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很有启发性的语文课
今天早上听一位青年教师上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这是教学这篇散文的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散文的写景特点。
课的开头是成功的。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放开想象,体会“东海日出”的具体景象,从学生的表情来看,这一环节教学效果不错。
课的中间和结尾是失败的。中间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该段写景的特点,但由于引导不当(尤其是教师的引导语不恰当),学生的反应没有开始热烈,较为冷淡。
结尾教师引导学生做练习,可是,由于中间的失误,结尾又未能及时补救,遂至学生反应更为淡漠,少数学生甚至纯粹停止了思维活动。
听完这节课,笔者有两点启发,这里谈出来,与各位共勉。
启发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很重要,要尽量做到简洁、明确、准确,不可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在这个方面,教师特别要注意的是,上课时,不论是你设计的导语语言,提问语言,还是各个环节的、各个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性语言,都对教学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这里,我们既不能犯看重导语语言而轻视提问语言的错误,也不能犯看重提问语言而轻视衔接过度语的错误。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衔接过渡语言可能要比提问性语言重要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它们各自的功能上看,衔接过渡型语言是激趣引导性的语言,而提问型语言则是知识传授型的。两相比较,前者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后者实,不但较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还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
启发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已经出现的失误及时补救。
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发现课堂上自己有了失误,且这种失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时,教师必须及时设法补救,不应该坐视自己的失误给后续教学可能带来的阴影。只有教师补救及时,且又很恰当,则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就会有保证;否则,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有时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常言道: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讲,课前即使准备得很充分,但由于种种主客两方面的原因,上课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因此,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只要你天天上课,失误肯定在所难免,虽然如此,但我们不能躺在失误的上边睡大觉,我们必须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及时补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