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太精辟了)!
“知足常乐”最先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之足,常足矣”。
《孟子》中也有:“养心莫善于寡欲。”
儒道两家虽然对于出世、入世的态度颇为不同,但对“知足养心“的观点却惊人地相似。
在如今这个声色犬马、充满诱惑的时代,人们的心态似乎越来越浮躁,炫富、攀比蔚然成风。
虽然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人们的幸福感似乎却在不断下降,人们纷纷感叹活得太“心累“。
殊不知,最好的“养心“方式老祖宗早在千年之前便已揭示明白,那便是凡事要懂得“知足”。
一、知足,是不贪
《醉古堂》中说,“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
说的就是,贪心的人,即使富有,但却精神贫瘠而不易快乐。知足的人,即使贫穷,但却精神富足而容易开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富有的地主,因为上了年纪,希望为自己寻找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一位青年在得知消息后,便前来拜访地主,希望得到他的土地。
地主对他说:清晨你从这里出发,每跑一段路便插下一面小旗,傍晚归来之时,被旗杆围起来的土地,便是你的。
青年闻之便立即出发,他拼命奔跑了整整一天,直到太阳西斜了也不满足。
最终,由于贪心,青年没能按约定在傍晚时分归来,最终一无所获。
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如意。”
在生活中,你肯定见过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贫贱夫妻,也没少听说过闹得一地鸡毛的豪门恩怨。
一个人是否快乐,根本不在于金钱的多少,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心境的平和知足。
唯有知足,方能心安。
二、知足,是知止
有人会说,凡事“知足”,岂不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表现?
其实,真正的“知足”,不是指消极地安于现状、停止进步,而是我们应当学会该在何时终止自己太过膨胀的欲望。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知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想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土地。
襄子四年,知伯联合赵、韩、魏三国,灭了中行氏,侵占了其领土。
几年后,知伯又派人前去韩国要求割地,韩国给他惧怕,便割地给他。
知伯很是得意,便派人去魏国要求土地,魏国出于惧怕,也分给了他一块土地。
志得意满的知伯仍不知满足,又进一步向赵国索要蔺、皋梁二地。赵国不从,他就围攻晋阳。
这次,韩、魏两国纷纷出兵,于晋阳城外围攻知伯,赵国在城内接应。知伯终于被击败,最后落得个身死地分,一无所有。
太多的欲望就好像宇宙中的黑洞,无穷无尽,吞噬一切,却永远无法填满。
人一旦被过分的欲望绑架,贪得无厌,就仿佛鸟儿的翅膀被绑上了石头,再也无法轻松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
《礼记大学》开篇即有,“止于至善”。
说的就是,人应该努力达到最为理想的境界,同时明白自己该在何时停止追求。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不知足而过分追求,最终心力交瘁,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时曾说过,“天下有道,知足知止”。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最好的养心,莫过于“知足”
知足,不但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更体现出人生的大智慧。
人活一世,首先要学会知足。
知足了,心便富足了。
知足了,人也洒脱了。
一个知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往往内心安宁,情绪稳定,因而气血就不会停滞,身心自然就健康了。
正所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知足就是千金难买、治愈疾病的良方。
一个知足的人,不会索求无度,而是懂得珍惜与感恩,愿意慷慨付出。
有许多著名企业家,如邵逸夫,他们没有选择独占财富,而是感恩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把财富还给大众。
他们怀着一颗知足感恩的心,活得简单通透,充实快乐。
药王孙思邈曾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意思是一个人若没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即便服用灵丹妙药,也无法延年益寿。
所以,最好的养生,是养心,而最好的养心,便是知足。
一颗不知满足的心灵,将注定与快乐无缘。
一个不知该如何控制欲望的人,也将永远不会拥有精彩纷呈的人生。
愿你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灵和一份豁达开朗的姿态。
知足常乐,修身养心,心怀感恩,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