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盛开善意的花
1
亲爱的欢乐:
最近,外婆给你们每人买了一套运动装。姐姐藕粉色,妹妹枚红色。
你们穿上后,我由衷地赞叹:“外婆眼光真好,你们很漂亮哦!”
外婆听了很开心,说:“看来,我这个老外婆眼光还没有过时啊!”
你们听了,心里也美滋滋的,这几天特别喜欢穿这套衣服。
之所以提这个小事,是想告诉你们,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说话”,怎么说,说什么,很重要。
说话婉转,有如春风拂面,温暖贴心。
真心诚意地赞美别人,会让对方心情舒畅,或许会开心一整天。
2
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很多时候,是有问题的。
面对父母喋喋不休的唠叨和批评,孩子会说:“你说的都对,但我不喜欢你说话的方式。”
说话的方式不对,即使内容是对的,对方也未必听得进去。
那么,我们该怎么说话呢?
我喜欢浙江卫视的《新闻深呼吸》节目,喜欢这个节目的价值观——善意、理性、建设性,也喜欢评论员舒中胜老师反复说的一段话:“因为善意,所以温暖。因为理性,所以共鸣。因为建设性,所以被认同。”
用善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真心诚意地赞美对方,是我从小就欣赏的说话方式。
3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常去父母工作单位的食堂吃饭。父母一般会买三四个菜,一荤两素或两荤两素。
总有这样几个阿姨,走过我们座位时,会对我们的菜点评一番:“呦,你们真节约啊,才吃这么一点?荤菜多买点嘛。”
每每此时,父母都打马虎眼,一笑了之。
小时候,妈妈喜欢给我织毛衣毛裤。我穿着毛衣毛裤去妈妈厂里,总有几个阿姨会说:“你妈怎么总给你穿旧毛衣啊!太节约了。”
妈妈解释说:“小孩子个子长得快,毛衣毛裤,可以拆了再织,实惠。”
听得多了,渐渐明白,或许这些阿姨也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她们长期形成了这样一种说话方式——喜欢评头论足、说长道短。
在她们眼里,我父母是双职工,收入稳定,食堂里吃饭时,应该多买几个荤菜,给女儿的穿戴,应该再阔绰些。
其实,我父母两人有限的工资收入,除了一家三口日常所需,还要照顾四位老人,日子是比较拮据的。
对于他人的评论,父母看得很明白。他们说:“各家有各家的打算,日子是自己过的,就让别人去说吧。”
4
或许因为我不喜欢听别人这样说话,所以,在很多长辈眼里,我从小就很懂事,虽然话不多,但说的话让人听了很暖心。
比如,过年时去乡下做客,长辈们做点心给我吃,我总是说:“好吃,好吃。”
吃得干干净净,一点都不浪费。
这是长辈们的一片心意,我爱吃,他们会更开心。
有一次,表嫂烧了一大碗鸡蛋豆腐皮榨面,我吃了一半,实在吃不下了。
表嫂说:“没事,剩着吧。”我说:“这么好吃,我一定吃完,不能浪费。”
父母也说我是个“好好”先生,对于吃的,穿的,用的,我总是说“好的,好的”,很容易满足。
或许有人觉得,什么都说好,会不会是虚伪?我觉得不是。
因为当我们带着善意去看待我们遇见的人和事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对方身上的好,且是发自内心的。
5
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听了飘飘然。佛印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为难一下佛印,就说:“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
苏轼得意地回家,向苏小妹吹嘘自己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都是一坨屎。”
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心中充满善意,就容易发现他人的好。
所以,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不是虚伪,而是温暖,是心中有他人,处处有好意。
据说,国外某知名时尚杂志的主编,走在路上,遇到她认为着装搭配有水准的女子,就会真诚地走过去,对她说:“或许我们今生不会再遇见第二次,但今天,我想告诉你,你很美!”
她不吝惜她的赞美,相信听到这句赞美的人,也会如沐春风吧。
6
同样的,批评孩子时,如果是善意的,一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心理学家张怡筠女士,建议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
要善意地提醒,而非讽刺、嘲笑。
要理性地沟通,而非乱发脾气。
批评孩子不是目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才是目的。
我相信,当我们听到别人给我们提出善意的批评时,我们不仅不会生气,还会欣然接受。我们会明白,别人指出我们的问题,是为了我们好。
孩子,让我们心中盛开善意的花,在人生路上不断看到希望,感受温暖。
用善意的目光,看一路风景。
——摘自2017年1月出版的《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