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藏地行走:林芝:苯日神山、苯教,藏文化的基础(33)
来到林芝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痕迹,值得我们大家去关注,那就是藏文化宗教传承的基础-苯教,以及苯教的圣地-苯日神山,这座在苯教神山位于八一镇东南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处,据记载,是苯教祖师敦巴·辛绕米沃切的修行地,也是苯教在藏东南的著名传播点。因此,到了林芝的苯日神山,只看满山桃花,不去了解“苯教”这个浸润到藏民族骨髓中文化印记,真是蛮可惜的。
“苯教”可以说是西藏的原始宗教,是藏地宗教文化的活化石,
来到林芝,你会有一种直觉,同样的藏传文化,林芝地区的文化传承似乎和拉萨有着细微的差别,尽管说不出来,但是依然可以感觉到。在西藏,藏传佛教主要有四大教派,他们分别是黄教、红教、花教和白教,这四种教派其产生无不与印度和尼泊尔的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苯教”则是根植于西藏文明史的本土文化,按照西藏的传说来看,甚至比佛教还要早五百余年了。
其实这并不是传说,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思想和传统占据主流,苯教就是藏族历史文化之源,而佛教进入西藏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受到西藏文化(苯教)的影响,他们在斗争中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藏传佛教因为她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国、内外有大批研究藏传佛教的专家学者,他们通过考古和研究文献发现,在松赞干布的吐蕃前期,并不像正史所描述的那样,佛教传入藏地之前的西藏处于一种蛮荒的时代,人们没有自己的文字,生活非常愚昧落后等等。松赞干布也并非第一位藏王,在此之前存在数十位藏王。考古学家在西藏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阿里地区,发现了很多千年以前的灌溉的痕迹,包括农田、水渠等等,但我们在传统认识中,认为藏民都是以游牧为生,而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间接证明在更早的时期,西藏存在过农耕文明,那时,藏族的先民生活在这里并过着农耕的生活,只不过后来由于气候变得恶劣,农耕方式消失,游牧的生产方式才逐渐占据了主导。
在阿里“穹窿银城”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早就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就是古象雄文明。而这个古象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苯教”的基础文化。
有了象雄文化基础,在西藏这块土地上才有了“苯教”的发展,它是一个看似神秘的宗教,但却是西藏的根源之一。苯教,他们崇尚自然,相信万物皆有灵,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这样的“泛灵信仰”其实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最初朦胧认识的集合表现,这种信仰不仅西藏存在,在其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也是存在的。十一世班禅确吉坚赞曾经说过“苯教文化是藏地土生土长的教育文化,它包括医学、天文、地理、占卦、历算、哲学与宗教等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苯教文化是藏族古人的智慧精髓,我们要保护他,宣扬他,把他当做藏传佛教与文化的一部分。
苯教的之所以在藏传佛教的夹缝中生存下来,首先因为其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是藏民族文化的基础;其次是在其发展中也在不断地变化,即相互吸收,又保留了自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