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英雄》:你批得体无完肤 我看得泪流满面

不管你们有没有被感动,反正我是被感动了。

本来没打算去看《烈火英雄》,说实话,对这类片子,我并不是太感兴趣,也并不抱太大希望,以为无非就是歌颂赞美和应景而已。但偶然间看到编剧竟是鲍尔吉·原野,因为这是我一向喜欢的散文作家,文字纯净、明亮,充满想象,料想他写出的剧本,至少不会太差,遂起心动念,在这部电影几乎都快下线的时候,抢着去看了一场。

结果看得眼泪稀里哗啦的,好在影院里也是一片唏嘘,所以也还不算尴尬。

不能说这部影片有多优秀,多深刻,因为毕竟没有涉及太多人性和更深层面的东西。但至少,能够让我们看到其制作的诚意和饱含的深情,而且,无论是视觉的效果、人物的塑造、故事的流畅、情感的流动,应该说都还是做得不错的。能够很快地把观众代入剧情,代入现场,为之惊心动魄,为之牵情挂怀。

本以为这样一部影片,应该不会有太多差评。遂去豆瓣上翻看评分和评论,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这部票房接近16亿的影片,在豆瓣的评分竟然只有6.6分,而且评论是一片批评,甚至骂声。

我开始有些惊讶:我们看的是同一部影片吗?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但后来想想也有些释然,这世间本就是千种人,万般事,百样情,就算看待同一件事物,你横看成岭,他侧瞧成峰,也是正常。虽然我们看的是同一部片子,但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经历、认知、个性等的不同,甚至可能仅仅是因为立场、心境的不同,也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观感来。

我想,我之所以感动和流泪,是因为我看这部片子时,更多的是投入和沉浸,而不是冷眼和挑剔。我虽然也算是半拉子影评人,也常会对一些影片提出批评。但我还是抱持这样一种态度:在看一部影片前,尽量不预设立场,不因为大家都说好,或者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主创而抱过高的期待,但也不因为大家都说不好或者对哪一个导演演员不喜欢,而先存偏见;在看一部影片后,即使是提出批评,也不要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和优越,就事论事,哪里不好说哪里就是了。

对任何一部影片,都完全可以提出你的批评,但前提是,你还是要有着认真的态度和尽量客观的心。首先要尊重主创的劳动,人家竭尽全力拍的一部片子,你总不能随便地一句“啥破玩意”就给轻易打发了,这未免有些失于轻佻;另外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动,别人看得正热泪盈眶,你却在一旁冷嘲热讽:“你们这帮傻×,又被忽悠了!”这就有些没事找抽。

我看很多人都在诟病影片的煽情,但这本来就是一部热血片啊,能够让观众在该感动的时候感动,该流泪的时候流泪,本身就是它的成功啊!就像郭德纲说的:“一个好的相声演员,知道什么时候让你安静,什么时候让你笑,这是高科技”至于这部影片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硬煽”和“尬煽”,反正我是没觉得硬,也没觉得尬,很多催人泪下的场面,都还是有预先的情感铺垫的。

我最反感的就是这样的评论:“眼泪赚够了没有?人血馒头吃够了没有?”难道拍悲剧、拍灾难就是“吃人血馒头”、“赚眼泪”?这样的诛心之论,实在是欲加之罪。我不知道,这样的题材,如果换成他拍,会是怎样?

当然,也有一些评论确实指出了影片存在的一些毛病,有些我在观影过程中也有同感,但因为觉得并无碍于整个剧情的发展,也理解编导确实有不好处理的地方,所以也就是一闪念而已。毕竟,我是来欣赏一部电影,而不是来玩“大家来找茬”的。

比如,有人质疑“8000转”和“远程供水”的桥段,说怎么可能会不多派一些人,这个我观影时也想过,但一来觉得,手动旋转“8000转”而不增派人手,可能有避免过多牺牲的考虑;另外,从影片的架构设计和艺术规律上来说,多加一个人,就意味着多加时间、多加叙事,如无必要,就会变得啰嗦。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毕竟不能完全划等号,这本来就不是一部纪录片,我们大可不必求全责备,甚至妄加指责。

郭德纲还有段话:“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如果我是外行,那就看热闹好了,别拿自以为是的门道,去跟人家专家去说道。

而且,观影亦如观画,如果一幅画整体画得都很不错,你却偏偏盯着上面的一块污渍不放。对于画家来说固然是不公,对于你自己来说,也未免给人添堵和自找不快。

其实,说了这么多,与电影本身已经并无太大关系了,我更想谈的,还是我们评判事物和他人时的态度:我们固然不要因为感动而轻信一切,但也不要自恃理性与高明,而让自己变得冰冷和生硬。

最后,原谅我还是要搬出郭德纲的话来收尾:“世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喜欢郭德纲,第二种人不喜欢郭德纲。喜欢不喜欢,全凭您高兴。但第二种人认为自己比第一种人高雅,这就错了。尤其是当你对别人的职业、劳动、情感并不了解的前提下,不是不可以批评和质疑,但是,请不要轻浮地嘲弄和贬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