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靶向药有耐药性!判断是否有效,基因检测不容忽视

不久前,《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正式公布,共119种药品谈判成功,平均降价50.64%。

超过50种抗肿瘤药被纳入医保,以减轻癌症患者的用药负担。塞瑞替尼、卡瑞利珠单抗、奥希替尼等多种靶向药也在其中之列。

靶向药,自上世纪90年代末问世以来,一直都是癌症治疗的重要途径。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适合靶向药。如果使用不当,不但浪费了金钱,还会影响到肿瘤的治疗效果。

什么是靶向药物?

所谓靶向药物,指的是把癌细胞当做靶点,药物当作瞄向靶点的导弹,在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细胞的情况之下,直接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上。

靶向药物在目标部位蓄积、释放有效成分,从而精准地对肿瘤细胞造成杀伤。

普通化疗药物通过消化道或者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往往均匀分布在全身所有脏器组织,仅仅很少一部分到达肿瘤部位。

这往往导致普通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造成因毒副作用导致的杀灭肿瘤剂量不足,或者杀死肿瘤的同时正常组织器官严重受损的状况。

与化疗相比,癌症靶向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减少了对正常组织、正常细胞的伤害。

靶向药也有其局限性

与普通化疗药物相比,癌症靶向药有很大的优势,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首先,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服用靶向药物。

不同靶向药物有特定的突变位点,因此,在靶向治疗之前,进行基因检测、确定是否存在靶向药物针对的位点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基因检测找不到相应的基因位点;二是即使找到相应的基因位点,但也只是病理取到的部位。

同一个恶性肿瘤可能存在多个基因位点。这个特征,有可能会导致靶向药物的无效。

对靶向药物的耐药性

其次,对于靶向药,肿瘤细胞存在耐药性的问题。

即开始时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细胞对靶向药物逐渐耐受,靶向药物开始失效。

临床研究显示,靶向药物的耐受时间大约平均12-15月左右,此时就必须换新的靶向药物。

总之,靶向药物治疗癌症尽管可能延长生存,但完全治愈非常困难。

它的难度在于恶性肿瘤的异质性,即同一个恶性肿瘤有不同的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假如存在转移,转移灶与原发灶也可能存在不同基因表达。

因此,单一的靶向药物甚至双靶、三靶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此外,恶性肿瘤耐药性的问题,也是靶向治疗面临的挑战。

李医生提醒,由于肿瘤细胞存在不同的特征性位点,而靶向药只对特定的突变位点起效。所以选用靶向药之前一定要做相关基因的突变检测。

有些患者不经过检测就盲目选用靶向药,不仅浪费了金钱,还有可能耽误宝贵的治疗时机,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可取的,一定要避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