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里长街送总理到万人空巷别袁老,背后是一个民族的薪火相传
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时候小,不懂什么叫举国同悲伤,更加不懂人们为什么要送总理,只从电视里知道周总理是好人。
直至昨天,袁隆平院士仙去,刚刚刷到确切消息的那一瞬间,突然就觉得就胸口被什么东西猛锤了一下,鼻子发酸。
刷到长沙市面追着灵车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的视频的时候,我忽然对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前辈们,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直至写这篇文的时候,依然有热泪盈眶。
作为一名农村80后,虽然没有经历过中国最为苦难的岁月,但是从祖辈、父辈们身上,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年的饥饿记忆。
父亲至今不吃红薯。爷爷会小心仔细地捡起每一颗稻谷、每一粒小麦。母亲常说外公当年3颗豆豉用筷子夹成6瓣就一碗红薯米饭……
可能是因为父母亲的传教,也可能是因为中学毕业后在乡下种了两年地的缘故,无论是应酬饭局还是自己住家吃饭,至今我都保持着捡起掉在桌上的米饭吃掉的习惯。这或许是我这碌碌无为的半生唯一能称道的一个优良传统吧。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在我为数不多的种地的记忆里,我大致还记得当年我家那一亩两分多的水田,一季的产量大概是600多斤,我无法确定是否准确,但我记得每年都还要买米才够吃。
一个下过地种过粮食的人,更能深刻体会到袁老对于这个民族意味着什么。袁隆平这三个字,意味着中国从此以后再也不可能发生大饥荒了。
中国人民已经从“站起来了”发展到了全社会性的“脱贫致富”阶段,正昂首阔步走向民族复兴之路。
也正因如此,袁老的仙去触动了14亿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当代神农远去,世间再无袁爷爷,叫人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泪目、怎能不垂手顿足仰天长叹……
无论是1976年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还是2021年的万人空巷别袁老,都是一个民族民意的体现。
从“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禾下乘凉梦”,无论我们中华民族正在经受怎样的苦难,永远都会有那么一群人,以七尺之躯为全民族探索一条光明之路,昂首挺胸,义无反顾。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会感念那些为了民族复兴立下丰功伟绩的先贤、伟人。
当年少不更事,沾染了一身愤青的毛病,常口出狂言对先贤不敬,至今回想当初之愚蠢,追悔莫及。
可惜时光无倒流之法,余生唯有谨言慎行,持敬畏之心,长存善念,以萤火之光照三尺之路;笔耕不辍,向后人讲述先贤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