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写儿童的一首诗,短短8句话惟妙惟肖,读完直呼太可爱了

文/顾无

【引觞漫谈】

教育的不平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很早就开始的问题,早至部族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我国古代,教育的垄断也随着朝代的更迭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最早是贵族垄断,那是夏商周年代,除贵族之外的家族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于是天下之人,如同老子所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而后到了春秋战国,士阶层崛起,教育的资料也流传到他们手中,士成为了新的接受教育的一批人,这才有了百家争鸣的活跃论辩。

秦朝焚书坑儒,希望将教育重新垄断。由汉至魏晋,教育的资格基本被垄断在世家大族的手里,一方面因为选举制度的不科学,另一方面也是科技的不发达导致接受教育的成本太高(书基本被贵族垄断),由此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寒门与士族的对立。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下层的人们也有了阶层跃迁的道路,教育制度也就慢慢稳定下来。

这种稳定,给了当时农民的孩子一个二选一的人生道路,士农工商,非士即农。要么读书做官,要么就在家耕田。

今天要带欣赏的这首诗中,就讲到了这两种生命状态的对立。

【临其诗境】

《观村童戏溪上》,作者依旧是已经写过许多次的陆游。

公元1167年,距离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了差不多40年,40年的时间已经足够再造两代人,也足够忘却前代人的记忆。时间是良药,却也略显无情,现在人们说“互联网没有记忆”,艺人的污点很容易就被遗忘,其实没有记忆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人类。不想相信的东西,不想提起的东西,那就用时间去忘了吧。

对于儿童来说,前代的苦难就更加遥远,于是依旧无忧无虑,竹马,纸鸢,识字,耕田,过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而作为亲身经历靖康之变的老人,陆游看到这样的景象,自然而然会回想自己的一生。小的时候便志存高远,熟读兵书文典,度过与眼前孩童完全不同的童年时光。

或许当时,自己如这些孩子一般,不去想那么高远,那么伟大的事情,自己的人生轨迹也会翻天覆地吧,可惜时间是条单行线,终究回不去了。

【经典原文】

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 〔宋代〕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条分缕析】

这时候的陆游也已经闲居山阴,所以关于农村生活的诗歌很多。这一首即是描写了在一场大雨之后,儿童早早放学趁着傍晚玩耍嬉戏的场景,既是表现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一场大雨下罢,溪水水位直线拉升,差点要没过堤沿,每次看到涨满的春水,都会感觉到生命的活力,倒不知道陆游此时是否为春天,看后面的描述倒应该是初冬多一点。

天气终于转晴,陆游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出来遛弯,闲着没事,看村童在晚晴下玩耍也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骑着竹马一往无前,踉踉跄跄倒在了泥淖中;纸鸢高高飞起,高傲的俯视着,飞行中夹带着凌厉的风声。这两句话可真是惟妙惟肖,将孩子们开心嬉戏的场景刻画无遗。

由此,陆游开始了自己的联想。三冬时节,农耕暂歇,孩子们可以趁着这短暂的时光跟随儒生学习文化知识;等到了明年开春,农事渐忙的时候,孩子们应该也就要跟着长辈去一起劳动了。

不过,这本来就是大部分农村孩子的选择,简简单单的过完一生,跟随着父老长辈的脚步,平淡但也有意义。事关个人理想,其实本没有什么对错高下。

对于他们来说,文化水平并不需要多高,识字只要到能够胜任赋役的程度变够了,不需要像读书人一样辛辛苦苦寒窗苦读,为了将来一个公卿的职位。

“不须辛苦慕公卿”,这是诗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曾经说过,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多一种视角看生活,此诗则是典型。

对于陆游来说,从小立志远大,即使童年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像这些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大概是从未想过的另一种生活。随着自己回到山阴老家开始隐居生活,这才渐渐明白,生活中,原来还存着另外的道路。这一刻,陆游心中也是感慨良多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