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影像诊断系列】新冠肺炎相关解剖及分布特征

本节内容由山鹰勇涌播讲
1
肺小叶、肺皮质与肺髓质的概念肺小叶、肺皮质与肺髓质的概念肺小叶、肺皮质与肺髓质的概念

肺小叶、肺皮质与肺髓质的概念

次级肺小叶(简称肺小叶是由3-5个终末细支气管及其远端肺组织组成的解剖结构的基本单位,大小为1cm-2.5cm。

新型冠状病毒影像学改变以肺小叶为基本单位,故其解剖十分重要(见图2-1)。根据肺小叶解剖上的差异, Heitzman最早提出肺可以分为皮质髓质区。皮质靠近胸膜及叶间裂,厚度为3cm~4cm,形状为圆锥形或扇形(见图2-2)。

02

肺皮质区与髓质区解剖及免疫特点

肺皮质区体积大,肺小叶发育比髓质区良好,相应的淋巴、血液分布更多,免疫能力更强,新型冠状病毒经气道进入肺部,主要位于皮质区(胸膜下3cm~4cm以内);细支气管缺乏杯状细胞、腺体、软骨而且壁薄,相应防御能力薄弱,新型冠状病毒容易侵犯,所以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犯细支气管及防御能力更弱的肺组织;新型冠状病毒侵犯细支气管,引起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周围炎侵犯附近的肺血管,引起血管炎性病变;并朝周围肺泡蔓延,病灶所在区域以间质为主,实质也受累;新型冠状病毒也可以直接侵犯肺泡壁,引起炎性反应。

03

肺间质解剖与新冠肺炎分布特征

肺间质包括中轴间质、周围间质、小叶内间质中轴间质包括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和小叶中心间质周围间质包括胸膜下间质和小叶间隔小叶内间质是沿肺泡壁分布的纤维结缔组织,是位于小叶核心区域的小叶核心间质与位于次级肺小叶周围区域的小叶间隔与胸膜下间质之间的桥梁。

病毒性肺炎主要累及的间质为小叶核心间质及小叶内间质。因此影像分布主要为以下三种(见图2-3):

小叶核心区域分布:当病毒在小叶核心区域引起炎症反应,易形成结节状磨玻璃影(超早期),并迅速朝周围弥漫,形成全小叶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影(早期),后期可向周围扩大并融合成大片(进展期),可见于全肺任何地方的肺小叶,外带(皮质区)为主,内带(髓质区)罕见。这是典型的新冠肺炎分布模式之一。

胸膜下分布:因外围胸膜下区肺小叶发育更良好,血流、淋巴丰富,相应小叶间质炎性反应更明显,故分布以胸膜下为主,这也是典型的分布模式之一。

弥漫型:小叶核心区域及胸膜下两种分布方式可交叠,二者进展,相互融合,可累及全肺大部分区域,即弥漫型。

新冠肺炎三种分布方式:

A 为小叶核心区域分布:病毒在小叶核心区域引起炎症反应,易形成结节状磨玻璃影,朝周围弥漫形成更大结节状磨玻璃影或小叶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影。

B 为胸膜下分布:病毒在小叶周围间质发生炎症,被胸膜阻挡并向两侧扩散融合形成胸膜下平行的条索状磨玻璃影。

C 为弥漫型:小叶核心及胸膜下分布,两者可融合成大片实变。

参考文献:《新冠肺炎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编辑:山鹰勇涌

审核:杨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