
王维明白房琯的好意,决定先回老家侍奉母亲,再考虑日后发展,房琯表示虚位以待。两人分别时,王维写诗相赠,题为《赠房卢氏琯》: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岂复少十室,弦歌在两楹。
浮人日已归,但坐事农耕。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
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视事兼偃卧,对书不簪缨。
萧条人吏疏,鸟雀下空庭。鄙夫心所尚,晚节异平生。
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或可累安邑,茅茨君试营。
4
王维回到山西运城,在家侍奉母亲,陪伴弟妹,心里却一直记着房琯的盛情邀请。
他知道,世间知音难觅,遇到合得来的兄长,也是一段难得的缘分。再加上幕友和官吏不同,并非由朝廷任命,只需为县令出谋划策,参谋顾问,比官吏更为自由洒脱。将来若是房琯离开卢氏县了,他也可以离开。
于是,王维便给房琯修书一封,表达了愿意到他手下担任幕友的想法。没几天,房琯的回信便到了,说早已派人为他收拾了一处清净雅致的宅子,盼望他早日前往。
726年深秋,王维抵达卢氏县城。房琯为王维准备的宅子,位于卢氏县城东边的淇上,桑榆遍地,鸟语花香,让人见之忘俗,心旷神怡。庭中有两棵一抱多粗的大树,树旁有一口古井,井水甘甜、清澈照人。
王维心生欢喜,想来那个让武陵人念念不忘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他安心住了下来,开始了他的淇上岁月,有《淇上田园即事》为证: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5
727年春天,在桃花源般的卢氏县,王维和杜甫相遇了。这一年,王维27岁,杜甫16岁。
一过三月,淇上长堤上的垂柳便吐出一粒粒嫩芽,不出几日,堤上便绿叶成荫。王维在房前屋后栽种的桃花,被和煦的春风拂过,渐次盛开,如霞绽放。
这日,一个面容清瘦、身材修长的少年跟随父亲来到了卢氏县。这个少年就是杜甫。
说到杜甫,不能不提他祖父杜审言。对于初唐学诗之人,只要提到杜审言,必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杜审言出生于645年,字必简,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及第,官至修文馆直学士。与崔融、李峤、苏味道等人并称为“文章四友”,是初唐赫赫有名的格律诗大家。
杜闲是杜审言的幼子,68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10年,杜闲娶清河崔氏。712年,有了长子杜甫。717年,杜闲调任河南郾城县尉,举家迁往郾城。723年,崔氏早逝,杜闲娶继室卢氏。
杜闲和房琯相熟多年,听说房琯请王维来卢氏县担任幕僚,早就听说王维大名的杜闲父子,便从郾城匆匆赶来相会。
房琯明白杜闲来意后,忙派人去请王维。当王维一走进房琯府上,房琯就朗声笑道:“摩诘,这是河南郾城县尉杜少府,今日携长子杜甫光临卢氏县,不为别的,正是为你而来!”
王维当然也听说过杜闲,忙向杜闲行礼道:“晚生见过杜少府。晚生年少学诗时,以令尊大人的格律诗为范本,对令尊大人仰慕不已。可惜无缘当面讨教,深以为憾。今日有缘得遇杜少府,乃晚生之幸。”
“王参军客气了。家父仙逝已近二十年,他若在天有灵,知道还能被世人记得,当足以慰怀。”杜闲也拱手还了一礼,含笑说道,“家父喜写律诗,受家父影响,犬子倒也有些上心。7岁上下,开始学诗作文。只可惜杜某于诗赋上却是平平,无力加以指点。听次律说起王参军寓居卢氏县,杜某便冒昧带犬子前来拜访。”说着,指着身边一清瘦少年道,“这便是犬子杜甫,字子美,今年虚度光阴十六载。”
杜闲话音刚落,杜甫便上前一步,向王维行了一礼,双手抱拳道:“晚生杜甫,见过前辈。前辈的诗作,晚生很是喜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鸟鸣涧》等几首,意境高远,让人吟之忘俗,还请前辈不吝赐教,多加指点。”
杜甫落落大方、侃侃而谈,言辞之间,透着几分同龄人少见的成熟。王维请杜甫落座,自己也撩起袍角坐了下来:“子美过誉了。王某学诗时,虽无缘得到你祖父的指点,却从你祖父的诗作中受益匪浅。这样论起来,咱们原是同辈,今后称我一声兄长便是。'前辈’二字,不可再提。”杜闲笑着点头,杜甫忙抱拳答应。
6
四人随意闲聊诗作,王维问杜甫近来可有新作,杜甫起身吟了一首《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王维凝神细听,点头赞道:“果然是家学渊源,子美的格律诗,已得祖父真传,尤其最后一句,乃全诗点睛之笔,一言既出,全诗便活了。”
“摩诘说的是。子美在诗中问何时能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庸之鸟的毛血洒落在荒原之野,其胸怀抱负,何等酣畅淋漓,何等痛快人心!”房琯也拍手叫好道。
“次律,摩诘,你们莫把他抬高了去,偶有佳作,不值什么。”杜甫是家中长子,杜闲对他寄予厚望,即便心中欢喜,嘴上却是不肯流露一分。
“子美,你平日写诗,除了写景状物,还可写人写事?可有印象深刻之人?或是记忆犹新之事?”
“印象深刻之人?记忆犹新之事?”杜甫低头想了一想,点头笑道,“有!717年,我跟随父亲来到郾城。不久,父亲带我上街,我看到一位红衣女子在街头表演剑器舞和浑脱舞,舞技精湛,剑术高超,让人叹为观止。这位红衣女子名叫公孙大娘,如今虽然十年过去了,但她的一招一式,记忆犹新,若在眼前!”
“妙!你若能将公孙大娘舞剑的场景细细描述下来,便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王维点头笑道。
7
此时此刻,王维和杜甫无论如何都不会料到,当杜甫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时,已是整整四十年之后。
那是767年,经历让天下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安史之乱后,杜甫离开成都,辗转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
767年10月19日,在夔州别驾元持的家中,杜甫意外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
此时,距离杜甫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已过去了整整五十年!当年那个乳臭未干的6岁男孩,如今已是历尽沧桑的迟暮老人!
刹那间,那远去的开元盛世,那一生的坎坷不平,一股脑儿涌上心头。杜甫心头五味杂陈,任凭两行浑浊的热泪悄然滑落……
这晚,杜甫回到简陋的家中,铺纸研墨,奋笔疾书,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公孙大娘舞剑器时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和公孙大娘一起一去不复返的,还有那个繁华的大唐盛世以及那些在盛世中一起笑过哭过的人。比如,鼓励他将观看公孙大娘舞剑之事写成一首诗的兄长——王维!
这一年,王维已经离开人世六年了。
杜甫捧起诗稿,踱到窗前,遥望蓝田辋川的方向,在心里默默哀叹:“摩诘兄,对不起,这首诗,我迟写了四十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