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对待焦虑?一个故事秒懂

「能看到美好,你也很美好。」

from金沐易經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但高尚的人格百年难遇。

01

历史的传奇比影视剧的传奇更加传奇!

话说,满清时期,浙江出了第一位状元,名叫史大成。

史大成(1621年-1682年),字及超,号立庵,浙江鄞县人。

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

浙江状元在大清朝“始于史,终于钟。”

“始”、“史”同音,“终”、“钟”同音。

02

顺治皇帝

其实最初史大成的高考名次仅是第三,不过在殿试时,顺治皇帝看好了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

(满清入主中原,还是需要汉人协助治理天下)

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更离奇的是,史大成的名气早在明朝崇祯年间就很牛了。

他不仅历经明清两朝,更是经历崇祯、顺治、康熙三代帝王,功绩卓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03

史大成出身于农耕之家,,他自幼聪颖好学,天性至孝。

有一次他母亲染病,服药无效,他于焦虑之中,竟学古人割股肉和药为母疗疾,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不只是孝顺,更加勇气可嘉,那可是从大腿上割肉啊,春秋时介子推曾为他领导重耳做过这事,后来重耳成了晋文公,还为介子推专门造了一个节——“寒食节”)

官府为此专门上报明朝朝廷,以“孝子”名分得授钱粮。

04

话说这孝顺的人,命运大都不会差。

十六岁时,史大成考取秀才。明朝崇祯十三年,考取举人。

后见明朝风雨飘摇,知其国祚不长,遂断绝入仕之念,未继续参加会试,回到乡里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清朝定鼎中原后,朝廷频频来召,他屡屡拒之。后见政局稳定,大批汉人纷纷入仕,遂在父母的督促下,决定参加乡试,顺治十二年,史大成赴京会试,在会试中,成为汉人南人榜第十八名贡士。

史大成参加廷试,读卷大臣并未将他作为首卷,只将他的卷子列为第三。

顺治帝阅罢他的卷子,说此卷“文气光昌,字法敬慎,必端人也。”

殿试中,史大成如有神助,竟被顺治帝特拔,夺得一甲第一名,以状元及第,被授翰林院修撰,时年40岁。

你看,从小练好毛笔字有多重要。

05

在京城任职四年,由于史大成状元及第后,数年未归,疾病缠身的父亲自然对他十分思念。他知道,当时朝廷有规定,在京为官者,只有在六年为期的“京察”后,方可回乡省亲,而儿子在京为官时间仅三四年,离省亲尚远。

为解思念之苦,他便请当地的一位画家为自己绘了一幅画像寄给儿子,并让儿子也画一幅自己的画像寄回家中。

史大成接到了父亲的来信和画像后,非常痛苦,神慌意乱,寝食难安。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给顺治帝上疏。

他在疏书中说:“臣父思子不见,思见子之仪容;呼子不来,频呼子之名字。臣若忍此,不可以为人子,亦何以为人臣!”

顺治帝览此疏,竟泪眼盈眶,心生恻隐之情,特地批准他请假回家,奉养父母以终天年。

并且下诏将六年一“京察”改为三年一“京察”。

06

史大成对顺治帝的格外开恩感激涕零,表谢再三,在翰林的工作交接后,便匆匆上路。

不想途中传来噩耗,他的父亲已十天前辞世了!

这犹如晴天霹雳的结果,让史大成昏倒在地,回到家中,又忙于操办丧事,悲哀加忙碌,终于卧床不起。

身体稍微有些起色,便向顺治帝上疏,汇报其事,并请求在家守制三年。

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史大成的老妈身体又不好了,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一再上书请假奉养老母,并且一居便是十年!

十年啊!放着官不当,只为伺候母亲,这得多大的决心!

据说他在家住了三年后,当地官吏见他母亲身体尚健,便向朝廷劾举他欺骗朝廷。

为此,朝廷曾多次召其返京复职,但是,他却不予理会,常对人说:“岂能以一官之职而易一日之养乎!”

而后,又因他的母亲去世,丁忧在家。朝廷见史大成屡召不还,遂将其削职辞退了。

按说这故事原本就改结束了,可还是来了个剧情大反转!

07

康熙帝即位后,史大成守丧期满,因康熙亲政大赦天下,就再也没追究他。

而且康熙五年,史大成还担任了顺天武闱乡试主考官。

康熙八年,史大成任顺天乡试主考,

康熙十一年(1672),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康熙十二年,史大成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正二品,相当于现在文化部、教育部副部长的职务。

康熙十三年,转为礼部右侍郎至仕。

康熙十五年,任殿试读卷官等。

相当于教育部正部长的一品大员。

康熙十五年,史大成功德圆满,退休辞官。

08

“读史可以明智”,史大成这个例子不是故事而是有史料记载的。这是一个人,完整的一生。

前日朋友聚会,一位经历丰富的老兄对另一位朋友说,一个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老天早都定好了,你该是什么样子,只需做好自己就行了……

正所谓听天命,尽人事。

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大厦难比修身。

靠人情维系的关系并不牢靠,

靠人格赢得的尊重才最持久。

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这样,咋会有焦虑?

编辑/金沐易經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

(0)

相关推荐