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十二年(九)

12、第一次分红
现在的人大多不知道农村什么叫“分红"了。分红就是年底决算方案获批后农民各户(以户为单位)扣除当年应扣实扣部份后应得实得的劳动报酬,以现金按户分发。条件好的地方有半年预分红的做法(很少)一般都是一年过后下年的第一个月。终于分红了!六八年我们插队劳动工分结算终于到六九年一月下旬分发了!尽管当年劳动日值只有三角柒分,尽管我们才有四个月的劳龄,仍分到了十几元钱。爱不释手!象小孩得到水果糖一样,嘴里甜甜的,心里滋滋的。虽然只有区区十几元钱,可那是我们自食其力的成果,我们终于有钱了!当大家拿着钱团在一块高兴,开心时,为这十几块钱怎么用却一致地没有了主张。
 
"买猪头肉吃!"不知谁说了一句,对对!去买猪头肉吃!顿时大家还过神来。再带点小酒!不知谁又添了一句,二两五的盐城曲每人一瓶,不喝也得喝,象斩钉截铁的命令!上南洋街买猪头肉去!(五角多一斤)那晚我们大块朵颐,共…消灭…熟猪头肉五斤,油氽花生米一斤,外加炒的蔬菜。二两五盐城曲每人一瓶不喝也得喝,硬任务!酣畅淋漓!共花五元多。有人微醉,有人醉了!深夜我身上全出酒疹,奇痒难忍。自那以后五十年与酒无缘!

13、春节
 
春节。六八年下放的知青都记得,下放的第一个春节(六九年)都是在农村过的。
 
一九六九年春节即将来临,按照上级要求知青要和当地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尽管当年(1968年)劳动日只有三角七分钱,生产队还是相当重视,队里拨出小麦机成面,外加些碎米机的面由朱奶奶专门为我们涨饼。每人分得六十只麦米面饼,相当好吃!又给我们每人一斤粉条,半斤肉。三十晚上年夜饭,知青组有几个知青被社员分别拉去吃了,只剩我和王一民,丁丰三人。我们用自已做的泥锅腔(用泥和草和起来的一种可搬动的土灶,上口大燉锅,下面有进草口,旁边有出烟口,小时候城里有人家做米饼就是用的这种泥锅腔)炒了个大蒜肉丝,米饭,青菜粉条汤,有两瓶二两五盐城曲,吸取教训不敢喝,三人就这样过了一个老师专,教育学院发小在一块吃年夜饭的除夕夜。
 
正月初一全体知青出动(当年腊月就下大雪)踏着积雪,成一路纵队挨家挨户拜年,遇到地富子女家则绕道而过。年拜过队长小声地说你们可以回家了,但不要一块走,分下来悄悄地走,我们欢喜不已,挑上准备好的担子(担子里有几十块饼,还有衣服等)天还下着雪,地上尽是冻雪,我们一个一个出发,在风洋桥会合,我们师专的三个挑着担子,踏着白皑皑的积雪,顶着寒风,一路说笑一路向西,三十多里路程,两个半小时到家。我们既在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又在大年初一回到家同家人团聚,感觉真好!那是我下放插队在农村过的第一个春节,也是连续十一年农村过春节唯一的一次又在父母处过的春节。
 
以后的春节都是在农村过的,在下放的头几年竟出现这样的口号:大干干到年三十晚,初一一早圆子茶一吃就上工!还真就是这么做的,怨声载道。干部们就是有办法,为造势规定大年初一按时到指定地点报到上工的每人加工分五分!农村当地有这样的风俗,正月里办"春酒"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一直延续到现在。“春酒"主要是带长辈,亲朋,友邻,队干部,组长记工员必被邀请。因办酒基本都集中在正月,有些农户发生重叠,就是双起来了,会发生一些争执,为平衔矛盾,有时队干部出面调整时间和顺序,有放在中午的,有放在晚上的,大部份社员办春酒都放在晚上,若双起来没办法只好把队干部,组干部一分为二。
 
每到一家免不了说上几句吉利话,因各人家而异,席间大家频频举碗,相互敬酒,一般是先敬主人家有长辈的,再敬队干部。那时春酒基夲上是散酒,少数人家有瓶装的,不象现在。菜也基夲千篇一律,一个大拼盘里有罗卜,香菜,花生米,猪肝之类的,基夲没有香肠,皮蛋(那时农村没有,连城里都要上计划的)主菜无非是烧杂烩,烀卜页,红烧肉,斩肉(糯米肉元)羹,罗卜粉丝烧乌子或海米,果子烧透算甜菜,红烧鱼等。也有人家涨蛋糕里加点海货,象春卷之类条件好的人家,油多的人家才有。按现在的标准和要求来说这些再普通不过了。但每到一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总觉得吃不够。办春酒既是风俗习惯但也起到交流感情,拉近距离。当然也有人家借办春酒预订或预支或预先告知今年主人家有什么大事要办(如砌屋,订婚或婚,嫁)请队干部心里"有数",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作者简介】邱丕民,盐城人,盐城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1968年8月到原盐城县南洋公社新乡三队插队劳动,1979 年回城。1981年起任盐城中学司务长,招待所所长,宿舍管理员兼司务长。2003年任新校区司务长,直至2014年卸任。
(0)

相关推荐

  • 盐城乡镇44年猪头肉,不预定吃不到,客人一买几百上千块,太夸张

    盐城乡镇44年猪头肉,不预定吃不到,客人一买几百上千块,太夸张

  • 王利君散文《 飘香的记忆》(备选作品)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本平台为: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文学 ...

  • 南洋十二年(十九)

    26.队里来了个大学生   稻田里,他头戴草帽,顶着烈日,赤足卷裤,一行行一株株在仔细地数,认真地测量,准确地记录,是那样的专注,微风下稻叶在缓缓摇摆,仿佛在欢迎这位年轻的,充满朝气和科学精神的农学院 ...

  • 南洋十二年(二十一)

    农村的大地,一年四季变換着不同色彩.金秋十月站在场头制高点朝西望去一片棉海,一人高的棉花枝上棉桃累累,竞相开裂,绽放出朵朵白絮,似白雲,似白雪,洁白无暇.调头东望,沉甸甸,黄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埋在枝 ...

  • 南洋十二年(二十)

    28.该替他考虑考虑了 一九七三年中共十大召开,七四年召开了四届人大,周恩来总理拖着沉重的病体在大会上勾勒"要在夲世纪末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宏伟蓝图.中美关系因尼克松七二年访华 ...

  • 南洋十二年(十八)

    25.又一"发明",工分打折   七四年元旦刚过,中舍河工我因年终决分方案在陈姓农家也就是裁缝师傅家同队干部研究方案最终定夺.我先大致汇报了一下七三年粮棉副业总收入情况,鉴于七三年 ...

  • 南洋十二年(十七)

    23.母子情深 为队里辛勤耕耘八年的大水牛病倒了.终于连站也站不起来了.小牛静静地依偎在牛妈妈身旁,不时㖭㖭牛妈妈脸.这是队里惟一的一大大水牛,年初生下了小牛犊,是头公的.生小牛的时候队干部和饲牛人都 ...

  • 南洋十二年(十六)

    22.那米真香 知青组里就剩下弟兄俩了.七十年代初知青有一部份招工进厂了,户口也迁走了.还有一部份知青不是投亲靠友就是"想方设法"离开到社办厂,街道工厂或大厂做"临时工& ...

  • 南洋十二年(十五)

     21.挑秧草 记得有一年,弟弟在船上称秧草,社员杨书英挑的秧草称过后往船仓一倒,一条地皮蛇钻了出来!把人吓死了.   星星还在天上吊着,月亮还在天上挂着,大地一片安静,昨晚十点钟才把一船秧草下完,回 ...

  • 南洋十二年(十四)

    19.研究?"烟酒"!   直到现在,文彬老书记提当年事总忘不了恢谐几句.说邱会计"发明"了几件事情,而且一经"发明"迅速"传播& ...

  • 南洋十二年(十三)

    18.当会计   被选为生产队会计."内当家"这个"家"不好当,而且是个穷家.当初就是取个钱还要到公社信用社,来回二十里地.    "一打三反&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