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50)四逆散:经期过长、妊娠腹泻、淋症、交接出血、慢性盆腔炎 -- 马氏妇科
四逆散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论》(318)
【组成与用法】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 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效】疏肝解郁。
【医案】
1.经期过长
初诊:1993年8月31日。周某,22岁,未婚,经行1个多月未净,量少,色暗,小腹隐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疏肝和血调经。
方剂:四逆散合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加味。
柴胡10g 白芍10g 枳壳10g 生甘草5g 熟地12g 当归8g 川芎5g 益母草15g 香附8g,3剂。
二诊:1993年9月4日。经水已净。
2.妊娠腹泻
初诊:1990年2月1日。戈某,28岁,妊娠4个多月,腹泻4天,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疏肝调气,清理湿热。
方剂:四逆散合香连丸(《和剂局方》)加味。
柴胡8g 白芍10g 枳壳6g 生甘草5g 薤白10g 川连2.5g 煨木香6g 神曲10g 煨葛根10g,3剂。
服药之后,腹泻即止。
3.妊娠腹泻
初诊:2006年10月28日。邵某,28岁,妊娠66天,腹泻腹痛,肠鸣矢气,便频1天,脘馁,嗳气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气理胃。
方剂:四逆散合半夏干姜散加味。
柴胡10g 炒白芍10g 枳壳5g 炙甘草6g 半夏12g 干姜6g 薤白10g 神曲10g,3剂。
进药一剂,腹泻即止,脘馁亦除,嗳气,舌脉如上。
治法:温胃调气
方剂:半夏干姜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味。
半夏12g 干姜5g 苏梗10g 茯苓10g 厚朴6g 生姜5片 神曲10g,4剂。
4.淋症
初诊:2005年4月11日。钟某,30岁,尿短、尿频、尿急、尿痛近8年,反复经治未愈,每次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外阴瘙痒半月,带多色白,有异味,月经正常,伴痛经,大便干燥。尿常规检查正常。生育史:2-1-0-2,两侧输卵管结扎已经4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二诊:2005年4月18日。小便诸症状均消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先后共服28剂以善后,随访40多天,小便症状未再发生。
5.交接出血
初诊:2004年8月10日。张某,36岁,性交出血4年多,近几个月来交接后出血量增多,血色鲜红,伴小腹胀痛。3年前曾行子宫颈电灼术,2个月前子宫颈涂片作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平时带下量中,月经正常。末次月经8月3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活动,质地中等,压痛,右侧附件压痛,左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法:疏肝调气,清理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二诊:2004年11月4日。自从服药之后,性交出血现象消除。现下腹胀,腰痛,带不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6.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6年2月7日。阮某,37岁,1997年两侧输卵管结扎术后,出现持续性下腹重坠胀痛,经前加重,经期尤甚,剧烈时四肢挛急,麻木不温。月经提前一周来潮,经量中等,经色暗,3天净。从2005年11月17日开始治疗,经中药保留灌肠、服用和血清湿热方剂42剂之后,下腹胀坠疼痛仍未解除。就诊时为经前一周,下腹疼痛发胀已经2天,带下稍多,色黄,大便3天未解。生育史:3-0-2-3。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肥大,下唇糜烂,宫体后位,质地中等,压痛,活动正常,左侧附件压痛,右侧附件无压痛,三合诊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2)子宫颈炎。
治法:行气通腑,清理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2g 炒白芍12g 枳实10g 炙甘草6g 大腹皮1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30g 蒲公英20g 制大黄12g,3剂。
二诊:2006年2月10日。大便日解一次,下腹胀除痛减,带少,倦怠,纳欠。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中药守上方减制大黄为6g,加苍术10g、党参12g,4剂。
三诊:2006年2月15日。药后下腹偶有微痛,精神恢复正常,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加减,7剂。
四诊:2006年2月22日。下腹疼痛消失。
【按语】
张令韶说:“凡少阴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柴胡启发阳气而外达,阳气通,而四肢温矣。”
四逆散虽仅四味药物组成,然为调气开郁之祖方,通过加味,可以治疗有关气阻的诸多疾病,大凡气机郁滞之症,均可以此为基础方,血瘀者加活血药,如血府逐瘀汤;脾虚者加健脾药,如逍遥散,夹热者再加丹皮、炒栀子,如丹栀逍遥散,夹血虚者加熟地,如黑逍遥散;气郁重者再加利气药,如柴胡疏肝散,不一而足。妇科多气病,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四逆散在妇科中运用的机率甚高。
案1为经期过长,量少色暗,小腹隐痛,证属气机阻滞引起的经血不止。气机阻滞为本,而经血不止为标。《素问·标本病传论》有“间者并行”一语,意为病轻者,可以标本兼治。故以四逆散加香附调气,以四物汤加益母草和血,气血调和,经隧通畅,血循故道,无须止血其血自止。
案2为妊娠腹痛腹泻,证属气机不畅,湿热阻滞,遵【组成与用法】中“泄利下重者”,以四逆散入薤白煎液中煮服之嘱,以四逆散加薤白调理气机,以香连丸清理湿热,加木香、神曲、葛根者,增其行气助运升阳止泻之功。案3亦为妊娠腹泻,表现为腹泻腹痛,肠鸣矢气,脘馁嗳气,以四逆散加薤白、神曲调理肠胃,合半夏干姜散温中和胃,腹泻脘馁一剂而除,再用半夏干姜散合半夏厚朴汤加神曲温胃调气,以除嗳气。
案4为淋症,此相当于《素问·奇病论》中的“水溺涩之病”,根据患者尿短、频、急、痛,以及阴痒带多,便干,诊断为气机阻滞,湿热壅遏之证。当以四逆散调畅气机,败酱、红藤、公英、大小蓟、椿根皮、半枝莲、土茯苓、萆薢清理湿热。八载沉疴,起于一旦,此得益于求病治本,而舍弃见淋利水之成见。
案5为交接出血,该病大多见于子宫颈病变,而该案已经排除了宫颈疾病,确定为慢性盆腔炎所致,以患者交接出血伴小腹胀痛,推断为气机阻滞,湿热损伤胞宫所致。以四逆散疏肝调气,以败酱、红藤、公英诸药清理湿热,不意药到病除。
案6为慢性盆腔炎,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妇人少腹痛”相似,出现于两侧输卵管结扎术后,表现为持续性下腹重坠胀痛,经前、经期加重,带多色黄,大便疏秘,此为气机阻滞,湿热壅遏之证,至于经期出现的四肢挛急,麻木不温,则与文中的“四逆”近似。此逆决非“少阴病”阴盛阳虚的四肢逆冷,而是疼痛时肝气郁结,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末所致。故以四逆散加大腹皮宣通气机,以红藤、蒲公英、大黄清理湿热,通下腑滞,再加金铃子散和气血止痛。由于方药对证,诸症消失。
四逆散对于输卵管炎症的疗效有人作过家兔实验,在造模前3天,插管胃饲法给药每天1次,大剂量组给药液10ml/kg、小剂量组给药5ml/kg,对照组给自来水5~10ml/kg。造模当天不给药,造模后第二天起给药,每天1次,连续0天,于第11天将兔全部处死(用静脉注射空气法),打开腹腔观察输卵管炎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从两侧子宫角部到输卵管伞端,完整取出输卵管。10%福尔马林固定,分别取近端、伞端及炎症反应较明显两处(据肉眼观察)共4段,石腊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为:观察大剂量组5只(10条)、小剂量组5只(10条)、对照组7只(14条)输卵管。肉眼观察结果:浆膜充血阳性率3组差别无显著意义。管腔积水阳性率对照组为64.3%、小剂量组为30.0%、大剂量组为10.0%,3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周围组织粘连阳性率,对照组92.9%、小剂量组为50.0%、大剂量组为20.0%,3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黏膜上皮、黏膜固有层、肌层、浆膜层进行组织学观察,按标准定级,其结果:除浆膜层外,大剂量组与对照组输卵管比较,各层炎变程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大剂量组炎变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小剂量组炎变情况亦较对照组轻,但统计学上无意义。其中黏膜皱襞的消失率,对照组为78.6%,大剂量组为10.0%,2组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5个层的炎变情况,将输卵管总体炎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经用多组平均Ridit差别的显著性检验,P<0.01,说明3组输卵管总体炎变程度有极显著差异,大剂量组炎变最轻,小剂量组次之,对照组炎变最重。(《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彭鑫、王洪蓓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
这一实验为四逆散治疗输卵管炎变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使用的剂量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