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吕丙涛医生从事儿科的第 16 个年头,也是儿科创业的第 26 个月。关于县域诊所的经营他感觉很有前途,期间也有很多的「坑」,但更多的是希望。今天下午接诊一个孩子,男 2 岁,家人代诉,「反复发烧 20 多天,治疗 20 多天(十天吃药,十余天输液)」。孩子给我第一感觉是「挺好,精神不错」,让我觉得家长过于紧张,提供的信息未必准确。进一步了解孩子最初温烧最高也不过 37.8℃ ,且精神头一直不错,能吃能喝,结果却在某处断断续续吃药输液二十余天。在了解孩子最近几天的状况后,我给家长的建议是「立即停掉所有药物,先观察三天,并且记录好每天的体温变化情况,以及精神状态饮食大小便情况,三天之后再说。」说实话,这种情况的出现实在是令人惋惜,在我看来,这最初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每一次看诊,吕医生都会说一个治疗的简单方案,少开、不开药,家长们信得过,复购率也比较高。
吕医生接诊中△
2017 年 9 月份,他在河南南阳的一个基层县城开了一家儿科诊所(一个医生,两个医助,一个药房司药,一个保洁)。
截止今年 8 月底,在吕医生诊所的系统里累计有过万个病例信息。有上万个孩子,但不是每个患者都要开药,每天大概有 15~25% 左右的患儿不开药。在采访里,吕医生屡次说起一段话,「你提供了 10 块钱的药 ,你能给患者解决 8 块、6 块的问题,就是不错的医生。但有一些药品,患者掏了 100 块钱,1 毛钱用都没有,在抢钱的同时,毁的是医生名誉。」每天平均 75~100 的客流量,旺季甚至有一百二三十人,而医生只有他一个。很多人慕名而来,但是通常吕医生会降低病人的期望值。因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而且很多病不是见了医生就能解决的,「孩子 90% 多的疾病都常见病、多发病,这些都能通过家长们积极的学习来预防。」其实早在十年前,吕医生就已经意识到:只有坚持做科普,让患儿家长了解「生病吃药是怎么一回事儿」,明明白白看病,才能让孩子少受罪。借助互联网,利用自媒体的红利,吕医生做起了科普,从 QQ 空间到个人微信公众号到诊所文化墙打造,他把原本深奥且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变成了老百姓能听得懂用得上的方言俚语。用他一位儿童医院就职的朋友说,喜欢来这看病的那些,基本上都是有思想的人,因为有一种文化在里面,看病的时候无形让人看到的交流,能够有无形的收获。
「3 元诊金,能赚钱么?」
诊金 3 元,不打针不输液不灌肠不贴膏药不买保健品,利润点在哪里?如何产生合理效益?在吕医生看来,「好诊所首先要遵从或者践行医疗的普世价值,首先要能够带来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好诊所不是做一次性买卖,而是利人利己,符合医疗的普世价值观,做可持续发展。」吕医生的诊所开在山城桐柏(河南南阳),由于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贫困县,出于运营成本考虑,诊所原则是提供「有限服务」。规定了就诊时间,也规定了假期,每周二、四、六下午放假,这颠覆了家长们的传统认知。「我不是天天为你服务,在不恰当的时间大夫有权利不给你提供服务。医院还有专家号限量,我的服务也是有门槛的,我只是提供医疗看病服务,顺便赚几个钱。以循证医疗为指导,药品使用一般不超过 3 种(3 天的量),客单价 40 元左右。在安全的前提下,以相对低的代价解决患儿相对多的问题,并且在治疗上人文关怀不可缺失。没期望大富大贵,就想着把自己的专业优势的社会效益发挥出来,惠及一方孩子,用一线城市的理念去影响县城的家长。」他会给患者讲,「你们来我这里,如果单纯只是为了看病而看病,在我看来是赔了,而你们能从我这里学会一种技能,学到一种新的认知,才是真正赚到了,也是我最期望的。」其实,每一个(即将、正在)开诊所的人都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诊所才是一个好诊所(兼顾各方利益)?初心是什么?
「老百姓凭什么非得选择我?」
只是为了提高收入而选择去创业,对于医生来说是件蠢事。「我开诊所的公:给老百姓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养(可以叫做社会效益);我开诊所的私:给家庭,给孩子,给自己相对优越的生存空间。」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相对感性的人,也是一个相对纯粹的医生,走出来的他把儿科当做自己的事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从开办诊所之初吕医生就在考虑两个问题:我的诊所怎样做才能走的更远、更稳健?老百姓凭什么非要选择我的诊所而不是其他?这也是每一个准备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医疗人要反复问自己的话。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我为什么要创业?钱、名、自由、实现自我价值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