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内在无穷大》:开启一场自我探索之旅,遇见真实的自己
迄今为止,你遇到过哪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情感问题、职场难题、家庭关系、学业压力、社交危机……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法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选择。
《我的内在无穷大》一书的作者、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张沛超认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人生最大的难题。一切迷茫与困惑皆来源于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不断地认识你自己。
古代先贤早已认识到“知己”的重要性,《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而今,我们大部分人把时间精力花费在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上,很少静下心来了解自己,与内心的自我对话。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
下面,我们一起跟随《我的内在无穷大》一书,认识被关系束缚的自己、处于防御伪装的自己、被情绪困扰的自己,开启一场自我探索之旅。
01被关系束缚的自己
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轮廓
《韩非子》中说“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对我们而言,评判分析他人,比客观地剖析自己、评价自己更容易做到,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轮廓。我们来跟随作者张沛超做一个思想实验。
准备工具:几张A4纸张、一根笔。
第一步,在A4纸张画同心圆;
第二步,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按照亲密程度递减的顺序依次写在最里面的一环、第二环、第三环……
这里需要注意,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不仅包括与我们关系好的人,也包括爱恨交织的人,处于单向关系的人,比如对我们影响深远的偶像,也要纳入其中。
第三步,从最里面一环开始分析,我们和对方的相似和相反之处。
分析的结果,会颠覆我们固有的认识,我们可能发现,关系亲密的人身上有一些与自己完全相反的特质,而关系糟糕的人身上有一些与自己相似的特质。
审视自己的性格面具
加布瑞埃拉·泽文在《岛上书店》中说“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人不是孤立而存在的,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网中,在不同的关系网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者张沛超将我们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称为“人格面具”。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中,是儿女,是姐弟,是孙子孙女,上班时,是项目负责人,是策划,是值班人员,逛超市时,是顾客……我们不是用同一种姿态面对处于不同关系的人,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境转换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格面具,只显现适合情境的那一部分性格。
每一个新的面具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是探索未知的自己,拓展人生的纬度,当我们能够与面具融于一体时,这个角色就成为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当与面具发生冲突时,就知道哪个角色不适合我们。
02 处于防御伪装的自己
人不能没有防御,但也不能防御过度。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乃至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烦恼,都是因为我们的防御系统过于僵化、刻板。
当乌贼遭到攻击时,迅速喷出墨汁,伺机逃跑;变色龙改变自己的身体颜色,与外界环境一致来保护自己;壁虎抖落自己的尾巴,用分身术来迷惑敌人……动物的防御方式五花八门,我们人类又是如何防御?
我们与他人相处时,防御他人侵入边界,破坏自我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平衡;独处时,防御内在的他人,过去经历会影响我们的防御系统,导致有些人即使不在面前也能影响我们做决定。
作者张沛超在《我的内在无穷大》中总结了三种防御机制:原始的防御机制、中级的防御机制、高级的防御机制。
原始的防御机制,有两种常见形式:第一种,非黑即白,对人对事的看法划分简单、过于绝对、理想化,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我们都曾经经历过非黑即白的阶段,童年时期,看动画片、电视剧,都会问大人一个问题“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第二种,否定,明明做过的事,却说没做过,明明说过的话却拒绝承认,同事中就有这样的人,翻脸无常,与他合作,细节分工必须白纸黑字地写下来,要不然根本推行不下去。
中级的防御机制,有四种常见形式:第一种,合理化,自己在脑海中对不好的事情进行加工和美化,将不合理、失败等变为合理。比如,面试没有通过,不从自己的失败中找原因,而是认为面试官不公平、其他参与者投机;第二种,反向形式,当我们有强烈的欲望想要某一件事,提醒因为哪几条原因不能做,比如,想要喝饮料吃雪糕,反复提醒自己,糖分太高不利于减肥,以此压抑自己的欲望;第三种,理智化,内心想做却暂时无法实践的事情,通过制定计划、研究可行性方式推进。比如,我今年想去泰国旅行,一直没有成行,通过学泰语、看旅游指南等为泰国游做准备;第四种,情感隔离,将情感与事件分离,比如,有些人面临重大打击之后,表现得没有任何异常,实质上是内心无法承受巨大的情感波动,而选择了压制情感,将情感暂时剥离。
成熟的防御机制,有三种常见形式:第一种,幽默。比如,我们年会时,有人喝多了,所说的话题过于冒犯个人,一位同事讲了林永健和黄宏演的小品《搬家》中的梗,缓解了尴尬的气氛;第二种,升华,我们经常讲的“化悲愤为力量”,是将内心的不良情绪升华为前进的动力。比如,第三种,利他,遭遇一件沮丧的事情,不是沉溺于情绪之中,而是当做写作的素材,层层剖析,告诉其他人面临同样境遇该如何避免,这就是利他的一种方式。
03 被情绪困扰的自己
提到情绪,我们会想到什么?兴奋、焦虑、恐惧、愤怒、悲伤、烦恼……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每一种情绪都不是单一存在的,情绪往往是多种掺杂在一起的,“五味杂陈”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我们的情绪,比如当面对升职时,兴奋之余可能会有担忧、紧张等情绪。我们受到文化的影响,人为地将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欢乐、兴奋、开心等被划归积极的情绪,悲伤、紧张、烦恼、恐惧等被划归消极的情绪,想方设法地掩盖这些情绪,反而不利于情绪调整。
《我的内在无穷大》的作者张沛超认为,我们要建立一种平等的情绪观点,接纳所有的情绪,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深层原因,我们要注意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内在根源,以烦恼为例分析,烦是一个高频词,“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十几年前,李宗盛一曲《最近比较烦》风靡一时,而今,这首歌曲却成了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吃饭也烦,上班也烦,休息也烦……时时刻刻都在烦恼,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烦恼?我们到底在烦恼些什么?
作者张沛超认为“烦的背后是怕”,他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隐藏在“烦”背后的五种“怕”。
第一种“怕”,认为自己可能不存在了,瓦解了,消失了;
第二种“怕”,总觉得有人会对自己不利,或者总担心自己的身体出现一些问题,而且是不容易被检查出来的问题;
第三种“怕”,担心失去与重要的人的联结;
第四种“怕”,担心失去对我们而言很重要的特质或素质;
第五种“怕”,道德层面的自我要求,想要成为完美的人。
找出情绪的根源后,我们要想办法化解情绪,作者认为,最基本的转化情绪方法,是正常宣泄情绪,无论处于哪种情绪之中,坦然地承认,而不是压抑,悲伤的时候放声痛哭,开心的时候开怀大笑,还可以通过看电影、运动、聊天等方式来宣泄情绪。
结语
张沛超认为,“人最深处的本质,其实是想成全自己”,在《我的内在无穷大》中,他从突破关系束缚、卸下防御伪装、修通情绪困扰、找到自我价值、勇敢面对真我等五个方面入手,层层剖析,帮助我们深入挖掘未知的自我,如果你正处于烦恼困扰中,不知道该做出何种选择,看完这本书,或许可以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活出自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