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打仗的时候,需要精心饲养的战马,都是怎么样喂养的?
关于古代战马的喂养问题,我们可以从古代行军作战的粮食问题中找到答案。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我们看当时的战事记录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当部队发动进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缺粮的情况。
遇到这种状况,或许你会说,部队出战,很多粮食在路上消耗掉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个原因,当部队驻扎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平时也是靠运输将粮食送过去的,即便外出作战,往往在距离没有增多少的情况下,缺粮问题依然发生,这种情况下路上的损耗比平时也多不了多少。
那么是不是打仗的时候士兵要吃更多的粮食呢?也不是这个原因,在很多资料中显示,即便在作战的时候,士兵配给的粮食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很多时候当军队无法继续发动进攻的时候,就会原地驻守,而原地驻守的时候,粮食问题竟然就解决了。
这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竟然在一位玩马的朋友那里得到了答案:原来是马要吃饭。
这话听起来就是废话,马当然要吃饭了,不然马儿怎么跑呢?但问题在于,马儿在平时吃的是草,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会吃粮食。
在古代来说,如果军队驻留在一个地方,那么部队就会把马儿放出去吃草,不过草的热量很低,要让一匹马吃饱的话,通常马儿要吃上半天才行。如果你让马吃了半天的草,那一天当中就剩下不了多少时间让你骑了。
▲在古代,马儿平时都会放养吃草,这样就能减少部队的消耗
但是如果你想整天都使用这匹马,那么对不起你就只能喂它粮食,如果你用纯谷物喂马的话,马儿半个小时就吃饱了,然后剩下的时间就能供你驾驭了。如果在平时,不用马作战的时候,随便让马吃多久的草都没关系,但是遇到作战的时候,你就需要全天候使用这匹马,你也不可能把马放出去吃半天的草,因为敌人会随时杀过来,马都放出去了你还怎么迎敌?
所以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军队粮食需求量会猛增?这是因为大量的粮食都让马吃了,马的饭量是普通人的六七倍,假设有一支1000人的骑兵部队,如果放在平时,只要1000人的粮食就够了,但是遇到作战,就需要7-8000人的粮食才行,后勤压力就徒然猛增了。
这也就解释了古代战马的喂养问题,其实古代战马在平时吃的基本都是草,而粮食通常都会留给人吃,毕竟人吃不了草,而草到处都有,粮食却不是随处都能搞到的,要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先保证人,在平时的时候马通常都会放到野外去吃草。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朝代重视骑兵建设,平时就用谷物喂马,为的是让马长得更壮,但这样做就意味着财政消耗会大量增加,只有一些强盛的王朝才能这样做,而且也只限于少量的精锐部队,总的来说平时用谷物喂马在古代不常见,
通常情况下马在平时都是吃的草,最多也就加上一些谷物而已,这是中原王朝的养马模式。
那么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如何喂养马的呢?通常不会用谷物来养马,因为草原游牧民族所处的地区基本在我国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北,
在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的情况下都不适合农耕,也就基本产不了谷物,只能长草,所以游牧民族平时都是把马放到草原上吃草的。
不过对于草原民族来说,他们通常作战都会选择在秋天,因为秋天是水草长得最好的时候,也是马匹吃得最高的时候,所谓“秋高马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每到秋天的时候,就是游牧民族马匹最为强壮的时候,游牧民族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了。
所以在古代战争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规律,游牧民族通常都会选择在秋天的时候对中原王朝发动军事行动,而中原王朝要征讨游牧民族的时候都会避开秋天。
比如在汉朝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出兵的时候基本都会选择在春天,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这一年的春天和夏天两次出兵匈奴,都取得了胜利,占据了河西地区。元狩四年(公元前123年)春天,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北击匈奴,攻破单于王庭,封狼居胥而还,这些都是避开秋天出兵的例子。
而在秋天出兵攻打匈奴,通常都是失败。比如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从酒泉出发率三万骑兵在天山与匈奴交战,接下来汉武帝又派李陵率5000步兵出击,牵制了单于8万主力,多次血战不落下风,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没,李陵投降。虽然李陵牵制住了匈奴主力,但李广利的汉军主力却没能战胜匈奴的偏师,还险些全军覆没,这次出兵以血亏收场,而汉朝选择秋天出兵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汉朝打匈奴尽量避开了秋天,反过来匈奴打汉朝却是尽量选择在秋天,正好秋高马肥,中原地区谷物也到了收获的时候,匈奴也正好来抢,所以在历史上游牧民族选择秋天南下的记录非常多。如汉武帝元光六年秋匈奴南下进攻渔阳,第二年元朔元年秋天,匈奴两万骑兵南下攻打辽阳、雁门,杀死辽西太守,掳走2000人口,在雁门郡还击败了汉军,杀死汉军将士千余人。在几年时间里,每到秋天匈奴都要南下。
到了隋唐时期,游牧民族突厥也通常会选择秋天南下。比如隋炀帝时期的大业11年(615年),隋炀帝夏天到山西北部汾阳宫避暑,到秋天的时候东突厥就杀了过来,把隋炀帝围困在了雁门,后来隋朝大军解围而来,东突厥才撤围而去。
后来到了唐太宗时期,李世民在公元626年夏天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到8月的时候登基为帝,到了秋天的时候东突厥就想乘机搞事,一直打到了长安城边的渭水河畔,李世民万般无奈之下搬空了长安国库,才换取了东突厥的退兵。
东突厥这么搞了下李世民,李世民当然是气不过了,几年后乘着东突厥内乱,派李靖北伐东突厥,李靖第一次出兵是在贞观四年正月初一,在冬天率3000精骑突袭了东突厥牙帐,将十几万东突厥大军一举击溃。不过这次选择冬天出兵也是反其道行之,后来唐军出动主力与东突厥决战通常也都选择开春时期。唐朝在干掉了东突厥后就去收拾西突厥,名将苏定方出击西突厥选择在了正月二十一,也是春天。
之后到了唐朝中后期吐蕃兴起,每次出来攻打唐朝基本都会选择在秋天,唐朝也不得不疲于应战,在秋天防御吐蕃被称之为“防秋”。
明朝的时候明英宗就不信秋天的邪,选择在秋天出兵,结果明军惨败,明英宗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
所以综合历史上的战例,我们会发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选择避开秋天的季节对游牧民族出兵往往是最好的时机,因为除去秋天,其他时期草原上的水草长得都不够好,马在吃的不够好的情况下,很难进入最佳状态,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就会打上折扣;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由于秋天的水草长得最好,他们的马吃的最好,马儿也就处在了最佳状态,这个时期就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了。
由此也能看出,游牧民族的马在平时都是吃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