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3次突破(精选)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但因文字的特性,只在中国及日本,韩国等国家有传播,这使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外国人能不能欣赏书法?”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能!

尤其是草书,外国人不认识,中国人也不认识,这样大家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审美起点,也比较公平。因为草书不认识,没实用功用,所以是纯粹艺术。

纯粹艺术必须是抽象的,是造型的规律性表达,是节奏和旋律的展示,是视觉和心灵所感知的。中国草书就是这样的艺术,是中国人、外国人都不认识却都感知的艺术,因此更具有国际审美价值。

一、草书的三次突破

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到草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了两个规则,一是简化,二是提高速度。

这两条关乎效率,是主要动力,甚至说是人的本能心理趋势。

书写本身很奇特,它有趋于整齐,追求美观,甚至夸张的追求,实际上是审美的表现,这当然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如写“马”字,四个点连起来写,提高了速度,写“中”字,一竖想拉长,实现了夸张、美观,甚至情感上的痛快淋离。

(一)王羲之草书突破了可识的规则

长期发展下来,便约定俗成了一些更实用的草书规则。一是简省二是符号替代,三是连写。这样一来,就使所有的汉字都可以一笔写完。

到350年前后,由王羲之完善了这个草化过程。如《十七帖》(图1)。

图1

接下来奇迹发生了:王羲之一笔写完一个字的草书突破了可识的规则。

如“乡”“卿”与”“恐”“头”“甚”等字(图2)。这些字的基本成了符号,与原来的篆书、隶书相比,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图2

草节因为突破了可识的规则,成为无用的东西,因而上升到了纯粹艺术,上升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情感交流的桥梁和媒介,转化为人的生命深处的自由与挥洒。所以说,草书的核心是生命的潇洒,生命的轨迹

图2

这怎么可能呢?完全可能!在王羲之所处的东晋王朝,整个精英阶层从帝主到宰相,到门阀大族的子弟们,都投入到行草、草书的书写与创作中来(图3.1-2)。

草书不再是可识的载道的工具,而其自身已上升为道,上升兴一种不朽。

图3.1

图3.2

(二)王献之案破了字字独立的规则

草书的第二次突破是由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发起的。到了唐代张旭、怀素的大草独草而臻于极致。

图4

王羲之草书虽然突破了可识的规则,但他还坚守着字字独立的规则(个别情况除外)因此,他的草书被称为“小草”。

而王献之创造了笔书,即若干个字一笔写完(图4),突破了汉字各个独立的规则。

中国的汉字,每个字质本是一幅抽象的图画,是一个完整的“太极流”的宇宙。

突破这个完整的宇宙,使若干个小宇宙连成大宇宙,新的宇宙,种全新的草书线条、符号的空间组合诞生了,强烈的气息充盈了,草书艺术的无限性展现出来,开启大草和狂草的天地,开辟了无限浪漫的世界和未来(图5,王献之《江州帖》)。

图5

唐代张旭被称为草圣,他把这浪漫演绎得更加神奇(图6《古诗四帖》)

图6

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得笔法,在飞旋、飄扬中展示铿锵的力量,那疏密、轻重、疾缓、虚实的变化,形成多重节奏。

这节奏又合于 人的生命节律,与生命节奏相共鸣。

继而怀素卓然而起,更加奔腾飞扬,“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其来不可止,去不可遏,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浪漫工夫,已远过于庖丁解牛,而使技臻于道也(图7《自叙帖》局部)。

速度可以改变一切,甚至改变事物的性质。

图7

这便是第二次突破所带来的远未料到的奇迹。

(三)徐渭突破了行与行的规则

第三次突破是800年以后的徐渭。徐渭生活于明代晚期,他突破了草书行与行的规则。

尽管张旭、怀素被称为“张颠醉素”,以狂继颠。但他们的作品基本坚守着行与行的界限。因为中国书法讲究行气,讲究上下贯通,一气呵成。

而且行气是推动书法作品创作过程的主要动力。但是,一个更具天才和胆识的徐渭问世了,他集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于一身,他一笔冲破了中国书法所有的规则(如图8,徐渭《杜甫诗》)。

图8

全诗56个字,却不见一个字,全篇四行,却不见一行。完全是一天的鹅毛大雪,又如端起一簸箕点画和符号,像泼水一样泼出去,真正的泼墨,真正的挥洒。

之前的草书,尽管是符号的组合,但在行气引导下,欣赏者重点要阅读,同时得到视觉的审美享受。

徐渭这一洒,行没有了,泯灭了阅读,将欣赏重点拽向了视觉读图。由重点读字(草书符号)的时间艺术,转变为重点读图的空间艺术。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更重要的是这个空间艺术是时间流淌、带动下的空间艺术,是一种既有上下关系,又有左右关系的全方位的情感世界。

徐渭突破了书法现有的所有规则,是不是最后的突破呢?还会有进一步突破吗?我相信一定还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