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重在入心入脑
做事情,讲究“实事求是”;解决问题,重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切不可千篇一律,也不可一锅端。
做事情,要解决问题,就要求本索源。做事情,就要与人打交道;只有针对重要的人,解决了人的问题,有时间就解决了事情的问题。因为一切事物的主体,都是由“人”来主宰的。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和认知,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处理其事情来 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套路。同一件事,不同阶层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即所谓的“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俗话说得好“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做工作 做事情,就更要“看人下菜”,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看人下菜,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明代冯梦龙《智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出使途中,就地休息的时候,拉车的马 不小心跑到了田地里 偷吃了庄稼,被农夫发现并捉住了。随从的学生子贡去交涉,滔滔不绝的讲了一大堆的大道理,可是,农夫就是不给还。子贡很生气,也很无奈的回来见孔子,孔子说:你想用道理去说服他,但他听不懂,也不明白你的意思,这是好比是“鸡对鸭说”,没有共通的语言,自然没有效果;正所谓“对牛弹琴”,即使你的琴弹得再好,可是牛却听不懂,自然不会理解你的意思。于是,孔子让马夫去沟通,结果只用了几句话就让农夫心甘情愿的归还了马。不是马夫比子贡高明,而因为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听着舒心,感到合理,所以,才能达到效果和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要用双方共同的语言,用对方习惯的方式去交流,才能合乎其逻辑,进而入心,产生共鸣。而不是像推销员一样,滔滔不绝的说个没完,哪怕是头头是道,也是于事无补,毫无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只想说自己知道的、想说的;而不知道对方到底想要什么,想听什么”或者没有顾及到对方的感受,就叽哩哇啦的乱讲了一通,仿佛自己已经完成任务了似的,其实是“我讲我的,他根本没有听进去,或者就根本没有听”,所以,除了对方的礼貌之外,就是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可言。可悲啊,也很可怜!
知人,当知心;做事,先入心。
别人本来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你不了解,就照本宣科的背了一遍,只会让我反感,所以,才看到好多公司的门口都贴着“禁止推销员入内”的提示。
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没有需求,没有消费能力的人,你就是说得天花乱坠,又能如何?只能是:不爱听、不买账、臣妾做不到啊!对着一个乞丐去推荐豪宅香车,就是想要,也得有哪个条件呀。这不是给人添堵,给自己找麻烦嘛?!
想要解决问题,我们不可谓不重视,投入也不可谓不大,但重在入心入脑。所有的表演,入耳入眼容易,入心入法眼难啊。
解决问题,想要入心入脑,关键在于了解人性,把握人心,切合其需求。然后,才能激起思想上共鸣,进入灵魂,产生关系。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决问题,重在摸底工作,找到真正的需求,然后针对性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的效果。想要做好摸底的工作,就要从思想观念上,从价值取向上,从行为方式上,从精神文化层面上,从兴趣爱好上入手,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掌握他们心里正在想着什么、关注着什么、想听什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效应。正所谓:“一人一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入心入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用心对待,实事求是,一切都从实际出发。更要像《春夜喜雨》那样潜移默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切都好像自然发生的那样,水到渠成。切忌让人感到造作作态。
改变,从心开始,从需求做起!
解决问题,从心开始,从人性出发,顺其自然吧!
解决问题,从需求开始,从喜欢入手,投其所好吧!
解决问题,从现实开始,从当下做起,用心努力吧!
顺天应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