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本《王羲之兰亭序》欣赏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书”,学习书法的人都对它非常的熟悉,但是书法家们却认为,在众多的书法字帖中,兰亭序是最难被熟悉的,兰亭序的美,普通人只能理解其中少之又少的部分。
中国近现代大书法家周汝昌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兰亭序:
“中华文化有三大国宝,《兰亭序》、《文心雕龙》、《红楼梦》,皆属极品,后人永难企及——更不要说超过了。我不提吴道子、顾虎头,也不提鲁班、师旷,因为真品实迹已失,无法研究;也不能备举经、史、子、集,这容易理解。所以特标三大国宝者,又因为三者皆有研究上的“多谜性”,异说多,争议多,难解多,麻烦多,千百家下功夫多… …惟三者称最,别的也难与之比并。”
由此可见周汝昌对兰亭序的评价之高,已经到了难以言表的程度。书法界内还多书法专家认为,兰亭序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被称为“天下第一书”,不仅仅因为它的技法天下无双,更因为是酒后大作,所以在感情的的表达上面也比较放得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全篇上下虽然涂改之处很多,但是却让人感觉全篇上下自然洒脱,朴实无华,不经雕琢,浑然天成。
好多人在欣赏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往往将他当作一件绝世无双的书法作品来欣赏,但是兰亭序这篇序文的本身也有很多让我们学习的地方,文笔清新畅快,朴实无华,洒脱自然,可以算得上一篇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王羲之是一名书法家,但是如果说他是一名文学家,相信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家也不会有意见。
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者。悲夫!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信大家在学生时代都背过这篇文章,说来也奇怪,当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只字不差背诵清楚,而如今相比当初记忆力下降了很多,重新背诵却只要几分钟,是因为当初背诵过,已经有大概印象了,现如今朝花夕拾才如此轻而易举?小编认为,背过后有印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初是不明其意死背书,而今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回忆当时兰亭盛况,理解了作者的所想所思,背诵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大家都知道,今人看到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原迹已经丢失,据说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棺材里去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件《兰亭序》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其实唐朝的时候,太宗皇帝让好多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都临摹了一份兰亭序,也大多流传下来了,但是冯承素临本据说太宗皇帝最满意,后世流传也最广,据说可以达到原作百分九十九的相似度,可谓人肉复印本。
好多网友可能会疑惑,冯承素这个人是不是在唐朝的时候就发明了打印机,不然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临摹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达到复印的效果,你居然敢说它临摹的作品和原作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九,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对着临摹,历史上却是没有哪位书法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就算冯承素也不可能,那是因为冯承素用了一种特殊的临摹方法,叫做双钩廓填,具体的操作步骤就是:用“硬黄”纸 (一种蜡纸,有些透明度),铺于真迹上,以笔勾出字的笔画轮廓,然后填墨成字形。
也就是说,这种临摹其实算不得临摹,准确的说应该叫人工复印,也多亏了有这样的临摹技术,才能让“天下第一书”呈现给后人。
网友们认为兰亭序的文学家之如何?请在评论发发表你的看法,我们一同讨论。
▼点击小程序进入书斋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