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拜轩辕
民间流传:“三月三,拜轩辕”今天就是农历辛丑年三月三了,新郑轩辕黄帝拜祖大典也如期而至。
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根据史料和传说,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战国《世本》以及汉代《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
《历代帝都》一书中记载:“黄帝生于新郑寿丘,即有熊。”
《辞源》中“黄帝”条的释文是,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
《一统志》说:“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
有熊即今天的河南郑州新郑市。
传说,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出生的日子,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已有三月三登具茨山(即现在的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
汉代时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就已经建有轩辕故里祠;
唐代以后,渐成规制;
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相传黄帝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统一华夏
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蚩尤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黄帝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于是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治国有方
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乘龙升天
黄帝的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整个龙身透着金光的龙,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
黄帝和大臣都很吃惊,那只龙慢慢靠近,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中国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黄帝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大臣们一涌而上想爬上龙背,随黄帝一起走。可是那只龙却扭动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
一位大臣看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着:“并不是每个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才有资格呢!”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突出了中华民族寻根拜祖的主题,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每年的这一天大会都会吸引数十万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成为华人世界极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