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集25篇 茅屋藏雅 篱院蕴贵
俗语“金窝银窝不如狗窝”,鲜为人知的下半句,同样经典
01
原文
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终不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02
译文
简朴的竹篱茅草屋景色很好,寺院再好怎么能比得上它。命里该有的迟早会到,命里没有的别去强求。寺院迎接的是仙游四方的客人,书斋里隐居的是未来的高官或学者。庭院里栽种凤凰休息的树,池塘里养育将化为龙的鱼。
03
注释
①道院:道士居住的院落。仙客:像仙人一样高雅脱俗的宾客。②相:做官的人。儒:读书人。③栖凤竹:竹的美称,相传凤凰以竹实为食物。④化龙鱼:鲤鱼的美称,相传鲤鱼越过龙门就变化为龙。
04
解读
对于生活和环境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平凡的人选择简单朴素,看破红尘的人选择青灯古佛,风雅的人选择芸窗竹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一首《清平乐》将农家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竹篱简陋,茅屋低小,但毕竟是自己的家,生活清苦平淡,却能与家人一起劳作,共享天伦之乐。这些是雕梁画栋、青砖碧瓦、庄严肃穆的寺院道观所无法比拟的。僧道们在晨钟暮鼓、黄卷青灯、千篇一律的枯燥生活中看不到未来。这样的日子即使高墙大院、衣食无忧,又有什么意义,哪里比得上安居乐业的寻常百姓家?至于文人雅士的庭院,栽花种竹、养鹤赏鱼,处处都要体现一个“雅”字。环境的幽雅清静,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安静恬淡的读书氛围。也许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陶冶人的身心、塑造文人气质。
因此,环境对人的身心是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的,无论是农家小院还是清庭雅舍,抑是佛门圣地,人们或许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但至少还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否真正有命运这种东西,人们不知道,也无须太在意,只要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快乐地生活就好。
05
故事链接
同舟共济
雏鹰从窝里探出头来,见到众多的禽鸟在山岩间飞翔。
“妈妈,这些鸟是干什么的?”雏鹰问。
“是我的朋友,”雌鹰回答自己的孩子。“鹰是独居的猛禽,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天性。不过,鹰有时需要同别的鸟儿交往。否则,它怎么能算得上鸟中之王呢?你看下面飞翔的禽鸟都是我们忠实的朋友。”
雏鹰对妈妈的解释颇感满意,便继续饶有兴味地观看禽鸟的翱翔。往后它也把这些鸟儿当做自己忠实的朋友了。
突然,雏鹰又喊了起来:“哎呀,它们偷吃我们的东西了!”
“别喊了,好孩子!它们没偷我们的东西。是我亲自请它们吃的。你要永远记住我嘱咐你的话,这没有错。鹰不论多么饥饿,也一定把捕获的食物,分给自己的邻居一部分。在这么高的地方生活,它们无法觅食,要帮助它们。”
每个希望有忠实朋友的人要心地善良,豁达大度,关心他人疾苦。赢得荣誉和尊敬不是凭借势力,而是靠豁达大度,随时准备和患难者同舟共济。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士)和司马徽(三国时豫州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他们只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的意思。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他帮助,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